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5篇
  30篇
综合类   13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1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通过收集互联网免费资源(如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图)和实地考察资料(如灌溉排水图、作物数据、土壤数据以及用水部门历年水资源利用数据等等数据)进行数字化处理,采用1 km×1 km的小网格为单元,建立了以日为时间步长的基于GIS的流域水资源平衡模型。模型可以动态模拟地面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流动及平衡并可用ArcView实现可视化。模型对汾河流域太原盆地水平衡时空变化模拟结果合理。该模型可以为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参考并可用于预测流域水资源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53.
1999年 2月我参加了世界气象组织 (WMO)“2 1世纪的农业气象———需求与前景”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农业气象委员会 (CAgM)第 12届会议 ,现将概况和体会汇报如下。1 会议召开的背景和准备工作为筹备CAgM第 12届大会 ,1997年 11月 4~ 7日在日内瓦召开了咨询工作组会议 ,针对 2 1世纪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分析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农业气象问题 ,建议在第 12届大会前召开主题为“2 1世纪的农业气象———需求与前景”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回顾百年来农业气象学科的发展历程 ,展望2 1世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农业气象的需求和学…  相似文献   
54.
通过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缓坡丘陵区不同部位和深度处土壤水分的观测和分析 ,发现 :农牧交错带缓坡丘陵的土壤水分分布受坡度、坡向、坡位、植被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变异特性。在坡度为 3°~4°的缓坡丘陵上 ,土壤水分以阳坡 (南坡 )为最高 ,阴坡 (北坡 )次之 ,顶部最低。不同部位因贮水量不同造成植物生物量存在差异 ,顶部的生物量小于南北坡的生物量。同时发现 ,不同部位土壤中有干土层出现 ,不同季节干层深浅不同。  相似文献   
55.
以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农牧交错带的内蒙古自治区的准格尔旗实验区为例,分析了典型庭院中提高收集雨水经济转化利用效率的途径。以庭院经济种植业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雨水经济转化效率的数学表达公式B=R×C1×C2×C3,依据试验数据,确定了C1、C2、C3各个参数的数值,最后计算出雨水的经济转化效率B分别为:蔬菜9.61元/m3,西瓜3.44元/m3,果树15.93元/m3,三种作物的平均转化效率为9.66元/m3。果树的转化效率最大,其次为蔬菜,再次是西瓜。针对每个参数的可变化范围提出了提高雨水经济转化效率的途径,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6.
应用贝叶斯准则对农牧交错带粮食作物和天然牧草进行分区生态气候适应性综合评价分析表明 ,半干旱、干旱环境中牧草自然生态适应性明显优于粮食作物和春小麦 ,进而对农牧交错带进行了生态系统辨识。该生态气候适应性评价对牧草的生产能力具有较好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57.
农牧交错带(武川县)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的退化 ,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应退化。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研究表明 :194 9— 1995年间 ,粮食单产与农作物光能利用率一直维持在 730kg·hm-2 和 0 0 8%的较低水平 ,天然牧草产量及其光能利用率则不断下降 ,分别由 82 5kg·hm-2 和 0 0 5 %下降到 375kg·hm-2 和 0 0 2 % ,农田养分输出大于输入 ,生态系统趋于退化。 1996年后这种状况有所缓解 ,粮食产量、农作物光能利用率转向上升 ,农田养分输入转向大于输出 ,农田生态系统开始得到恢复 ,但天然牧草的情况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8.
内蒙古农牧过渡带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蒙古农牧过渡带是中围主要的生态脆弱带和贫困地区之一,也是受荒漠化威胁最严重的一个地区。地处阴山北麓的武川早农试验区坚持生态治理与发展经济。可持续性与可行性的紧密结合,狠抓突破性关键措施。提出以丘陵为单元的基本治理模式。从武川旱农试验区的实践表明农牧过渡带的生态脆弱和贫困地区只要抓住改土治水提高植被覆盖率、把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和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关键措施,是能够扭转长期以来的生态、经济、社会3个恶性循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的。  相似文献   
59.
该文介绍了两种田间集雨措施(渐进式等高梯田和坡地等高沟垄种植)的集雨增墒效应和增产作用。试验表明:在小雨、中雨、大雨和长期少雨的条件下,两种措施下的土壤水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但如果一场大雨之后接着又来一场大雨,则两种措施的集雨增墒效果就不太明显了。这两种措施的增产作用也很大:渐进式等高梯田可增产19.4%~25.5%,坡地等高沟垄种植可增产34.1%~51.7%。  相似文献   
60.
接种根瘤菌和腐殖酸肥处理下的土壤风蚀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微生物和腐殖酸都能够改变土壤物理性质,可作为抗风蚀的材料有效利用,其抗风蚀效果和经济效果与其他方法有很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通过风洞实验探讨微生物(接种根留菌)处理下和施用腐殖酸肥处理下抗风蚀效应,以及不同处理下的风蚀量对比。从结果分析得出,一方面,通过接种根瘤菌和施用腐殖酸肥料,改良土壤结构来抗风蚀,效果明显。技术易于推广.且成本较低(相对于PAM),另一方面它们能增加土壤肥力.带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