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7篇
  3篇
综合类   7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71.
重庆市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生态足迹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生态足迹测试技术体系(ZXST),对重庆市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生态足迹进行分类研究,以揭示该市各类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生态足迹变化特征及变化机理,研究发现:最低收入户(包括困难户)住房消费生态足迹加深,政府应当重视廉租房建设,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低收入户和中等偏下收入户住房消费生态足迹较深,政府应当重视公租房建设,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住房消费生态足迹基本适应房地产市场发展,属于商品房消费群体.  相似文献   
72.
采用权的最小平方法,从激励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交易功能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农地产权制度绩效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镇农地产权制度绩效的综合评价系数为0.663 9,处于中度效率水平.对大路镇农地产权制度绩效贡献大小依次为激励约束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交易功能.农地产权改革应着重发挥对农地产权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提高耕地垦殖率,遏制耕地撂荒,提高农业投入,严格控制违法"农转非".  相似文献   
73.
研究目的:了解农村基层干部土地产权意愿,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政策建议和改革方向。 研究方法:参与式快速农村评估。研究结果:农村基层干部普遍认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成员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集体所有权权能不完善;耕地撂荒和土地细碎化严重,土地承包期太长。研究结论: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建立农户退出机制,赋予所有者完整的所有权权能,建立动态化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户分享发展成果机制。  相似文献   
74.
三峡库区国土生态屏障用地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斌城  邱道持  贾雷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21-422,446
阐明了优先布设国土生态屏障用地的重大意义,揭示了三峡库区国土生态屏障用地规划存在规划技术体系薄弱、规划成果内容简陋等突出问题,难以保障国土生态屏障用地科学布设和规划。提出建立和强化国土生态屏障用地规划的技术保障和实施保障,以此推进三峡库区国土生态屏障用地规划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5.
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研究,是农村居民点节约用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研究方法:NY-TY空间分析技术是指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为技术平台,综合农民意愿调查(NY)和农村居民点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TY)相结合,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条件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划进行空间分析,科学规划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的技术体系。研究结果:以ArcGIS9.3为研究平台,利用GIS叠加分析功能,构建NY-TY空间分析技术体系,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揭示农户选址意愿,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提出了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布局方案。研究结论:利用NY-TY空间分析技术,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科学制定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布局方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和新农村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6.
为完善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利用全排列多边形图形指示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2个行政村的集约利用水平普遍不高;(2)集约水平呈现空间分异,主城片区以及城市发展新区的6个行政村均属于适度利用类型,而位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6个行政村均属于低度利用类型;(3)宅基地闲置率、道路网密度、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比率、建设用地地均二、三产业产值、土地空闲率、三废用地比率等指标是引起集约水平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加强土地整理、完善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快发展乡村经济、配套卫生公厕及污水处理设施有助于提高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77.
重庆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庆市各区、县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单元,选用农村人均超标用地面积、新增耕地系数和农村居民点闲置等评价指标,采用特尔菲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后以三个评价指标的综合总分值为依据,对重庆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等级划分,为全市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点区域、重点项目以及时序安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8.
借助GIS空间数据获取、分析与管理能力,基于农用地分等方法的应用和改进,建立了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模型。评价模型通过分功能模块从机理上实现评价质量控制,就光温/气候潜力加和算法,采用以能值为基础确定标准产量折算系数 ,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 ;就自然质量分模型,指标区之间因素-分级-分值进行了统一,但保留了因素权重的区域差异性。采用2004-2005年重庆市分区县统计的平均粮食播面单产对自然质量等和利用等进行独立检验,线性相关系数分别达83%和87%,相关性显著。研究得出结论,评价模型有效实现了重庆市耕地质量评价区域间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79.
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系统科学和协调发展观建立REES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获得2000—2004年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采用2维4象限法,对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协调性进行了评价,并对其可持续发展关键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结论:①内江市2000年后从停滞的人类发展进入弱可持续协调发展阶段;在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上,总体是发展不足。②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是水,对发展的约束已凸现;发展系统的关键制约因素是产业空心化。③应用此方法进行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具有层次分明、形象直观、符合实际、揭示机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0.
采用社会调查法、统计法、住房消费生态足迹测试法构建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住房消费承载能力测试模型、住房消费负荷压力测试模型和住房消费生态足迹测试模型,结果显示:1997年-2010年,城市居民住房消费承载能力有所上升,住房消费负荷压力有所加大,住房消费生态足迹有所加深.认为导致城市居民住房消费生态足迹加深的重要原因,不仅有楼市房价上涨,还有城市居民住房消费面积增加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