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4篇
  10篇
综合类   43篇
农作物   2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为了明确脱叶效果较好且产量较高的滴灌频次,研究了不同滴灌频次对化学脱叶棉花土壤含水率、叶绿素荧光参数、脱叶效果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滴灌频次7次(D7)处理为棉花生育后期提供较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且有效调节20~40cm土层的土壤水分,调节化学脱叶棉花叶片荧光参数和产量,适当降低光合活性,促进棉花脱叶率与吐絮率增长,且降低挂枝率16.12%~24.95%,从而使产量增加7.61%~15.99%,同时纤维长度和纺织一致性分别增加了1.91%~3.87%、4.58%~14.72%。因此,滴灌频次为7次(D7)更适宜南疆化学脱叶的等行距机采棉种植。  相似文献   
22.
通过在南疆主产棉县阿瓦提县进行棉花喷施不同量的“叶之缘”牌植物光合作用增效剂试验,结果表明:在叶绿素含量上看,不同喷施时期以苗期喷施效果较好,盛蕾期次之,而苗期及蕾期各喷施一次效果最差;在花期不同喷施方法中,以喷施900g/hm^2效果最好,其次为450g/hm^2,喷施时应分;次均匀喷施,间隔时间为10天,单次喷施量不应大于450g/hm^2,不同喷施时期及喷施量对单株铃数影响较大,但差异不显著;对子棉产量、单铃重、衣分、纤维品质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23.
种植模式对机采棉冠层光能利用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冠层内部的光辐射传输特征是优化种植模式,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标准化种植和机械化作业的重要决定因素。然而,机采棉种植模式对冠层内光辐射传输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机理尚不清晰。为此该研究开展2 a的田间试验,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设置3种机采棉种植模式:一膜三行(S1)、一膜四行(S2)和一膜六行(S3),研究了冠层结构、冠层有效辐射和产量形成的演化特征,分析了种植模式、冠层光截获与产量构成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下棉花的冠层结构及其内部的光辐射传输特征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与S3处理相比,S1处理在生长前期,水平方向上冠层透过率呈"V"形变化,此时,行距的扩大增加了棉田行间的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active radiation,PAR)透过率,但对棉行附近的透过率无显著性影响;在生长后期,棉田封行,各处理水平方向上的透过率变化幅度较小,但S1处理下层的透过率显著高于S2和S3处理。平均行距的增加显著提升了棉花下部的结铃数和棉铃质量,最终提高了产量,S1处理2 a籽棉产量为6 507.50和6 161.08 kg/hm2,较S2处理提高10.66%(2017)、10.29%(2018),较S3处理提高23.10%(2017)、15.32%(2018)。平均行距、产量构成与下层光截获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中层、上层和总光截获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平均行距的增加会降低中、上层的光截获率,提高下层的光截获率,从而增加产量,虽然冠层总光截获率有降低的趋势。综上所述,S1处理可以改善冠层下部光能传输情况,提高冠层下部光能截获量,保证冠层下部生殖器官的发育,提高下部的结铃数和棉铃质量,最终实现产量的提升,是一种利于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新型种植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机采棉机艺融合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适合等行距机采棉生长的最优水氮投入。【方法】以新陆中88号为供试材料,总滴灌量3 800 m3/hm2,总施氮量320 kg/hm2,设置3种灌水方式W1、W2、W3,3种施肥方式N1、N2、N3,分析土壤含水率、叶片含水率、棉铃时空分布、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结果】W2、N2灌水施肥方式下,土壤含水率相对稳定,更好地给植株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且棉花叶片保持功能的时间较长;W2,N2灌水施肥方式下,棉株成铃数较多,且呈筒状分布,更适宜机械采收;W2,N2灌水施肥方式下,植株获得的单铃重和单株结铃数均达到最高,最高产量为7 070.84 kg/hm2。【结论】W2、N2灌水施肥方式为最优水氮投入。  相似文献   
25.
以新海24号和新海35号为材料,研究了蕾期调亏灌溉对海岛棉光合物质生产与分配的影响。海岛棉蕾期滴灌定额设0 m~3·hm~(-2)(重度调亏,土壤含水量10%)、900 m~3·hm~(-2)(轻度调亏,土壤含水量16%)、1 800 m~3·hm~(-2)(丰水,土壤含水量20%)3个水平。结果表明:900 m~3·hm~(-2)和1 800 m~3·hm~(-2)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净光合速率(Pn)无显著差异,均与0 m~3·hm~(-2)差异显著;且900 m~3·hm~(-2)的蕾/花/铃累积量最大,棉铃脱落率最低,因此皮棉产量最高(2 372.9 kg·hm~(-2)),分别比1 800 m~3·hm~(-2)、0 m~3·hm~(-2)平均高11.0%和41.8%。可见,轻度调亏灌溉(900 m~3·hm~(-2))在节水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膜下滴灌海岛棉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26.
深翻耕作对连作滴灌棉田土壤含水率及含盐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播前不同翻耕深度对连作滴灌棉田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含盐量的影响。针对典型的连作滴灌棉田,于播前设置20、40和60 cm的3个不同深度翻耕处理,于生育期测定各处理不同土壤剖面的上述内容,研究其变化。(1)土壤容重随翻耕深度增加而下降,其中表层土壤容重降幅大于深层土壤容重;(2)3种深翻处理下土壤剖面含水率均为0~20 cm>20~40 cm>40~60 cm,随翻耕深度增加,0~20 cm土壤含水率呈上升趋势,20~40 cm土壤含水率变幅不大,40~60 cm土壤含水率则显著下降;(3)灌水后,深翻20 cm的土壤含盐量为0~20 cm>20~40 cm>40~60 cm,但随翻耕深度的增加,0~20 cm土壤含盐量呈下降趋势,20~40 m和40~60 cm的土壤含盐量迅速上升趋势,至深翻60 cm时,土壤含盐量则为40~60 cm>20~40 cm>0~20 cm。对连作滴灌棉田播前进行60 cm的超常深翻,可有效降低耕层土壤容重,提高0~20 cm表层土壤含水率,降低含盐量,从而利于作物生长。  相似文献   
27.
本文介绍了新海61号的选育过程、生物学特性、产量、纤维品质、抗病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8.
该文明确了美国Pima棉种植具有以下优势:①唯一集中种植区土壤保水保肥性好、光热资源丰富;②物质装备与技术先进实用;③产量高、品质优,种植规模效益显著;④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现代化集约式农场经营模式可行可靠;⑤社会服务、政策支持系统高效,以及种植布局合理、品牌影响力大,实现了高产、优质与高规模效益同步目标.虽然该国Pima棉生产能被确认为全球超长绒棉生产的大国与强国,但与中国ELS生产相比,双方互有优势与特点.笔者分析认为:借鉴美国ELS生产经验,我国应运用现代育种技术,加快ELS品种综合遗传特性改良步伐,尽快选育适宜机采的ELS品种,积极研发全程轻简节本增效栽培新技术,改革ELS生产组织形式,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整优化ELS产业扶持政策,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我国ELS国际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29.
通过实地考察、咨询相关专家学者及查阅大量资料,对乌兹别克斯坦棉花产业发展状况、主要种植管理技术、科研现状及发展棉花产业的其他配套技术进行了论述,认为乌兹别克斯坦自然生态条件总体良好,除水资源有限外,棉区其他生态环境较新疆优越,且生产潜力较大;该国棉花种植管理粗放,植棉技术较为落后,其棉花单产、总产及综合品质均明显不及新疆棉区;该国轧花和棉纺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导致目前国内纺织品市场仍由进口产品主导;虽然该国农业科研机构较完善,但存在现有科研工作滑坡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的问题。其在棉区生态环境治理,棉花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与利用,病虫害防治以及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分析认为乌兹别克斯坦是植棉大国,但不是强国,该国除应尽快在政策层面做出调整外,得到我国的支持,特别是汲取新疆棉花种植管理、籽棉加工、棉纺产业等成功经验,是助其走向棉业强国一条非常可行的捷径。  相似文献   
30.
播种时期对棉铃生长发育的调节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棉铃及纤维发育特点,探明气象因子对纤维品质的影响,从而确定南疆主产棉区优质棉最适宜的播种期,为新疆高产棉花品质保优技术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以中棉所35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三个播期(4月5日、4月20日和5月5日),研究不同播期对棉铃生长发育与棉纤维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4月20日播种,光温条件良好,棉铃分布合理,个体和群体长势良好,纤维总体品质优于其它两个播期.[结论]决定纤维长度的主要气象因子为≥15℃有效积温.纤维强度与日均温关系最密切,它们之间呈负相关.影响马克隆值的最重要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