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7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26篇
  10篇
综合类   9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15 毫秒
91.
“两无”育苗移栽是指棉花无土育苗与无载体裸苗移栽的总称。此项技术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科研成果,2004年通过农业部组织的鉴定,已申报多项技术和产品的发明专利,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增效的功效。为了引进该项技术,明确在本场推广应用的配套措施,2005年示范面积1.33hm2,取得了成功。1试验概况试验于2005年在本省人民大垸农场农科所进行,试验共设3种配制方式:①基质+河沙(中棉所提供基质以及基质和河沙配制方法),②基质(中棉所提供)+珍珠盐,③基质(中棉所提供)+煤灰,3种用量均为每6 m2苗床4.3袋基质及与基质同体积的配料。采用1个大棚…  相似文献   
92.
选择脱毒柠檬苗与传统普通柠檬苗进行栽培,通过6a时间对柠檬生长、产量与感病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脱毒柠檬树体冠幅度高于普通的冠幅度,比普通树体增加1.9%~17.75%;脱毒柠檬嫁接口粗度较普通柠檬的高1.81%~24.61%;2种处理的前期单位面积产量,脱毒柠檬的比普通柠檬的高,但差异不显著,在第4年进入盛产期后,脱毒柠檬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普通柠檬高24.70%~36.24%,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普通柠檬定植第2年发现感染衰退病、裂皮病,第3年以后,感染裂皮病率为9.5%~30.3%,感染衰退病率为4.5%~14.0%;普通柠檬定植第5或6年后产量表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3.
为明确德宏州柠檬园蓟马的种类、危害特点及种群动态,于2016年1~12月对柠檬园蓟马的种类、危害特点及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德宏州共有2科12种蓟马危害柠檬。春梢期蓟马危害最低;夏梢期树冠层南侧蓟马数量最多,树冠层东侧蓟马数量最少;秋梢期蓟马危害最严重,树冠层北侧蓟马数量最多,树冠层西侧蓟马数量最少。2016年德宏州柠檬蓟马种群动态呈双峰型, 8月和10月为危害高峰期。建议在8月和10月适当增加杀虫剂的使用次数,并加强蓟马天敌的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94.
研究了3种不同嫁接处理尤力克/印度莱檬/香橼、印度莱檬/香橼、尤力克/香橼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结果表明,3种不同嫁接处理嫁接部位基本正常,果实纵横径、果形指数、pH值、糖度、酸度的差异不大,在叶果比、皮厚、可食率、出汁率、丰产性、抗性方面存在差异。尤力克/印度莱檬/香橼在高接换种第4年,表现出较好的丰产性,但早衰现象严重,树体枯枝率高达13.3%,裂皮病达到98.2%,生产上不宜将印度莱檬/香橼高接换种为尤力克柠檬。  相似文献   
95.
秸秆-土壤-旋耕刀系统中秸秆位移仿真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秸秆-土壤-旋耕刀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于分析耕作过程有着重要作用。为研究秸秆-土壤-旋耕刀的宏观及微观相互作用,对系统中的秸秆位移进行了仿真分析。首先建立了秸秆-土壤-旋耕刀相互作用的三维离散元模型;其次,对仿真结果与室内土槽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在土槽实验中采用示踪器方法测量秸秆位移;仿真中导出每个时刻的秸秆位置用来描述秸秆仿真位移;最后,利用仿真数据对秸秆位移进行三维分析。实验和仿真都在恒定前进速度0.222 m/s和耕深100 mm及4种转速(77、100、123、146 r/min)下进行。实验与仿真结果皆显示秸秆位移随着转速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秸秆的水平运动位移总是大于同转速下的侧向位移;高转速下的实验与仿真位移误差约为40%,低转速下为70%。利用拟合的误差方程和仿真值可以估算秸秆的水平和侧向位移值,估算值与实验值误差为8.7%和9.3%。通过追踪不同位置的秸秆颗粒发现:初始位置不同的秸秆颗粒具有不同的运动:位于正切刃内侧的秸秆在刀刃切开土壤时,沿正切刃边缘滑出;而位于侧切刃下方的秸秆在开始时被侧切刃挤压随刀刃一起运动,而后随土壤一起被抛起;远离旋耕刀工作范围的秸秆,则因受土壤扰动影响而仅有微小的位移。紧靠侧切刃及过渡刃周围的秸秆颗粒在考察时间段内被直接旋耕入土。可以利用秸秆的垂直方向受力情况,优化旋耕刀刃口曲线提高秸秆在旋耕过程中直接入土的比例;还可以整合秸秆水平和侧向位移及分布,寻找最优工作参数使秸秆在3个方向都能均匀分散,从而提高秸秆分布均匀度。  相似文献   
96.
外源水杨酸对谷子烯草酮胁迫的缓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外源水杨酸对谷子幼苗耐烯草酮的作用,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的设计方法,通过SA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了烯草酮胁迫下谷子幼苗对外源SA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外源SA不同程度促进了烯草酮胁迫下谷子叶片叶绿素总量及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可分别使其含量提高2.5%,2.4%,2.9%,4.5%。SA处理提高了烯草酮胁迫下谷子叶片SOD和POD活性,分别提高24.3%,19.4%,并与烯草酮胁迫处理差异显著。SA处理能够改善0~0.5 mL/L烯草酮胁迫下谷子幼苗叶片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缓解烯草酮对谷子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表明外源SA可以通过提高植株抗氧化能力,保护光合色素,一定程度上减轻烯草酮对谷子幼苗的伤害。  相似文献   
97.
[目的]建立适用于白芷种子的SDS-PAGE蛋白质样品提取方法。[方法]比较5种提取方法所获得白芷种子总蛋白质产量以及SDS-PAGE电泳的谱带数目、强度和电泳分辨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方法 a所提蛋白质含量高,杂质少,电泳谱带清晰;方法 b所提蛋白质溶液电泳谱带清晰,分辨率较高,但提取含量较低;方法 c和d所提蛋白质杂质较多,纯度不高,分辨率较低;方法 e所提蛋白质纯度较高,但蛋白条带缺失较多。[结论]方法 a提取白芷种子蛋白质的效果最好,所提蛋白效率较高,杂质少,电泳谱带清晰,分辨率高,谱带数多,优于其他提取法。  相似文献   
98.
于2016年4月和7月采用树栖陷阱法对瑞丽市3种类型柠檬园树冠层蚂蚁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蚂蚁229头,隶属于5亚科15属26种;3种类型柠檬园树冠层蚂蚁常见种的组成及其多度有差异,其中柠檬园Ⅰ有黄足立毛蚁等3种,柠檬园Ⅱ有黑头酸臭蚁等2种,柠檬园Ⅲ有光颚铺道蚁等3种;柠檬园Ⅲ中树冠层蚂蚁的相对多度和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柠檬园Ⅰ和Ⅱ的;柠檬园Ⅰ中树冠层蚂蚁的群落结构与柠檬园Ⅱ和Ⅲ不相似;柠檬园Ⅰ的指示物种为黄足立毛蚁等2种,柠檬园Ⅱ为印度大头蚁,柠檬园Ⅲ为史氏铺道蚁。因此,前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对柠檬园树冠层蚂蚁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影响,且这种影响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99.
茶树紫色芽叶中花青素的提取-层析分离及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茶叶中花青素的提取、分离与鉴定提供方法支持。[方法]以茶树紫色芽叶为原料,通过提取、除杂获得花青素粗提物,再通过柱层析和薄层层析分离获得一种花青素,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花青素粗提物在465~550 nm波长范围内有花青素特有的吸收峰,可以初步确定花青素粗提物中含有花青素。花青素粗提物在浓盐酸中显粉红色,且其在KI·I_2试剂的作用下不产生棕色沉淀,表明花青素主要存在于花青素粗提物中,而且其中不含有咖啡碱。显色鉴定结果表明,柱层析出的F8含有花青素。显色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的鉴定结果表明,薄层层析出的C2为花青素组分。以紫芽茶为原料,采用乙醇水溶液提取花青素,并通过石油醚脱脂,三氯甲烷、乙酸乙酯除杂获得花青素粗提物,所得花青素产率为6.44%。[结论]该研究对茶树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咸阳市温室蔬菜施肥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室蔬菜土壤随利用年限增长,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酸化、P和K富集程度增强,而有机质、全氦、速效氮含量偏低,硝态氮含量较高,土壤养分失衡等问题。这与科学施肥意识不浓,肥料结构不舍理,超量施用化肥,施肥缺乏针对性,忽视根外追肥和微量元素肥料施用,肥料利用率低有直接关系。建议提高科学施肥认识,优化肥料结构,推广配方施肥技术,改进施肥技术,积极推广新型肥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