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5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9篇
  12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北京九龙山8种林分的枯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阐明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功能,对北京九龙山油松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侧柏纯林、樟子松纯林、栓皮栎纯林、五角枫纯林、油松日本落叶松混交林、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等8种林分类型的枯落物和土壤持水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枯落物总储量变化范围为8.87 ~47.87 t/hm^2,其中未分解层储量大于半分解层储量;综合枯落物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的变化规律来看,油松纯林最大持水量最大(36.46t/hm^2),其次为华北落叶松纯林(36.06 t/hm^2),侧柏纯林最小(11.83 t/hm^2);油松日本落叶松混交林的有效拦蓄量最大(23.51 t/hm^2),其次为樟子松纯林(19.85 t/hm^2),侧柏纯林最小(9.53t/hm^2);综合考虑不同林分枯落物与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发现,华北落叶松纯林和油松华北落叶松混交林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功能;不同层次枯落物持水量、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均存在较好的函数关系;8种林分土壤容重均值在0.89~ 1.41 g/cm3之间变动,总孔隙度在39.43% ~54.23%之间变动;林地土壤的入渗速率与人渗时间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二者呈幂函数关系,且R2值均在0.90以上.  相似文献   
52.
【目的】 试验旨在构建牛种布鲁氏菌S2308的多铜氧化酶(BMCO)基因缺失株,探究缺失株的生长特性及在宿主细胞中的存活能力,并分析BMCO蛋白的结构。【方法】 利用PCR扩增BMCO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和Kan基因,通过融合PCR技术将3段基因进行融合。融合片段与pMD19-T载体连接,制作牛布鲁氏菌S2308感受态细胞,1 800 V电压、400 Ω电阻电转化至牛种布鲁氏菌S2308感受态细胞中,涂布于Kan抗性的布鲁氏菌固体培养基中,筛选挑取阳性菌落,连续培养10代,检测第10代阳性菌落的遗传稳定性和生长变化趋势,将pBBR1MCS-4-BMCO融合质粒电转至能够稳定遗传BMCO基因缺失的牛种布鲁氏菌中,培养筛选阳性菌落。以感染复数(MOI)100分别用亲本株、缺失株、回补株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通过平板计数法分别检测3种菌株在细胞内的生存能力。【结果】 试验成功获得片段大小为522、539、1 054 bp的BMCO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和Kan基因;成功构建pMD19-T-BMCO-Kan融合片段重组载体;获得稳定遗传的BMCO基因缺失株,命名为S2308ΔBMCO;成功构建BMCO基因回补株,命名为ΔBMCO::BMCOS2308;缺失株和亲本株表现的生长曲线相同,均在12 h达到对数生长期,30 h进入平台期;侵染小鼠巨噬细胞RWA264.7后,与亲本株S2308相比,S2308ΔBMCO株在胞内的生存能力极显著降低(P<0.01)。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BMCO属于疏水蛋白,定位于胞质且含有大量的无规则卷曲、α-螺旋和延伸链,预示该蛋白具有多个结合位点。【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布鲁氏菌BMCO基因的缺失株和回补株,BMCO基因的缺失不影响其生长性能,但其在宿主细胞内的存活能力显著性降低,初步分析了BMCO蛋白的结构,为后续布鲁氏菌分泌蛋白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3.
他租种的田地总共1.96万亩,除少数林地、菜地外,1.67万亩用于种粮,超过了农业部相关网站公布的2007年全国最大的种粮大户;他聘请管理人员,从各省引进种田能手,拥有80多台农机具,实现了耕种、打药、收脱、运输全程机械化作业;他始终不愿透露他种田的年收益,说其他人会眼红来和他争地,但承认肯定比开矿强。这个51岁的"粮王",就是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铺镇的农民侯安杰。  相似文献   
54.
依据“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TMLC)检测博士学位论文的结果,分析 TMLC 在判断学术不端行为进而检测博士学位论文质量方面的成效,并就 TMLC 系统本身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指出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不能依据纯粹的量化指标,良好的学风、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导师的指导等才是提高博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55.
卞科  郭嘉 《农业机械》2011,(17):99-101
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对谷朊粉中蛋白质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最适温度为60℃,选取盐酸为溶剂,pH值为3.5,在此条件下,提取的蛋白质溶液的浓度可达63.54g/L。  相似文献   
56.
为研究不同生长阶段的澳洲龙纹斑肌肉氨基酸组成的动态变化,同时探讨并比较处于商品鱼阶段的澳洲龙纹斑、石斑鱼、鲟鱼肌肉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变化,以期推广澳洲龙纹斑的养殖技术与引导消费,本研究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澳洲龙纹斑亲鱼、商品鱼、幼鱼以及石斑鱼商品鱼、鲟鱼商品鱼中肌肉氨基酸含量,系统分析了澳洲龙纹斑不同生长阶段氨基酸组成的变化规律,同时比较了不同种类商品鱼氨基酸组成的含量。结果表明:3种不同生长阶段的澳洲龙纹斑氨基酸总含量最高为商品鱼70.96%、其次为幼鱼69.24%、亲鱼最低为65.36%(以干基计算),在氨基酸组成中亲鱼和商品鱼的比例较为接近,而幼鱼的氨基酸组成比例则有所变化,在必需氨基酸中,其EAA/TAA值则比亲鱼以及商品鱼低2%左右,而在非必需氨基酸中,EAA/NEAA比值又高于亲鱼与商品鱼2%左右;澳洲龙纹斑、石斑鱼、鲟鱼3种商品鱼肌肉中甜味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之和均超过50%(澳洲龙纹斑57.17%,石斑鱼57.68%,鲟鱼57.85%),其反映了3种商品鱼肉质味道鲜美度是处在同一等级上;同时,澳洲龙纹斑商品鱼(E/T比值为40.34、E/NT比值为67.62)符合WHO/FAO提出的E/T应为40%左右和E/NT应为60%以上的参考蛋白质模式标准。  相似文献   
57.
为应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问题,探究林分密度对森林土壤的影响,以晋南油松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探讨3种林分密度(500、1250、2475株·hm-2)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密度和土壤孔隙度影响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降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总空隙度和非毛管孔隙.(2)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程度不同,高密度油松人工林显著增加土壤最大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3)不同林分密度对表层土壤密度、孔隙度和持水特性的影响更为强烈,林分密度对0相似文献   
58.
利用甘肃省第一次水利普查水土保持成果和黄委西峰水保试验站多年效益观测资料,参照其他专家最新研究成果,确定了甘肃省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效益指标参数,按照新修订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2008)及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以1979年作为基准年,分析计算了甘肃省黄土高塬沟壑区2011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59.
农杆菌介导玉米幼胚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传波  郭嘉  袁英 《湖北农业科学》2014,(12):2743-2746,2762
以玉米(Zea mays L.)HiII的幼胚为外植体,β-葡萄糖苷酸酶基因(GUS)为报告基因,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对影响遗传转化体系的外植体大小、农杆菌浓度、热预处理温度、侵染时间、共培养及恢复培养时间、抗生素、筛选剂等因素进行优化,以建立农杆菌介导玉米幼胚遗传转化体系。结果表明,幼胚大小为1.0~1.5 mm,农杆菌菌液的OD600 nm为0.5,40℃热处理3 min,侵染8 min,共培养3 d和恢复培养4 d,100 mg/L羧苄青霉素作为抑菌剂,双丙氨膦作为筛选剂时为最佳遗传转化条件。通过该优化体系已获得多种转基因玉米材料,表明该体系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0.
为有效防控有翅型小麦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以浙江省小麦主要害虫禾谷缢管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有翅型和无翅型转录组之间的差异,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和代谢通路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fication PCR,RT-qPCR)技术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经过StringTie软件组装,共获得39 699条unigenes。注释到NCBI-NR、GO、KEGG、Pfam、Swiss-Prot和eggNOG六个数据库中unigenes数量分别为24 120、17 351、17 137、17 532、15 494和23 128条,分别占unigenes总数量的60.76%、43.71%、43.17%、44.16%、39.03%和58.26%。有翅型和无翅型禾谷缢管蚜之间共筛选到6 747个基因差异表达显著,其中289个基因上调表达,其他6 458个基因下调表达,大多数差异表达基因集中在糖代谢及氨基酸代谢等信号通路上,表明禾谷缢管蚜翅型分化可能与能量分配有关。UGT、MME、GSTABCG14四个基因的RT-qPCR测定结果与转录组测定结果一致,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准确可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