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1篇
  8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独脚金内酯(SL)是一种新型的植物激素,可调控植物分枝。DWARF14(D14)蛋白可作为该激素受体,也可以在该激素信号传导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为研究D14基因与竹类植物地下茎类型的相关性,通过基因克隆和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具有不同地下茎类型(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的17种竹种材料中该基因序列变异。结果表明,各竹种中D14基因均含有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序列间同源性为92.57%,c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8.97%,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61%。所编码的蛋白序列均含催化中心的保守氨基酸(Ser147、Asp268和His297)及包裹SL裂解物的氨基酸残基(Phe186、Val194、Trp205、Tyr209、Phe245和Ser270)。DNA序列富含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SNP的频率为1SNP/22 bp,多样性指数πCDS为0.01476。其中,7个SNP位点能将丛生竹与其他2个类型的竹区分开来。基于D14基因的基因组序列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基本能反映供试材料的地下茎类型,该研究有助于了解竹类植物不同地下茎类型的分子差异,为提高竹笋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紫竹开花生物学特性观察及花粉生活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开花紫竹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地观测的方法,掌握了其开花预兆、开花竹株类型、小穗形态及结构、竹花开放顺序及竹花开放时间等开花生物学特性.由TTC染色法得出紫竹花粉生活力约90%.液体培养基法得出不同发育阶段的花粉萌发率以花药刚露头为最高,不同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培养基以150 g/L的萌发率为最高,不同浓度的硼酸溶液培养基以100 mg/L的萌发率为最高.  相似文献   
13.
4个紫竹栽培类型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为多用途经济竹种,研究利用叶绿素荧光测定技术测定大径紫竹、1a紫、2a紫、3a紫4个紫竹栽培类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个紫竹栽培类型间叶绿素荧光参数除qP外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光系统Ⅱ功能存在差异.3a紫的Fv、Fv/Fm、Fv/Fo、Yield、ETR、qP、NPQ值最高,其次为1 a紫、2 a紫,大径紫竹最低,说明3 a紫具有较好的光合生理功能,1 a紫、2 a紫次之,大径紫竹最差:相关分析表明:Fo与Fv/Fm、Fv/Fo,Fm与qP、NPQ显著负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Fm与Fv、Fv/Fm、Fv/Fo,Fv与Fv/Fm、Fv/Fo,Fv/Fm与Fv/Fo,Fv/Fo与ETR,F与Fm',Yield与ETR、qP,ETR与qP,qP与NPQ显著正相关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毛竹种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和I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AFLP和ISSR分子标记对17个毛竹种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如下:①通过Mantel检测,AFLP和ISSR标记得到的遗传相似性矩阵呈显著相关(r=0.925,P=0.005),说明2种分子标记均适合用于毛竹种源遗传多样性的分析;②17个毛竹种源间的亲缘关系较近,但仍存在着一定的遗传变异,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20-0.182,通过聚类分析(UPGMA)将17个毛竹种源分成6个组,发现陈存及等根据产量等指标确立的4个毛竹优良种源位于不同的组,表明不同种源间存在性状差异。  相似文献   
15.
德清县雷竹林经营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德清县雷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林经营状况,对雷竹重点乡镇的雷竹林经营收入情况、经营现状、生长状况、覆盖面积、施肥情况、劳动力状况、竹林结构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德清县雷竹笋总产值十年内增长2.37倍,达到4.53亿元,农民纯收入增长了1.83倍,达到2.45亿元;雷竹栽培覆盖面积占雷竹林总面积保持在40%左右,从事雷竹林经营的农户中有35%的农户收入占到家庭总收入的80%,雷竹林经营成本中覆盖材料占总成本的70%;覆盖雷竹林年施肥次数为3~4次;雷竹林胸径2.9~4.5 cm,立竹度为20 100~33 750株/hm2。  相似文献   
16.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弯孢菌叶斑病的潜育期为4-5d,持续显症时间为8d。品种与生育期对潜育期影响较小。温度是影响潜育期的重要因子。影响病斑在田间产孢的首要因子是叶片内渗入水分的多少,其交介病斑表面水膜的有无。幼龄斑(7-9d)和老龄斑(约20d)均可产孢,且产孢能力无明显差异。在直射光与散射光照射下,病斑都能产孢。产孢量与病斑大小无关系。病斑大小随玉米品种而变化,病斑大小在0.9-2.75mm。  相似文献   
17.
哺鸡竹亲缘关系的AFLP和SRAP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采用AFLP和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9个哺鸡竹类竹种(含2个变型)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359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49.7%,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779~0.978之间;24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258条带,多态性条带比率为64.0%,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721~0.958之间。UPGMA聚类分析表明,AFLP和SRAP标记均将哺鸡竹分成2大类:第Ⅰ类为富阳乌哺鸡竹、花哺鸡竹、黄纹竹、黄秆乌哺鸡竹、毛壳花哺鸡竹、乌哺鸡竹、白哺鸡竹;第Ⅱ类为云和乌哺鸡竹、红哺鸡竹。对这两种标记相似性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AFLP与SRAP的结果呈极显著相关(r=0.934),但SRAP标记比AFLP标记可在竹类及其种下等级检测到更大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8.
为开发更多的适用于禾本科Poaceae植物通用性分子标记, 丰富竹类植物的遗传信息, 依据禾本科单拷贝同源基因(COSⅡ)已知序列的保守区域设计了14对引物, 以此引物对刚竹属Phyllostachys植物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并对部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结果所有引物可以在至少1个材料中得到特异性扩增, 其中7对引物在5个供试材料中均能扩增到产物, 13对引物在5个样本中表现出多态性, 占引物总数的92.9%。对部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 所测序列均为特异性扩增序列。同一引物在不同样本中的扩增片段间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 部分SNP位点会导致氨基酸序列提前终止或酶切位点变化。对有合适内切酶存在的变异位点进行PCR-RFLP验证, 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利用NTsys 2.10e软件, 对5个供试竹种材料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 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与绿粉竹Phyllostachys virdiglaucescens亲缘关系最近, 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与其他4个竹种亲缘关系最远。所开发的14个COSⅡ引物在刚竹属植物中具一定通用性, 同时挖掘出更多竹类植物中的遗传信息。  相似文献   
19.
进行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孢子萌发及侵染环节的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弯孢菌孢子在清水中或可直接萌发,或不能直接萌发。花粉粒及玉米叶面物质对弯孢菌的萌发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已萌发孢子干燥超过1min即丧失侵染能力。弯孢菌在15-35℃都可对玉米形成侵染,以25℃为最适侵染温度。孢子侵入适宜温度范围窄于附着胞形成温度,又窄于孢子萌发适宜温度,叶面结水时间需超过7h才能形成侵染。  相似文献   
20.
正黄芥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也是上好的肥田作物,黄芥榨油后的油渣是牲畜和猪的好饲料,又是优质有机肥料。为了实现农业种植调结构,打造地方名优特农业产业,我们就志丹县黄芥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旨在寻求发展志丹黄芥生产的有效途径和可行办法。1现状黄芥在志丹种植历史久远,据资料记载:1949年~1987年黄芥是志丹县的主要经济作物,1949年全县种植黄芥1133hm2,平均亩产15kg,1983年种植1587hm2,亩产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