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3篇
  4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3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目的]探索大豆根腐病主要病原菌分子检测方法,为复合侵染病害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及大豆根腐病的科学防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病原菌rDNA-ITS区段序列分析对各病原菌种进行分子验证,采用病原菌特异性引物对大豆根腐病各病原菌种进行分子标记,以特异性引物分子标记技术建立多病原的分子判别体系.[结果]通过序列比对使收集到的7种大豆根腐病致病菌(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菌、尖孢镰孢霉、禾谷镰孢霉、茄腐镰孢霉和茄腐镰孢霉蓝色变种、燕麦镰孢霉)的鉴定结果得到分子验证;采用6种针对各病原菌种的引物(茄腐镰孢霉和茄腐镰孢霉蓝色变种为同一引物)进行的扩增实验均有特异性条带;经扩增条件优化和灵敏度检测初步建立针对大豆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判别体系.[结论]采用特异性引物分子标记技术基础上的病原菌分子判别体系可用于多病原复合侵染大豆根腐病的病原菌种类的分子判别,并为该病分子检测技术的建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2.
【目的】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苹果致病型是苹果上的重要致病菌,可以侵染苹果叶片和果实。论文旨在建立农杆菌介导的链格孢菌苹果致病型高效稳定的分子转化体系,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链格孢苹果致病型病菌的致病机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质粒pKO1-HPH是以pCAMBIA1300骨架为基础构建的穿梭质粒,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并在其多克隆位点上插入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这个质粒在大肠杆菌和农杆菌细胞中都能够稳定地复制繁殖。将质粒pKO1-HPH采用冻融法转化到农杆菌菌株AGL1中,然后与链格孢苹果致病型菌株XP-1的分生孢子在诱导培养基上共培养进行基因转化,转化子在含有潮霉素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进行筛选;在含有50 μg·mL-1潮霉素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检测转化子细胞中抗性基因在转化子中的表达情况;用荧光显微镜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转化子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在初步确认可以将绿色荧光蛋白和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转入链格孢苹果致病型菌株中后,对菌落培养时间、转化前分生孢子的预处理方法对转化效率的影响进一步优化。转化子的稳定性采用分生孢子5次继代培养后,能否在含有潮霉素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稳定生长来检测;采用PCR方法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外源基因和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是否存在于转化子基因组中;用Southern杂交检测外源基因在转化子基因组中插入的拷贝数;在苹果果实和叶片上接种检测转化子致病性的变化。【结果】将100 μL孢子悬浮液(含105孢子)涂布于马铃薯-胡萝卜-琼脂平板上菌落培养36-48 h后,链格孢苹果致病型菌株XP-1可以产生足量的孢子用于农杆菌介导的分子转化。将分生孢子用无菌水洗下,在4℃处理6 h,再与含质粒pKO1-HPH的农杆菌进行诱导共培养,转化子在含有50 μg·mL-1潮霉素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进行筛选,转化效率较好,107个分生孢子转化可获得约200个转化子。转化子经过5次继代培养,对潮霉素B的抗性没有改变。特异性引物PCR检测表明外源基因能够成功地整合到供试菌株的基因组中;Southern杂交表明外源基因多以单拷贝形式随机插入到链格孢苹果致病型菌株XP-1细胞的基因组中;转化子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荧光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绿色荧光,说明荧光蛋白基因在菌丝及孢子中均能够成功表达。通过部分转化子的致病性试验,筛选获得数个在苹果果实和叶片上致病性都显著降低的菌株。【结论】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链格孢菌苹果致病型稳定高效的分子转化体系,为进一步开展此病菌与其寄主的分子互作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3.
[目的]枣果霉烂病是枣果产后的重要病害,曲霉菌是枣果霉烂最重要的致病菌.目前,国内外对引起枣果霉烂病的病原种类报道甚少.明确新疆枣果霉烂病的病原种类及优势致病种群,有效防控该病的发生和危害.[方法]通过广泛采样、组织分离和回接证病对大量病样进行系统分离;对几种致病曲霉菌进行形态鉴定、分子验证及致病性比较.[结果l曲霉属真菌为枣果霉烂病的最主要病原;分离得到的大多数曲霉属的单孢分离菌株对枣果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致病的214个曲霉属单孢菌株分属于5个种,分别为黑曲霉、黄曲霉、赤曲霉、赭曲霉和聚多曲霉;其中黑曲霉的分离频率最高,致病性最强.[结论]引起新疆枣果霉烂病的曲霉有5种,其中黑曲霉为优势致病种.  相似文献   
34.
对采自浙江东阳市的玉米细菌性叶斑病标样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菌株YB125-2、YB125-3和YB184具有致病性。对这3个菌株进行培养、形态特征鉴别、常规生理生化性状测定、全细胞脂肪酸分析和16S rDNA序列分析的多种鉴定,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巨大芽孢杆菌能够侵染玉米并引起叶斑病。  相似文献   
35.
新疆红枣病害种类及田间发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查明新疆红枣生长期病害种类及主要病害田间发生情况,分析主要病害发生规律,为枣树病害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一般调查、重点调查、直接计数法、分级计数法、病原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的方法,对以阿克苏为重点的南疆部分地区红枣病害进行诊断,并对在现有防治水平下的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当前南疆红枣生长期病害约有10种,其中果实病害有缩果病、软腐病、果实黑斑病、裂果病等;叶部病害有炭疽病、叶黑斑病、缺素症及药害等,枝干部病害有腐烂病、流胶病.缩果病是红枣生长期主要病害,从幼果期开始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田间病果率可达10;~30;;其它3种果实病害仅在果实成熟期为害严重;叶部病害和枝干部病害目前发生较轻.[结论]以缩果病为主的4种果实病害是当前红枣生产上发生较重,危害较大的病害.  相似文献   
36.
大豆根腐病病原菌PCR—RFLP鉴定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PCR-RFLP法对大豆根腐病的4种致病菌和3种非致病菌代表菌株进行分子判别研究。结果显示,7个菌株DNA进行PCR扩增得到的rDNA-ITS序列片段长度为600900bp,除立枯丝核菌、瓜果腐霉和毛霉菌代表菌株DNA扩增出的rDNA-ITS片段长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他菌株DNA扩增出的rDNA-ITS片段长度差异显著。因此各菌株通过PCR-RFLP法扩增出的rDNA—ITS序列片段之间的大小差异可将侵染大豆的各根腐病致病菌和非致病菌初步区分开。而利用A/uI内切酶对各菌株的PCR产物进行酶切,依据酶切片段之间的大小差异,可进一步将7种菌株区分开,因此利用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对大豆根腐病这种复合侵染病害的病原菌进行分子判别具有可行性,同时也是建立作物根部复合侵染病害病原种类的分子检测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7.
棉花组织结构与黄萎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萎病严重危害棉花生产。本试验以温室种植31 个不同抗性的棉花品种为材料,通过对供试品种的组织结构研究,使用根系扫描法和石蜡切片法,了解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机制。结果如下:棉花根系的吸收根根长密度与相对病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 923;抗病品种与耐病品种、感病品种的总长度、总投影面积、总表面积和吸收根根长密度差异显著,但耐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的这4 个指标差异不显著。抗病材料根、茎的组织中薄层细胞密度大于感病材料,耐病品种根、茎的薄层细胞密度介于两者之间;抗病品种的根和茎的导管数最多,导管直径最小,其次是耐病品种,感病品种的根和茎中导管数最少,但是导管直径最大。棉花根系的吸收根根长密度,根和茎的薄层细胞密度,导管数可以作为对黄萎病抗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38.
葡萄根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葡萄根癌病的历史和现状、症状和侵染循环、防治方法以及早期预警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39.
新疆苜蓿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新疆苜蓿Medicago sativa种植区采集的苜蓿根腐病病株及土样中分离得到155个丝核菌Rhizoctonia菌株,经鉴定其中126株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株。对126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菌丝融合群(AG群)组成及各融合群对苜蓿的致病性进行了判定和致病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疆苜蓿上的立枯丝核菌菌丝融合群有AG1、AG2、AG4、AG5 4种类型,其出现频率分别为11.2%、46.6%、6.1%和36.1%。其中AG2和AG5分离频率较高,为优势融合群。各融合群对苜蓿苗期致病性差异显著,以AG2致病性最强。  相似文献   
40.
赵桉梆  王亮  郭庆元 《北京农业》2012,(24):123-124
通过对仙居县一次大雾气候特征和环流形势特征和天气条件的分析,阐述大雾形成的天气气候条件,对加强大雾预报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每年l1月到第二年1月大雾天气频发,大雾的最浓时段为日出前后.本站处于均压场控制之下,有时间受弱高压区影响.大雾出现前8 h有明显的降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