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3篇
  4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3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新疆伊犁河谷发现向日葵黑茎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2007年在新疆伊犁河谷发现一种蔓延迅速、危害严重的向日葵病害,典型症状是病斑最初发生于叶柄基部,在茎秆上形成黑色椭圆形大病斑。经病原鉴定,病原菌无性态分类地位为半知菌亚门,茎点霉属,种名为Phoma macdonaldii Boerma;有性态分类地位为子囊菌亚门,小球腔菌属,种名为Leqtosphaeria lindquistii Frezzi,确定其为国内新病害——向日葵黑茎病。该病目前已在新疆伊犁河谷5县1市的向日葵产区普遍发生,造成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52.
[目的]了解WRF模式对西安地区夏季不同性质降水的预报能力。[方法]基于西安地区气象观测站的实况数据、Micaps观测资料、WRF实时预报数据,采用西安市气象台业务化运行的WRFV3.1对2011年7月21日和8月15日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及9月5~6日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结果]在暴雨预报中,模式对暴雨雨带走向、落区、强度、强降雨中心位置以及强降水出现的时间段均与实况基本吻合,也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报暴雨中对流层中低层风场的演变;在短时局地强降水中,模式对于降水的落区、发生时间有较为准确的预报,预报时效可达24~36 h。[结论]WRF模式能够对西安地区夏季不同类型降水进行预报,为气象服务提供较为准确的预报支持。  相似文献   
53.
[目的]红枣缩果病是新疆红枣产区普遍发生的严重病害.筛选出高效防病药剂,有效控治新疆红枣缩果病的发生及危害.[方法]采用抑菌圈比较、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的方法,对24种杀菌剂进行筛选.[结果]通过抑菌圈比较,有8种杀菌剂抑菌力较强,抑菌半径大于1 cm,分别为100万单位兽用链霉素、80;乙蒜素、46;氢氧化铜、3;中生菌素、50;氯溴异氰尿酸、99.9;纳米氧化锌、40;氟硅唑、75;百菌清.3;中生菌素对红枣缩果病原的毒力最大,EC50值为11.75 mg/L;其次为40;氟硅唑,EC50值为21.88 mg/L;毒力最小的药剂为75;百菌清,EC50值为1 122.08 mg/L.8种药剂田间防治效果表明:80;乙蒜素防效最高(75.5;),50;氯溴异氰尿酸次之(65.5;).[结论]80;乙蒜素、50;氯溴异氰尿酸可作为当前防治新疆红枣缩果病的主打药剂.  相似文献   
54.
苜蓿根腐病多种病原菌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苜蓿根腐病病原菌种类和各种病原菌在病株中的出现频率,以及单一病株受到多种病原菌复合侵染的情况,并为该病复合侵染规律及防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已报道的7种病原菌的7对特异性引物,分别对新疆北疆主要苜蓿种植区采集的根腐病混合病样,及单一重病田分单株采集的根腐病病样进行PCR检测.[结果]新疆北疆主要苜蓿种植区根腐病病样中可检出的根腐病病原种类主要有5种镰刀菌和1种丝核菌;其中,立枯丝核菌、木贼镰刀菌、锐顶镰刀菌、茄腐镰刀菌、尖孢镰刀菌5种病原菌在病株样品中普遍存在,是新疆北疆部分地区苜蓿根腐的主要病原菌;侵染根部的病原菌中以尖孢镰刀菌、锐顶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为优势种群,侵染茎基部病原菌中以茄腐镰刀菌和木贼镰刀菌为优势种群.检测结果还表明苜蓿根腐病病样中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菌复合侵染的的比率达到83;.[结论]木贼镰刀菌、锐顶镰刀菌、茄腐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立枯丝核菌是新疆北疆部分地区苜蓿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拟知孢镰刀菌是出现频率较低的次要病原菌;根部病斑与茎基部病斑中优势病原菌种类有所不同;田间病株中多病原复合侵染的情况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55.
新疆棉花主栽品种对2种棉花苗期病害抗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研究新疆当前棉花主栽品种对红腐病和立枯病的抗性,为病害的高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拟轮枝镰孢霉和立枯丝核菌新疆菌株,通过人工接菌条件下的室内盆栽鉴定和田间小区试验,分析新疆20个棉花主栽品种对红腐病和立枯病的单一抗性水平和兼抗水平。【结果】大多数棉花品种对2种病害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抗性差异;供试品种中没有表现为免疫或高抗的品种,多数品种对2种病害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仅有少数品种对红腐病或立枯病表现为抗病或中抗;对红腐病表现为抗病的有中棉72号和新陆早53号,表现中抗的有中棉50号、新陆早57号和新陆早61号等5个品种;对立枯病表现为中抗的有新陆早53号、中棉72号和中棉50号等6个品种;对2种病害的兼抗性表现为中抗的有新陆早53号、中棉72号和中棉50号等6个品种。【结论】当前新疆棉花主栽品种中,对红腐病和立枯病均存在显著的抗性差异,缺乏对红腐病和立枯病高度抗病品种;对2种病害的抗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对立枯病表现为中抗的品种多数兼具对红腐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56.
57.
适合丝核菌营养亲和群划分的培养基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比较了10种不同培养基对丝核菌(Rhizoctonoa)菌株营养亲和群的划分效果,结果证明,培养基(3)-麦芽蛋白胨培养基(Ⅱ)划分营养亲和群的效果最好,培养基(1)、(2)、(7)、(9)效果次之,(4)、(10)效果较差,培养基(6)效果最差,不能区分出营养亲和群.并用麦芽蛋白胨培养基(Ⅱ)对分离、纯化的272个立枯丝核菌菌株进行营养亲和群的划分,共分出7个营养亲和群.  相似文献   
58.
为明确新疆塔城小麦主生产区小麦植株枯死及叶片干枯、斑点的原因,确定致病病原,为该病在田间的有效防治奠定基础。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染病植株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针刺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与rDNA-ITS、EF-1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对鉴定得到的病原菌YE9、YE10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经分离鉴定得到链格孢菌与镰刀菌,其中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与锐顶镰刀菌(Fusarium acuminatum)各20个,分离频率均为13%。F. equiseti、 F. acuminatum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光照条件为24 h;F. equiseti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生长温度为28℃,致死温度为53℃,最适生长pH为6.5;F. acuminatum最适氮源为酵母浸粉,最适最适生长温度为20℃,致死温度为50℃,最适生长PH为7.5。该实验明确了镰刀菌可以侵染小麦叶片引起小麦叶枯症状,在国内属于首次报道,为该病害田间有效防治进一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9.
为了研究拟轮枝镰孢霉(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致病力与毒素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毒素对棉苗根系保护酶的影响,选用棉花‘新陆早82号’品种,用拟轮枝镰孢霉粗毒素液水培处理棉种及棉花幼苗后,分别测定棉种发芽率、胚根抑制率、棉苗萎蔫程度、根系电导率、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 PAL)、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活性。结果表明:拟轮枝镰孢霉毒素活性与菌株致病力成正相关,与棉苗致萎程度、根系保护酶活性成正相关;不同致病力菌株所提取的毒素及其不同浓度溶液均对棉种萌发率及胚根抑制率有显著影响;经病原菌毒素溶液处理后,棉苗根系的SOD、PAL、POD、PPO活性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活性最高出现在处理后12~24 h。该研究对于了解寄主与病原菌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为毒素在抗病育种、病害防治新方法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0.
土壤有益微生物菌剂促棉株生长及防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个土壤有益微生物菌株进行了培养特性、与农药混用的可行性、对3种棉花致病菌的室内抑菌效果及用于棉花种子包衣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等项研究。实验表明,参试菌株均繁殖快,易生产;在60个菌—药组合中有17个组合完全不影响有益菌的生长,仅杀虫剂3911对所有参试菌株有完全抑制作用;室内以对棉苗立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10个菌株对其有完全抑制;种子包衣田间应用中,病株率减少13.6%~100%,棉苗高度增长0.36%~5.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