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13篇
  4篇
综合类   61篇
农作物   3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在酸性红壤的立培条件下,16个南方春大豆品种磷积累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不施磷处理,品种间磷积累量最高的比最低的增加48.3%;施磷处理则增加33.9%。施磷后品种间磷积累量增加15.75~21.97mg/株,磷肥利用率为10.9%~15.6%。大豆磷积累量与品种生育期相关性不显著,但不施磷条件下与苗期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是显著正相关。不施磷时,品种间籽粒产量磷利用效率相差143.73mg/mgP,生物学产量磷利用效率相差406.78mg/mgP;施磷时,分别相差64.51mg/mgP和110.95mg/mgP。  相似文献   
72.
氮、磷、钾、硼配合对油菜品种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在湖北省大别山南麓的马肝泥稻田条件下 ,3个不同类型油菜新品种田间试验结果 ,不施肥处理的公顷产量仅 187 5~ 2 6 2 5kg ,施用氮、磷、钾肥增产 7~ 10倍 ,达极显著水平 ;施肥的增产效果杂交双低中油杂 2号大于常规双低中双 4号。 6个不同类型品种盆栽试验结果显示 ,在氮、钾基础上施磷肥苗期干物重增加 8 33~ 14 79倍 ,单株粒重增加 16 5 6~ 6 8 0 0倍 ,不同品种增产率为中双 6号 >中油 82 1>中油杂 2号 >中油杂 1号 >中双 4号 >中双 7号。表明中油 82 1和中双 6号对磷肥反应敏感 ,而中双7号、中双 4号和中油杂 1号较耐低磷 ;不同类型油菜品种施用氮、磷、钾肥均比对照极显著增加植株高度、分枝数、角果数和生物学产量 ;施用氮、磷、钾肥提高菜子中的油脂含量 ,降低蛋白质含量 ,油酸、亚油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73.
[目的]明确新疆向日葵黄萎病病原菌种类,分析病害规律,研究防病关键技术.[方法]采用形态分类方法对病原菌进行种的鉴定,采用一般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重要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病原菌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新疆向日葵黄萎病主要致病菌为大丽轮枝菌(Verticillum dahliae)和硫色轮枝菌(Verticillum sulphurellum);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两种病原菌的生长周期及温度适应性基本一致,生长周期约为10 d,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10~ 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2C;大丽轮枝菌较适宜的酸碱范围为pH5.1~11.1;硫色轮枝菌在pH4.1 ~11.1均可生长;在多种常用培养基中,燕麦培养基是大丽轮枝菌的最适培养基;而玉米片培养基是硫色轮枝菌的最适培养基.致病性研究表明:自然条件下,病菌自苗期开始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人工接种条件下,高湿及有伤接种有利于侵染和发病.[结论]新疆向日葵黄萎病的主要病原菌为大丽轮枝菌和硫色轮枝菌,两种病原菌对向日葵均有较强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74.
利用ISSR技术分析禾谷镰孢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标记对采自我国11个省的玉米茎腐病相关禾谷镰孢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利用筛选出的14个ISSR引物对供试的115株禾谷镰孢菌株进行扩增,共获得63条扩增清晰、重复性高的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60条,占95.2%。扩增条带分子量为150~2000bp,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4.5条带。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在地理种群水平上,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0.2919之间,平均为0.1591;Shannon‘s多样性指数在0~0.4252之间,平均为0.2360,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多样性指数、等位基因数的增大与各种群内样本数量增加有关。遗传相似性分析证明,山东省种群与河南省种群间的遗传相似性最高,内蒙古种群与河北省种群间遗传相似性最低。在相似性系数为0.682时,可将115个菌株区分为2个聚类组,各组下又可分为3个亚组,分组结果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有一定相关性,表明禾谷镰孢的遗传分化与生态地理有关。  相似文献   
75.
[目的]查明锈病与白粉病在当地种苜蓿上的发生动态,建立两病最终复合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模型.[方法]采用定时定点调查的方法,监测两病发生动态.对种苜蓿田进行药剂处理,造成不同病级,分别测产后用一元回归方法建立产量损失估计模型,并验证.[结果]种苜蓿锈病6月中上旬零星发病,且发病后病情进展较快,至8月中下旬种苜蓿近成熟期病情指数达到高点,接近70.种苜蓿白粉病始发于7月中旬,8月病情进展较快,至种苜蓿成熟期病情指数达到55左右.两病最终复合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关系模型为Y=1.671 6 X+1.605 8.[结论]种苜蓿锈病及白粉病发病于结束期与成熟期,且病情进展较快,病情指数较高,对种苜蓿危害较重.苜蓿种子产量损失率与锈病及白粉病两病最终复合病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6.
为明确造成新疆塔城小麦主产区小麦叶枯、斑点现象的原因,确定致病菌,从塔城地区额敏县多地随机采集干枯叶片或带有不规则病斑的感病植株,通过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通过针刺接种法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学观察与多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得到76个链格孢属(Alternaria)菌株,经致病性测定均为致病菌株。通过形态学鉴定,76个菌株分别属于交链链格孢(A. alternata)、玫瑰链格孢(A. rosae)和侵染链格孢(A. infectoria),其中,交链链格孢为主要致病菌,分离频率为50%。基于EF-1和Alt基因及ITS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选取的代表菌株YC3、LK19和LK3分别与交链链格孢、玫瑰链格孢、侵染链格孢菌聚为一支,同源性分别为100%、100%和99%,多基因鉴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由此表明,新疆塔城地区冬小麦田间出现的小麦叶枯现象为链格孢侵染发生,其病原菌为交链链格孢、玫瑰链格孢、侵染链格孢,以交链链格孢为主。  相似文献   
77.
[目的]明确引起新疆葡萄黄化类症状的病毒及类病毒种类,分析其单病毒和复合感染情况,为葡萄病毒及类病毒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检测技术.[方法]利用已报道的6对特异性引物(GRSPaV-RSP48/49、GFKV-L630/U279、GLRav2-V2dCPf2/V2CPr1、HSVd-f/r、GYSVd1-fl/r1和GYSVd2-f2/r2)分别对新疆不同地区黄化类症状的葡萄病样进行RT-PCR检测,并对各引物的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结果]3种病毒及3种类病毒(GRSPaV、GFkV、GLRaV-2、GYSVd2、GYSVd1和HSVd)在新疆葡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其感染率分别为36.1;、51.4;、48.6;、37.5;、37.5;、94.4;;72个病样中,2种以上病毒或类病毒复合感染率约为75;,6种病毒或类病毒复合感染率为10;以上.[结论]可侵染新疆葡萄引起黄化类症状的病毒和类病毒可达6种,且复合感染较为普遍.  相似文献   
78.
【目的】立枯病、红腐病、枯萎病和黄萎病是新疆棉花上的4种主要土传病害,研究4种病害的病原菌在新疆棉花上的侵染动态,分析各自的侵染始期和最佳防治时期,为病害高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针对4种主要病害的病原菌,对混合接菌后分期采集的棉株进行特异性引物PCR检测,依据检测结果,进行各病原菌侵染动态分析及混合侵染分析。【结果】4种病原菌从棉花子叶期即能侵染;立枯丝核菌侵染相对较早、较快,拟轮枝镰孢霉次之;2种病原菌均在棉苗前期有较高的侵染株率,3叶期达到高峰,此后侵染株率逐渐降低;而尖孢镰孢霉和大丽轮枝菌,虽从子叶期开始即可侵染,但侵染株率较低,直到蕾铃期侵染株率呈渐增趋势;病原菌之间的混合侵染普遍存在,以两菌混合侵染居多。【结论】子叶期为4种病原菌的侵染初期;立枯丝核菌和拟轮枝镰孢霉以苗期侵染为特点;尖孢镰孢霉和大丽轮枝菌以子叶期到蕾铃期均可侵染为特点;病原菌之间常有混合侵染发生。  相似文献   
79.
六种杀菌剂对向日葵白锈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种药剂对向日葵白锈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5;甲霜灵WP 1 000倍液、50;安克WG 2 500倍液的防效较高,分别为87.6;和86.8;;显著优于防效次之的64;杀毒矾WP 800倍液(防效75.7;)和其他3种杀菌剂.52.5;抑快净WG 1 000倍、72;霜疫必克WP 600倍和80;乙磷铝WP 600倍的防效相当,均未达到50;,是供试药剂中防效较低的3种杀菌剂.经方差分析三者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0.
2005~2007年在新疆伊犁河谷发现一种蔓延迅速、危害严重的向日葵病害。经鉴定,确定其为国内新病害——向日葵茎点霉黑茎病。病原菌无性态分类地位为半知菌亚门,茎点霉属,种名为:Phoma macdonal-diiBoerma;有性态分类地位为子囊菌亚门,小球腔菌属,种名为:Leqtosphaeria lindquistiiFrezzi。该病目前已在伊犁河谷5县1市的向日葵产区普遍发生,造成严重危害。根据2007年在严重发病县的调查,该病在特克斯县发病面积达2 625 hm2,田间发病率平均为47%,绝收面积达267 hm2;新源县发病面积达1 333 hm2,平均田间发病率为35%;绝收面积达133 hm2。严重受害的向日葵品种有瑞特姆、JN-2519,M0314,KWS3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