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4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分析校办产业的现状,从管理的角度探讨校办产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42.
为明确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S-JS1与杀虫剂对灰飞虱的联合作用,以及S-JS1对灰飞虱解毒酶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以灰飞虱3龄若虫为对象,采用喷雾法比较了S-JS1与5种杀虫剂 (螺虫乙酯、噻虫嗪、吡虫啉、啶虫脒和毒死蜱) 单用,以及菌、药混用对灰飞虱的杀虫活性,测定了灰飞虱取食经S-JS1处理的水稻后,虫体内羧酸酯酶 (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s)、过氧化物酶 (POD)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粘质沙雷氏菌S-JS1分别与不同浓度杀虫剂混用,均可提高杀虫剂对灰飞虱的致死率。其中,109 cfu/mL的S-JS1与1.25 mg/L的噻虫嗪混用处理3 d,或与25 mg/L的螺虫乙酯混用处理5 d,灰飞虱的死亡率分别为65.58%和76.27%,均显著高于同浓度杀虫剂单用的处理 (噻虫嗪单用时致死率为44.24%,螺虫乙酯为49.22%),表现为增效作用 (χ2 > 3.84,实测死亡率 – 预期死亡率 > 0);其他各混用处理均为相加作用 (χ2 < 3.84)。灰飞虱取食经粘质沙雷氏菌处理的水稻苗后12和24 h,其CarE活性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GSTs活性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POD和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研究表明,粘质沙雷氏菌S-JS1可能降低了灰飞虱对杀虫剂的抵抗力。本研究可为探索昆虫病原细菌与杀虫剂间的联合应用提供参考,为灰飞虱的有效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3.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 d,21%醚菊.吡蚜酮SC 375~600 mL/hm2对稻田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为72.14%~82.87%,优于吡蚜酮,与醚菊酯相仿;药后7 d,防治效果为95.89%~97.07%,明显优于吡蚜酮、醚菊酯;药后21 d,仍有95.69%~97.52%的防治效果,极显著优于吡蚜酮、醚菊酯。该药剂不同用量对微蛛的影响最大,稍高于对照药剂;对狼蛛的杀伤作用明显低于对照药剂;对球腹蛛基本无杀伤作用。因此21%醚菊.吡蚜酮SC对水稻白背飞虱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速效性好,持效期长,对水稻和田间蜘蛛安全,推荐剂量为375 mL/hm2,防治适期宜掌握在白背飞虱若虫高峰期。  相似文献   
44.
茶树重大害虫——假眼小绿叶蝉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假眼小绿叶蝉的研究进展,包括害虫发生规律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假眼小绿叶蝉研究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假眼小绿叶蝉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5.
为寻找病毒增效新途径,克服天然昆虫病毒存在杀虫活性低和速度慢的缺陷,研究植物源提取物蛇床子素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以甜菜夜蛾为靶标害虫时,蛇床子素在作用于甜菜夜蛾幼虫时对AcNPV有显著增效作用,但对病毒杀虫速度无明显提高作用.蛇床子素在作用于甜菜夜蛾成虫时有效降低其繁殖力,取食含AcNPV和蛇床子素糖水的甜菜夜蛾产有效卵数量显著低于单取食含AcNPV糖水甜菜夜蛾的有效卵量.  相似文献   
46.
鄱阳湖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将Pareto支配关系、精英保留策略、约束主导原理引入到多目标粒子群算法中。针对粒子群算法的容易陷入局部极小值、早熟等缺点,采用了线性变换惯性系数提高搜索的速度和性能,引入遗传算法的变异思想、混沌优化思想避免了陷入局部极小值。应用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鄱阳湖环湖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出了一组非劣解集。采用模糊近似理想点法对非劣解进行了评价,得出了鄱阳湖环湖区2030年水资源配置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47.
三唑磷毒杀水稻主要害虫的作用特点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1~1997年,通过室内生测和田间多点试验示范,系统分析了三唑磷对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和褐飞虱的触杀活性、对稻株的渗透性、胃毒作用和杀卵活性、持效期以及田间效果.结果表明:①三唑磷对三化螟、二化螟蚁螟的接触LD50(×10-4μg)分别为每头0.6182、0.4168,远远低于甲胺磷相应的LD50值14.7732、17.8029,对3龄褐飞虱的LD50值与甲胺磷相近,对5龄褐飞虱的触杀活性低于甲胺磷;②三唑磷对稻株的渗透性和对三化螟的胃毒作用强,喷药后1 d、3 d的渗透杀虫效果均为100%;③三唑磷防治三化螟的持效性长,500 mg/L药后10 d接虫的杀虫效果仍达86.7%,而甲胺磷1 000 mg/L药后3 d效果降为0;④三唑磷500~1 000 mg/L对三化螟前期淡黄色卵的杀死率为71.3%~73.2%,对后期黑色卵的杀死率为78.3%~99.5%;⑤20%三唑磷乳油2.25 L/hm2对三化螟和二化螟枯心防效均在90%以上,高于杀虫双,但对褐飞虱的防效差,明显低于甲胺磷,3.75 L/hm2对三化螟白穗的防效也在90%以上;⑥三唑磷对三化螟防效高而稳定,但对褐飞虱、稻纵卷叶螟效果差;⑦三唑磷对天敌蜘蛛的杀伤作用低于杀虫双而高于杀虫丹.  相似文献   
48.
广谱高效Bt菌株的筛选及其杀虫蛋白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杀虫活性测定,获得1株对菜青虫、小菜蛾、二化螟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均有较高杀虫活性的高效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菌株,命名为X-2.同时根据Cryl类蛋白N端部分氨基酸序列设计了1对简并引物,以苏云金芽孢杆菌X-2菌株质粒DNA为模板,应用PCR扩增技术得到一大小为3468bp的DNA片段(Cry1Ab X-2).该基因编码1155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130780,等电点pI=5.06.序列比较表明该基因与Cry1Ab类基因高度同源(达95%以上),该基因已在GenBank中登录,登录号为AY847289.  相似文献   
49.
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选用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er)较专化的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较专化的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lNPV),按多角体数量1∶ 1混合后分别连续感染或交替感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比较各代病毒对两种夜蛾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lNPV中国株和AcNPV混合,起始感染甜菜夜蛾,再在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中交替繁殖后,F4代斜纹夜蛾病毒(由斜纹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3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率极显著高于F2代斜纹夜蛾病毒,F3代甜菜夜蛾病毒(由甜菜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死率也显著高于F1代甜菜夜蛾病毒;混合病毒起始感染斜纹夜蛾,再经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交替繁殖后,斜纹夜蛾病毒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以及甜菜夜蛾病毒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也都显著提高。交替传代后的病毒比同代次连续传代后的病毒对非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并且它们对原宿主的毒力未有减弱。AcNPV和SlNPV日本株混合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交替繁殖后也表现出对非宿主毒力的提高。表明混合病毒在两种不同原宿主中交替繁殖比其在同种宿主中连续繁殖后对非繁殖原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0.
旨在分析塞内卡病毒A型(Senecavirus A,SVA) CH-HNCY-2019株的基因组特性和演化,参考SVA毒株SVV-001(GenBank No.NC011349)全基因组序列设计8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和测序获得SVA CH-HNCY-2019株全基因序列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SVA分离株CH-HNCY-2019基因组全长为7 294个核苷酸,与中国分离株核苷酸相似性为95.9%~99%,与美国经典株SVV-001核苷酸相似性最低。CH-HNCY-2019与大多数中国2017—2018年分离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处于同一分支,而与中国2015—2016年分离株亲缘关系较远。与包括2019年中国广东4个SVA分离株在内的其他国内外分离株相比,CH-HNCY-2019的VP1蛋白的722位氨基酸由L突变为Q;VP3蛋白的499位氨基酸由A突变为V,528位氨基酸由P突变为S,582位氨基酸由E突变为K。本研究成功获得1株SVA CH-HNCY-2019全基因组序列,研究结果提示,SVA中国流行株具有多样性,而且在不断地演变,应加强SVA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生物安全措施和疫苗研发以防止SVA在我国猪群中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