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3篇
  23篇
综合类   46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9 毫秒
81.
权英  杨萍  郭洪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14-15817
通过对黄淮平原地区4省139县市区3090农户的实地调查,在阐述农户秸秆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户秸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农户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2.
土壤肥力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影响花生品质的主要土壤肥力因子,量化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为花生品质区划、优良品种的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8年全国18个花生主产省的花生品质数据及其对应点的土壤数据为基础,通过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研究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结果]土壤全氮含量是影响花生蛋白质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001794X2+25.597;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花生脂肪含量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162X1+43.317;同时土壤有机质也是影响花生油亚比的主要因子,它们之间的关系为Y=0.01504X1+0.954。[结论]不同肥力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不同,改善花生品质应通过施用合适的配比肥料来实现。  相似文献   
83.
选取资源禀赋指标和农产品供给规模与结构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将中国山东省140个县(市、区)的农产品供给能力分为3级。其中,资源禀赋指标包括乡村人口人均耕地指标、耕地粮食单产指标、乡村人口人均园地指标、多年平均降雨量指标和单位耕地农用水资源量指标,农产品供给规模与结构指标指的是人均粮食产量指标。利用SPSS13.0软件对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从而得出供给能力指数。最后笔者提出了提升山东省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建议:一是完善农业设施装备,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二是加强创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三是巩固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四是培育龙头企业,重视农产品品牌建设。  相似文献   
84.
秸秆栽培平菇安全优质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安全优质平菇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要求、病虫害防治、质量安全控制和生产档案管理。本标准适用于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栽培的平菇的安全优质生产,为山东省农业地方标准。2产地环境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无有毒有害污染源、环境要素综合指标较好的场所作为生产场地,  相似文献   
85.
山区花生优化栽培措施的数学模型及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阴县位于沂蒙山区的西北部。花生是该地区主要作物之一,近年来每年播种面积13万亩左右,由于花生种植在地势高、土层薄、肥力低的岭砂土上,单产一直在125公斤上下徘徊,年际间产量波动较大。我们于1984—1987年在蒙阴县桃曲、联城、巨山等乡进行了花生优化栽培试验。四年来共布置试验78个,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前生产条件下,从品种、密度、化肥、有机肥及微肥等主要农艺措施入手,可以达到投资少、产量高、效益显著的目的。  相似文献   
86.
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固定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为了探讨小麦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和碳固定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测定了秸秆不同还田方式下玉米生长季温室气体(CO2、N2O和CH4)的排放量和碳固定量,结果表明:秸秆不同还田模式对温室气体排放量影响不同,在玉米生长季,CO2和N2O累计排放量表现为秸秆过腹还田(CGS)>秸秆直接还田(CS)> 秸秆不还田(CK)> 秸秆-菌渣还田(CMS),CH4的累计吸收量表现为CGS >CK >CMS >CS,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秸秆不同还田模式也影响土壤和植物的碳储量,耕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CGS> CMS> CS> CK,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植株、籽粒的固碳量表现为CGS> CS> CMS> CK,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和CK相比,在CS、CGS和CMS模式下,玉米田对全球变暖的减缓效应均增加,但增加量不同,表现为CGS> CMS> CS >CK,既秸秆过腹还田模式下玉米田对全球变暖的减缓效应最大,其次是秸秆-菌渣还田模式,之后是秸秆直接还田模式.在秸秆过腹还田模式下,玉米田对全球变暖的减缓效应为22 493.83 kg CO2·hm-2,分别比CK、CS和CMS模式下玉米田对全球变暖的减缓效应增加24.2%、 18.7%和 1.6%.从减缓全球变暖的角度,推荐秸秆过腹还田模式,该模式也有利于形成粮食-秸秆-饲料-牲畜-肥料-粮食的良性循环,实现农田的固碳、减排.  相似文献   
87.
旋耕转深松和秸秆还田增加农田土壤团聚体碳库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土壤耕作和秸秆还田能够显著影响土壤结构和养分周转,也是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更新周转的主要驱动因素。该研究基于连续9 a的旋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长期旋耕农田转变为深松以及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0~50 cm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团聚体碳含量的影响,分析了团聚体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及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将长期旋耕农田转变为旋耕-深松农田显著影响了0~50 cm土层的团聚体分布及其碳含量。旋耕-深松配合秸秆还田(RTS-STS)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表层土壤较大粒级团聚体的比例,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分别比旋耕-深松无秸秆还田(RTA-STA)、旋耕秸秆还田(RTS)和旋耕无秸秆还田(RTA)处理高6.1%、65.4%和87.8%;同时,RTS-STS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团聚体碳含量和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虽然在20~30和30~50 cm土层之间,2个处理的团聚体碳含量差异并不明显,但RTS-STS处理的团聚体碳含量对有机碳的贡献率较0~20 cm土层和RTS处理显著降低。通过耕作方式转变、秸秆还田和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碳含量影响的作用力分析可看出,耕作、秸秆及其交互作用是影响不同土层中各处理在不同粒级团聚体分布比例及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自身碳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旋耕-深松配合秸秆还田(RTS-STS)模式促进了0~20 cm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提高了土壤团聚体碳库和对有机碳的贡献,对提升土壤有机碳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8.
厌氧氨氧化是一种高效的脱氮处理工艺,但其启动和运行过程困难,高效反应器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利用改进的上流式双层厌氧滤器开展厌氧氨氧化启动反应的试验研究。在反应器填料上分别接种反硝化污泥、厌氧污泥、混合污泥,通过模拟废水提供自养反硝化条件,并逐步提高基质浓度和水力负荷,促使菌群向厌氧氨氧化反应转变。试验发现,反硝化污泥、厌氧污泥、混合污泥均可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启动时间分别为42、54 d和45 d。以反硝化污泥为接种物的启动效果最好,启动时间较短且废水氮素去除率高,总氮去除率最高达到82.2%。双层填料的反应器有效提高了厌氧氨氧化的稳定性,该反应器中厌氧氨氧化菌对氨氮、亚硝氮的适宜浓度负荷为270、360 mg·L-1,废水中COD浓度不宜超过150 mg· L-1,系统中存在厌氧氨氧化和甲烷化共存的效应。  相似文献   
89.
不同生态条件下盐地碱蓬形态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在不同含盐量土壤上生长的盐地碱蓬营养器官进行光镜与叶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总含盐量由0.22%上升到2.47%,上下表皮气孔指数减小,叶高度肉质化,叶及根、茎中主脉维管束导管管径减小,导管数目逐渐减少,管壁变薄;茎表皮在低盐浓度下比较光滑,而到高盐浓度下已变得凸凹不平,皮层层数略有增多,茎木质部导管数目、次生导管数目以及次生维管组织与半径之比都是在中等盐浓度(0.93%)下最多、比值最大;根中薄壁细胞木质化加厚增强,维管柱与直径之比以及木质部与直径之比都是在中等盐浓度(0.93%)下最大,内涵韧皮部数目也是在0.93%盐浓度下最多.  相似文献   
90.
环渤海低平原区缺水和土地盐渍化是该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降低潜水位,促进脱盐,是该地区持续发展的前提:苗木耐盐,速生是林业发展的基本原则,而果树不宜发展乔砧型,宜耐盐,矮化砧,短枝型;畜牧业的发展重点应以圈养囤肥肉牛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