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7篇
林业   208篇
农学   70篇
基础科学   128篇
  141篇
综合类   623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73篇
畜牧兽医   355篇
园艺   196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6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黄河下游利津重盐碱地池塘的水化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该类水体水型基本为ClⅡ^Na,总含盐量899.6~3 336.6mg/L,在阴离子中.Cl^-〉SO4^2-〉HCO3^-+CO3^2-,其含量分别为703.52 mg/L,302.83 mg/L和167.82 mg/L。阳离子的含量顺序为K^++Na^+〉1/2Mg^2+〉1/2Ca^2+。其含量分别为479.43 mg/L,92.21mg/L,72.29 mg/L。2)各塘总碱度平均值为2.12~4.29 mmol/L,其组成主要是HCO3^-碱度;pH为8.37~8.96,极值范围为8.10~10.39;总硬度含量较高,各塘平均在8.08~14.35 mmol/L,极值范围为7.05~17.20 mmol/L。养鱼池塘的Ca^2+含量大于Mg^2+含量,而养虾池塘Mg^2+含量大于Ca^2+的含量。3)氮的含量较适合浮游植物的生长,而大部分养虾池塘总磷的含量很低,但养鱼池塘总磷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62.
为了寻找抗吸浆虫的小麦品种或种质材料,采用田间自然鉴定法鉴定了90份小麦新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具有明显的抗性差异。对各种类型的材料分析表明,对麦红吸浆虫表现高抗、中抗、低抗、感虫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分别占参试品种(系)的4.44%、15.56%、61.11%、18.89%。不同小麦品种(系)具有不同的抗虫性,其单穗虫数、穗被害率、粒被害率、损失率、抗性指数均有较大差异。其中表现高抗的品种(系)有4个,表现中抗的有18个,这些品种(系)可作为抗麦红吸浆虫的主栽和后备品种,或作为亲本材料提供给生产和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63.
通过分析滹沱河山区自然地理背景和经济发展情况,可将其划分为3个水资源区:界河铺以上区域(Ⅰ区为成水用水环境)、界河铺至济胜桥之间区域(Ⅱ区为用水环境)、济胜桥以下至南庄区域(Ⅲ区为成水环境)。利用20世纪50年代以来水文、气象数据,探讨了近55a以来滹沱河山区分区水资源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滹沱河山区地表水资源逐年减少,70年代是该区正负距平的转折时期、地下水主要表现在Ⅰ、Ⅱ区忻定盆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平均每年下降1.04m,且超采区面积有所增大;滹沱河山区水资源的减少是由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影响的。1980—2010年气候变化、水保活动、水利活动影响约分别占整个径流减少量的38.6%,26.4%,35.0%,人类活动合计约占61.4%;由于气候变化使Ⅰ区、Ⅱ区、Ⅲ区水资源分别以平均每年0.88%,0.61%,0.41%(算术平均)的速度减少;人类活动使Ⅰ区、Ⅱ区、Ⅲ区水资源分别以平均每年1.31%,1.14%,0.71%的速度减少,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变化影响程度具有相同明显的规律性:即从源头向下游影响程度逐渐减小;人类活动的2种方式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性,水保活动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Ⅲ区Ⅰ区Ⅱ区,水利活动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Ⅱ区Ⅰ区Ⅲ区。  相似文献   
64.
土壤初始含水率对优先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优先流的存在会造成肥料利用率降低以及土壤深层甚至地下水污染.为确定土壤初始含水率对优先流的影响,通过室内含大孔隙土柱定水头入渗实验,以长武黑垆土及渭河砂土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壤初始含水率对优先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同质地,当土壤初始含水率大于其斥水性的峰值含水率时,湿润锋运移深度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反之湿润锋运移深度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少,不同质地土壤湿润锋运移速度随土壤粉粒质量分数升高而减慢;2)累积入渗量受到土壤储水性及斥水性的双重影响,导致与湿润锋的运移趋势并不一致,黑垆土对照CK组及优先流O-C-30组(除7.04%含水率外)累积入渗量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渭河砂土CK组及O-C-30组均呈现2阶段特征,累积入渗量先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少,之后随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3)Kostiakov入渗模型能很好地拟合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过程,适用于存在优先流的土壤入渗模拟.该研究结果对土壤优先流水分模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5.
为了提高液压系统控制精度,通过分析几种常用驱动策略下阀芯的动态特性以及进油口压力对动态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可适应进油口压力变化的多级电压激励驱动策略,与常用的双电压激励策略相比具有更好的动态特性,阀芯开启、关闭时间分别降至2. 2、1. 7 ms,线圈热功率降低了68. 5%。设计了一种通过PWM调制、可输出0~60 V之间任一电压的驱动电路。采用BP神经网络对PID参数进行整定,可实现液压缸位移的精确控制。在自适应电压激励与BP神经网络联合控制策略下,恒流量液压系统液压缸位移误差在-0. 3~0. 3 mm之间,变流量液压系统液压缸位移误差在-0. 5~0. 5 mm之间。  相似文献   
66.
设计了一种主从手均为液压Stewart机构的主从控制系统,用于操作者以遥操作的方式进行复杂曲面的研磨,避免研磨粉尘对现场工作的工人造成呼吸道伤害。针对该机构需具有六维力反馈的工作要求,采用基于工作空间的四通道力觉双向伺服策略,以降低连杆差异和外界干扰力等非线性因素的影响,提高力反馈精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六维的策略切换控制,解决因从端遭遇刚性冲击引起的主手震荡问题。通过柔性及刚性碰撞实验证明了该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7.
试验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研究了氮、磷及种植密度对旱作地膜玉米产量的效应,结果表明,氮肥效应>种植密度>磷肥,且交互作用十分显着,对产量的贡献幅度可达2.3%~23.9%;并计算出宁南山区正常降雨条件下,地膜玉米获得>9000kg/hm2产量可采用的栽培技术是:施氮量≥198kg/hm2,P2O5量127.5~183kg/hm2,玉米种植密度56500~60600株/hm2.  相似文献   
68.
分析了河南省农业面临的水土资源、森林与草地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指出实施”科教兴豫“战略,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土地和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逐步建立起结构和功能不断优化的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是实现河南省农业生态经济良性徨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9.
何首乌组培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何首乌的组培快繁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MS+6-BA1.0mg/L IBA 0.1mg/L的培养基能成功地诱导芽的分化。对于芽增殖,以MS+6-BA 0.75mg/L IBA 0.05mg/L或MS+6-BA 1.5mg/L IBA 0.1mg/L培养基较好,培养30d后芽增殖率可分别达到3.89和4.11。诱导生根以1/2MS+IBA 0.5-1.25mg/L或1/2MS+NAA0.5mg/L培养基较好,培养20d后生根率可达80.0%-86.7%。  相似文献   
70.
黄土高原人工林对区域深层土壤水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典型黄土区 1 0m土层土壤水分的分析表明 :黄土高原土壤深层具有丰富的土壤水资源 ,3~ 1 0m土层内土壤水资源从南部的 1 0 86.8mm逐渐降低到北部的 5 2 4.1mm ,各地土壤水资源量约相当于当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 2倍。在 1 0m土壤水分剖面内 ,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土壤含水量具有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以荒坡地或低产农田为对照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 ,黄土高原目前主要的造林树种可利用 9~ 1 0m以下土层的土壤水资源。在黄土高原半干旱气候背景下 ,人工林植被的耗水主要使黄土区中北部地区 3~ 8m土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到长期接近或低于凋萎湿度 ,形成难以恢复的深厚土壤干层。人工林大量耗水形成的难以恢复的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特殊的生态水文现象 ,是目前区域人工植被生态系统不稳定性的体现。同时表明 ,黄土高原营造的人工林尚不能达到涵养水源之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