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农学   1篇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随着GIS技术飞速发展和遥感的应用,使得大范围细小网格上的农业气候资源各要素的计算成为可能。论文提出构建农业气候环境信息网格的基本思想。首先借助ArcGIS平台,利用DEM数据,通过Kriging插值将地理、地形因子网格化和参数化,生成了中国地区1 km×1 km网格的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数据。其次利用MODIS数据反演得到了全国2001年月均1 km×1 km网格的地表反照率数据和大气总透射率。在获取了这些基本参数后,考虑地形和大气衰减因子,定量分析了坡度、坡向、地形遮蔽因素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坡地太阳辐射计算模型,最终实现了中国地区气候环境信息空间网格化。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地区气候观测资料空缺,避免了传统方法以点代面的局限性,还可以为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关气候环境信息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IHS变换与低通滤波相结合的遥感图像增强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图像分类提取作物面积时,由于作物长势的差异,同种作物往往表现出不尽相同的图像光谱特征,在大片连续或近似连续图斑中出现光谱突变,类似于图像噪声。这种微小的差异使得图像分类时同种作物容易被误判为其他地物,增大了分类后处理的难度,降低了分类精度。作者研究的SMM模型首先对原始多光谱图像做IHS变换,将原始图像分离成I(亮度)、H(色度)和S(饱和度),然后对色度H和饱和度S进行卷积滤波运算,得到H′和S′,再将I、H′和S′做IHS逆变换,得到新图像。SMM模型旨在通过图像平滑解决目前图像非监督分类方法上存在的不足,但又在图像平滑的同时保留了原始图像的空间分辨率。通过分类试验验证,使用SMM模型进行图像增强,可以提高图像分类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秋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秋季(9-11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北方冬麦区大部、华南大部降水偏多,其余地区降水偏少或接近常年同期。秋收主要时段光温条件较好,总体利于秋收作物灌浆成熟和收晒;秋播期及播种以来热量条件充足,墒情适宜,利于秋播作物播种出苗和幼苗生长;北方冬麦区底墒充足,为后期安全越冬奠定了良好的水分基础。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南部、黄淮大部、西南地区东北部阴雨和雾霾天气较多,光照偏少,秋收、秋播以及油菜健壮生长和冬小麦冬前壮苗受到一定影响;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的部分处于抽穗扬花期的晚稻遭受轻至中度寒露风危害,产量形成受到一定影响;干旱和暴雨洪涝发生范围小、程度轻,北方大部初霜冻日期较常年同期明显偏晚,秋季农业气象灾害影响总体偏轻。  相似文献   
14.
2017年夏收粮油作物全生育期气象条件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6/2017年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主产区大部时段光热充足、墒情适宜,气象条件总体好于2015/2016年和常年,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江淮江汉连阴雨造成小麦播期偏晚、长势弱,气温偏高导致北方小麦冬前旺长,灌浆后期受强降雨和大风影响,部分小麦出现倒伏.长江流域部分油菜产区阶段性阴雨寡照,不利于油菜健壮生长和抽薹开花,影响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气候资源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产的气候适宜度,以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为基础,选取5省63站1987—2012年逐旬气象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冬小麦气候适宜指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长季内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降水适宜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温度适宜指数由北向南、日照适宜指数由东向西,降水适宜指数由南向北总体呈现递减的地域分布特征。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适宜程度较高,总体能满足冬小麦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光温资源总体较好,相应的气候适宜指数较高,各个发育期日照适宜指数均高于0.8,温度适宜指数除分蘖期受气温起伏影响值偏小以外,其余发育阶段均高于0.7;但降水适宜指数明显较低,均小于0.6,是制约该区域冬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2011年夏季(6-8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偏少,≥10℃积温多于常年。入夏初期,北方部分地区土壤缺墒,对夏播产生一定影响,但后期降水使缺墒状况及时缓解,对夏播作物幼苗生长有利;大部农区夏季热量充足,土壤墒情适宜,利于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但华北、黄淮、江淮等地出现阶段性阴雨寡照天气,对农作物生长发育不利。江汉东部、江南、华南北部、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部分玉米、水稻出现高温逼熟现象,同时高温少雨使部分地区旱情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四种用于雷达遥感图像融合的空间分量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光学多光谱遥感图像对雷达图像进行空间增强,需要从光学多光谱图像中提取其空间分量。提取空间分量的基本方法有两种:主成分分析(PCA)和IHS变换法,PCA法可以对多光谱图像的所有波段进行分析,得到的第一主成分PC-1代表原始多光谱图像的空间信息,而IHS法只能输入多光谱图像的3个波段,经IHS变换得到的I分量代表原图像的空间信息;将用两种方法提取的PC-1和I分量直接与雷达遥感图像融合,发现PCA法的空间增强效果更为显著,而IHS法的色调保持效果更好。将PC-1和I分量分别进行0~255线性拉伸,然后与雷达遥感图像融合,发现二者对雷达图像的空间增强效果都显著增加,而色调保持水平均有所下降,但PCA法的空间增强效果仍然优于IHS法,而IHS法的色调保持水平仍然优于PCA法。该项研究为用户进行雷达图像融合提供了四种可供选择的提取空间分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光谱特征分析的主要秋季作物类型提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9,他引:17  
为快速、准确地在遥感图像上提取各种农作物类型信息,满足国家农情遥感监测系统的要求,以2002年北京地区主要秋季作物提取为例,利用Terra/MODIS数据,采用波谱分析的方法,建立一种基于遥感影像全覆盖的秋季作物类型自动提取方法,实现主要秋季作物遥感自动识别。首先根据研究区秋季作物的波谱特性和生物学特性,选取了红波段、蓝波段、近红外波段和中短波红外波段作为秋季作物类型提取的工作波段;同时,还利用由这4个波段构建的陆表水分指数和增强型指标指数作为遥感特征参量。其次根据研究区农作物物候历特征,提取了2002年4月到9月共7个时相的MODIS数据。最后,采用分层决策树方法提取研究区主要秋季作物类型,并进行面积统计。为了验证其精度,与国家农业部农业统计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其精度达到86%以上。这表明,仅利用MODIS自身光谱信息,即可较为准确地提取秋季作物类型信息,精度基本能满足了大尺度农情遥感监测的要求,可以为农业决策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9.
2018/2019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时段光热适宜、墒情良好,干旱、霜冻害、干热风发生范围小、影响程度偏轻。但冬季-初春,长江中下游地区、贵州等地阴雨寡照、土壤持续过湿,导致部分冬小麦、油菜遭受湿渍害,长势偏差。2019年5月中旬-6月上旬南方部分夏收粮油作物产区多雨寡照及大风、强对流天气不利于小麦灌浆乳熟及油菜成熟收晒。  相似文献   
20.
2022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1℃,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其中3月上旬、中旬和4月上旬气温异常偏高,5月中旬气温明显偏低,为典型倒春寒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54.0mm,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四川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平均日照时数为649.2h,接近常年同期。北方冬麦区光热条件适宜,墒情较好,播种期推迟的冬小麦苗情持续转化升级,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春播区大部水热条件适宜,阶段性低温影响偏轻,利于作物播种出苗,春播进度总体快于上年,幼苗长势良好。南方冬麦区大部成熟收获期多晴好天气,麦收进展顺利。辽宁西部等地出现明显旱情。春季后期江汉东部、江淮南部、华南西部和西南地区等地出现强降水。西南地区南部多阴雨寡照天气。春末华北东部、黄淮等地部分麦区出现干热风天气,对部分地区春播和冬小麦后期灌浆有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