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甜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近年来新育成的22个甜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同一供肥水平下进行大田试验,研究提高甜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潜力。结果表明:各基因型产量、生育期、磷素吸收量和磷素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鲜果穗和鲜籽粒产量变幅为7 324~11 801和5 129~8 531 kg.hm-2,生育期变幅为74~84 d,磷素积累量变幅为15.25~38.99 kg.hm-2,鲜果穗和鲜籽粒磷素利用效率变幅分别为286.6~480.4和198.1~338.5 kg.kg-1,提高甜玉米磷素吸收量和磷素利用效率的基因型潜力较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收获物高产、磷素积累量高、磷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为金凤8号、穗美9701和金师王,其鲜果穗产量、鲜籽粒产量、磷素积累量、鲜果穗利用效率、鲜籽粒利用效率平均值分别较其他品种高10.95%、17.90%、16.92%、9.58%、2.27%。产量、磷素利用效率和磷素积累量三者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磷素积累量和磷素利用效率对不同品种产量共同起作用,其中磷素积累量对产量的贡献大于磷素利用效率。在甜玉米生产中,选择磷素积累量高的基因型有利于获得高产,同时减少磷素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以甜玉米区域试验中40个品种为材料,采用物性分析仪研究其籽粒物性(硬度、脆性、黏着性、弹性、黏聚性、咀嚼性和回复性)的基因型差异,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籽粒物性间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变异程度最大的为脆性,最小的为黏聚性,变幅分别为1 152.66~5 308.34、0.16~0.27。物性参数间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其中硬度与咀嚼性、回复性与黏聚性的相关系数达到0.90以上。通过主成分分析,将7个物性参数转变为3个独立的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88%,其中咀嚼性和回复性是影响甜玉米籽粒物性的主要因素。通过系统聚类,将40个甜玉米品种按照咀嚼性和回复性大小分为两大类,两大类中又按照脆性和黏着性大小分为4个亚类。甜玉米质构特性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为甜玉米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以大穗、特早熟籼粳品种甬优2640为材料,对钵苗机栽、旱育手栽和毯苗机插3种栽培方式水稻的产量、干物质积累、茎蘖动态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钵苗机栽、旱育手栽产量极显著高于毯苗机插,钵苗机栽显著高于人工手栽,产量差异主要来源于每穗粒数;物质生产上,移栽至N-n叶龄期钵苗机栽和旱育手栽物质积累量多于毯苗机插,无效分蘖期毯苗机插物质积累量较多,至拔节期不同栽培方式干物质量相当,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钵苗机栽旱育手栽毯苗机插,三者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与毯苗机插、旱育手栽相比,钵苗机栽水稻全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除无效分蘖期)都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生育中、后期物质积累多,叶片不早衰,结实率和千粒重较高。  相似文献   
14.
基肥配比和拔节期追氮对鲜食糯玉米籽粒物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鲜食糯玉米品种苏玉糯5号和渝糯7号为材料研究表明,基肥配比和拔节期追氮对籽粒物性有显著影响,且基肥配比对物性参数(除脆度和黏聚性)影响大于拔节期追氮。物性参数中,黏着性、脆度和咀嚼度变异系数较高。基肥处理中,总体上以氮磷钾肥合理配比(N 75 kg hm-2 + P2O5 75 kg hm-2 + K2O 75 kg hm-2)时硬度、脆度、黏着性(绝对值)、弹性、黏聚性和咀嚼度较高,回复性适中。随着拔节期追氮量增加,硬度、脆度、黏聚性、咀嚼度和回复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黏着性在不追氮和追氮150 kg hm-2处理下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追氮300 kg hm-2处理,弹性受拔节期追氮量影响较小。相关分析表明,硬度和脆度与弹性、黏聚性和咀嚼度显著正相关。黏着性与弹性、咀嚼度显著负相关,与回复性显著正相关。弹性、黏聚性和咀嚼度两两极显著正相关。综合考虑各参数的变化趋势,氮磷钾均衡基施并拔节期适量追氮时两品种籽粒具有较好的黏着性、咀嚼度和脆度,且苏玉糯5号籽粒硬度显著低于渝糯7号。  相似文献   
15.
以6个普通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的粒位间差异。结果表明:总体上籽粒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粒位间无显著差异,但RVA黏度特征值中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和回复值基部粒位较高,糊化温度基部粒位较低。DSC研究表明,热焓值、终值温度和回生值各品种粒位间均无显著差异,而起始温度和峰值温度品种间表现不一。总体上,基部籽粒淀粉粒平均粒径较低,直径9~13及17μm以上淀粉粒比例较低。相关分析表明,直径17μm以上淀粉粒分布比例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崩解值显著负相关,且粒径与峰值黏度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