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7篇
农学   30篇
  17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以云烟87为试材,于现蕾期打顶后,分别用不同浓度的IAA、GA、ABA浸泡过的脱脂棉球进行扎顶处理,研究其对烤烟根、茎、叶中烟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0 d后,不同浓度的IAA、GA均能降低烤烟叶(上、中、下)及根、茎中的烟碱含量,浓度为20 mg/L时对上部叶烟碱的降幅最大,分别为10.7%和17%;20 mg/L的ABA能降低烟碱含量,10、30 mg/L的ABA增加了烟碱含量。  相似文献   
82.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贵州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分析了免耕、秸秆覆盖翻耕和覆膜翻耕3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肥料用量条件下,秸秆覆盖和薄膜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增强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同时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与最终籽粒产量呈正相关;秸秆覆盖比免耕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7.1%,籽粒产量增加15.3%,薄膜覆膜分别比免耕和翻耕残茬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20.1% 和12.1%,最终籽粒产量增加26.8%和10.1%,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83.
重金属富集植物车前草对镍的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不同肥力土壤上重金属镍对车前草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车前草对重金属镍有忍耐作用,土壤中镍含量达到近150mg/kg时,车前草仍然能正常生长,生物量并未显著下降;车前草在镍污染处理水平相同条件下,生物量与土壤中氮的含量呈正相关(P<0.01);车前草地上部干重与土壤中含镍浓度呈负相关(P<0.01);车前草根系含镍浓度与土壤中含镍浓度呈正相关(P<0.01)。土壤肥力较低时,车前草对土壤镍的富集率较高(6.17%)。车前草适合镍中等污染土壤的修复。  相似文献   
84.
以对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影响较大的氮肥措施为重点,以优质强筋小麦贵农18号为材料,在全生育期肥料用量一致的前提下,设计不同的氮肥用量处理,结合生育后期叶面喷施追肥的方式,比较分析了各处理对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270kg·hm-2的施氮范围内,氮肥能显著提高小麦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植株氮素积累量、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和籽粒产量;同时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等指标与小麦最终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相同的氮肥底追肥比例条件下,将施氮量从270kg·hm-2降至210kg·hm-2,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增强,但处理间植株氮素积累量及籽粒产量无明显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10kg·hm-2且于拔节期喷氮追施是协调养分总量供应与时段分配,调控小麦产量与生理基础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5.
通过大田田间试验,研究了小麦/绿肥间作、单作小麦、单作绿肥地上生物学产量、作物根系形态特征、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以及绿肥翻压前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研究表明:间作体系中绿肥地上生物学产量较单作增加了5.88%,间作小麦产量较单作增加了5.63%,增产不显著.间作系统中小麦根系活力和绿肥硝酸还原酶分别较单作增加了57.95%和87.56%,差异达显著水平.绿肥翻压后土壤细菌是翻压前的2.57倍,真菌较翻压前增加了53.6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整个间作系统对土地资源和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取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86.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磷素的吸收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栽培试验,研究玉米、大豆间作及相应单作不同时期作物吸磷量、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地上部生物学产量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对玉米吸磷量、玉米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及玉米地上部生物学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间作玉米吸磷量、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地上部生物学产量明显比相应单作分别增加31.64%、31.46%、47.04%。而间作大豆吸磷量、地上部生物学产量较相应单作降低8.18%、10.99%,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7.
玉米、大豆间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玉米间作大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喇叭口期和大豆分枝期,玉米、大豆间作的玉米地上生物学产量高于单作玉米38.73%,大豆地上生物学产量较单作大豆降低了8.12%,差异不显著。与单作相比,间作体系中的玉米、大豆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根际土壤酶活性均显著高于相应单作根际土壤。间作体系中玉米取得间作优势,养分利用率提高主要是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的提高,而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高受根际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以贵农5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施氮条件下播种量与小麦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小麦的不同发育阶段,施氮量与播种量的各个处理组合对小麦株高的影响变化趋势不显著;在不同施氮的条件下,低播种量处理(10万粒·667m-2)有利于小麦有效分蘖的形成和高产群体结构的建立;高播种量处理(18万粒·667m-2)能够增加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和提高小麦的根系活力,对小麦获得高产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小麦的产量,以N3T1处理组合为最高.表明在低播种量高氮肥的条件下,小麦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与最低产量相比增加142kg.  相似文献   
89.
优质稻成熟后的收获,包括收割期、扬晒和包装等工序.适时收获和扬晒是确保稻谷产量、稻米品质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农民增产,加工企业增效的农业生产上的最后一道技术环节.收获过早,稻谷未完全发育成熟,灌浆不足,出现青谷粒和空秕粒多,结实率低;收获过迟,稻谷营养物质倒流,谷粒千粒重和容量降低,谷粒强度下降,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为了探讨优质稻最佳的收获期,特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90.
以科学发展观深入侗家考察、学习和亲身体验侗家的优良传统人文资源,有利于促进原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本文从自然、人文科学角度,阐述了侗家的自然地理、人文资源和原生态生活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