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0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21.
小麦对燕麦孢囊线虫的抗性评价基于根系产生的孢囊数量,为优化小麦抗燕麦孢囊线虫鉴定技术,分别测试了土质类型、接种次数、接种密度、接种苗龄对燕麦孢囊线虫在根系形成孢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在砂质粘壤土中产生的孢囊数量最高;对于温麦4号品种,分4次接种处理在小麦根部形成的孢囊数量显著高于分1、2、3次接种处理,但依据传统评价标准,各接种次数处理对其抗性鉴定结果相同,均为高感;每株接1 000头二龄幼虫能较好区分不同抗性程度品种的敏感程度。小麦播后3~6d接种在小麦根部形成的孢囊数量显著高于播种时及播后9~15d接种处理。综合上述结果建议在小麦抗孢囊线虫的鉴定中以采用砂质粘壤土、播后3~6d每株1次性接种1 000二龄幼虫为宜。  相似文献   
22.
23.
中国甘薯小象甲的rDNA ITS-1遗传变异及入侵来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薯小象甲是国内外重要检疫性害虫,明确中国不同地区甘薯小象甲的遗传多样性可为甘薯小象甲的鉴别检疫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中国6个地区甘薯小象甲种群rDNA ITS-1序列的遗传变异分析探讨了中国6个地区种群的入侵来源。结合世界其他地区已公布35个甘薯小象甲种群序列,经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甘薯小象甲起源于印度次大陆,在亚洲地区随甘薯的调运而自东南向西北扩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分为印度地区分支和亚洲东部分支两个大的分支,而亚洲东部分支又进一步划分为东南部和东北部两个亚支,中国的甘薯小象甲种群分别位于东北部分支的两个亚分支上,说明中国6个地区甘薯小象甲种群至少通过两个不同地区侵入中国,并在中国定居。  相似文献   
24.
河北省小麦孢囊线虫病的发生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秀花  马娟  陈书龙 《植物保护》2013,39(1):162-165
于2009-2011年对河北省10个地区55个县的小麦孢囊线虫发生情况进行系统调查,共采集土样719份.调查结果表明:孢囊总检出率为52.7%,其中冬麦区孢囊的检出率为61.2%,春麦区孢囊检出率为0.石家庄地区孢囊检出率最高,达90%,各地区孢囊检出率大小顺序依次为:石家庄、邢台、保定、邯郸、廊坊、衡水、唐山、沧州、张家口、承德.其中唐山滦南县与任丘市孢囊线虫发生最为严重,分别有11.8%和7.7%地块每100mL土中的孢囊数量在40个以上.沙壤土中孢囊线虫的检出率最高,达63.0%,壤土与黏土中小麦孢囊线虫的检出率分别为60%和50%,在沙土地块未发现小麦孢囊线虫.依据孢囊线虫的形态特征,河北危害小麦的孢囊线虫种类应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相似文献   
25.
甘薯爪哇黑腐病是甘薯贮藏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是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甘薯贮藏期的重要病害之一。2013年我们从广东湛江采集的甘薯中,发现病薯薯块由两端向中间变黑变硬,切开发病薯块,在伤口处会逐渐长出黑色或灰色的菌丝。发病薯块室内放置30d后表面龟裂,裂口处有大量的黑色粉末溢出,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大量褐色有隔膜孢子。经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采用柯赫氏法则回接验证,依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rDNA-ITS及β-tubulin基因序列,确定该病害为甘薯爪哇黑腐病,病原菌为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致病性测定发现该病具有较强致病性,对于贮藏期甘薯具有较大威胁。这是国内首次对该病进行的报道。  相似文献   
26.
为探索一种准确测定土壤根结线虫种群数量的方法,采用NaOCl消解附着在土壤病残体上的根结线虫卵囊与线虫常规离心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测试了不同NaOCl浓度、离心时间对根结线虫回收效率的影响,筛选出最佳测定条件,并与浅盘法、离心法、Byrd法等线虫常规分离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9个NaOCl处理浓度中,1.0%~2.5%NaOCl处理对土壤根结线虫的回收效率显著高于3.0%NaOCl处理,达到71.6%~99.4%。在1.0%、1.5%、2.0%和2.5%NaOCl处理30 s后,分别离心2~5、2~3、2~3 min和2 min对根结线虫的回收效率明显高于其它时间处理,在每50 m L土壤平均接种976粒线虫卵的人工病土中,上述处理分离线虫数量分别达到804.3~930.0、810.7~838.7、843.7~867.0和820.7。本研究的改良方法对自然病土中根结线虫的分离数量分别是浅盘法、离心法和Byrd法的29.3、13.4和2.1倍,显著提高了土壤中根结线虫的分离效率,可准确测定土壤根结线虫种群的数量。  相似文献   
27.
甘薯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趋化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侵染造成的甘薯茎线虫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甘薯产量和品质的病害。线虫向寄主根部移动及取食危害可能是受寄主释放的化感信息物质控制。为最终明确甘薯中对线虫具有高效引诱能力的物质,本研究利用水琼脂平板法测试了甘薯不同品种与不同组织对线虫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甘薯薯块和薯茎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引诱能力具有一定差异,感线虫品种栗子香的薯块对线虫的引诱率要高于其他测试品种。随着薯块/薯茎在水琼脂平板上放置时间延长,其吸引线虫的效果增加,96 h后引诱率达到20%。同一品种甘薯茎的引诱能力显著高于薯块、薯叶。甘薯中所含对线虫具引诱作用的活性物质对热稳定,80℃加热8 h后薯茎对线虫引诱率与新鲜茎相比无显著差异,为4.5%。甘薯茎经过不同有机溶剂分别萃取后,乙醇萃取物对线虫的引诱率为6.7%,显著高于其他萃取物。本文初步明确了甘薯中所含线虫趋化物的性质,为其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8.
不同杀线剂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防治甘薯茎线虫病的高效药剂。[方法]采用在甘薯田人工接种的方法,于2014和2016年测试了4种杀线剂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在甘薯栽秧时穴施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和10%噻唑膦颗粒剂,对甘薯茎线虫病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90、60、30kg·hm~(-2)处理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8.42%、85.25%和82.71%,10%噻唑膦颗粒剂45和30kg·hm~(-2)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4.74%和78.69%;而20%丁硫克百威乳油和5%阿维菌素乳油处理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较差。[结论]施用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30~90kg·hm~(-2)和10%噻唑膦颗粒剂30~45kg·hm~(-2)可以有效地防治甘薯茎线虫病。  相似文献   
29.
2010~2012年对河北省甘薯主产区易县和雄县甘薯田蛴螬的发生和为害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蛴螬在易县和雄县甘薯田普遍发生,主要种类为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黄褐丽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一般地块蛴螬对甘薯的为害率10%,严重地块为害率20%,最高可达49.1%。易县暗黑鳃金龟成虫的发生高峰期为7月,铜绿丽金龟成虫的发生高峰期为6月下旬~7月下旬,黄褐丽金龟成虫的发生高峰期为6月下旬~7月上旬。  相似文献   
30.
甘薯小象甲的生物学特征与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甘薯小象甲是甘薯生长期和储藏期最重要的害虫,严重影响甘薯品质和产量。回顾了甘薯小象甲的研究现状,包括甘薯小象甲的生物学特性、分布与为害,重点讨论了甘薯小象甲的防治方法及综合防治策略,并对今后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