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研究察布查尔县新垦盐渍化棉田盐分和离子的动态变化,为因地制宜引进抗旱耐盐作物品种和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棉花6~8月生育期中每次灌水前后、收获前以及入冬降雪前,对膜间裸地处土壤分层取样,取样深度分别为0~20、20~40和40~60 cm,测定土壤总盐、pH、CO2-3、HCO3-、Cl-、SO42-、K+、Na+、Ca2+和Mg2+含量.[结果]灌溉季节内,0~60 cm土层积盐脱盐交替变动,交替周期与灌水周期相对应.土壤盐分含量因灌溉呈下降趋势,入冬降雪前,盐分含量有所升高.其中0~20 cm土壤含盐量相对较低,但是变幅较大.[结论]0~60土层总体表现为脱盐,有碱化趋势,通过作物种植、合理灌排、引进抗盐品种等综合措施,有利于新垦土地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72.
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主要农业气象因素变化特点初探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通过对杏麦间作复合群体内光照强度、气温、土壤地温等主要农业气象因素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距离杏树越近,小麦生长空间的光照强度、气温越低,冠下区光照强度明显低于远冠区光照强度;杏麦间作田的光照强度、气温、地温均小于小麦单作田.  相似文献   
73.
[目的]研究杏麦间作模式下杏树根系对小麦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杏麦间作模式下,采用隔断杏树根系的方法,研究杏树根系对小麦根系(长度、表面积、干重)分布、根冠比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水平方向上,扬花期和灌浆期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均表现为距杏树距离的增大而增加.垂直方向上,隔根处理扬花期和灌浆期三个冠区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在0~20 cm土层显著低于不隔根处理;扬花期近冠区和远冠区20~40 cm,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隔根处理低于不隔根处理,冠下区高于不隔根处理;灌浆期三个冠区20~100 cm土层,小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根质量密度隔根处理显著高于不隔根处理.隔根处理0 ~40 cm根系占总根系88.7; ~ 91.4;,不隔根处理占95.7;~97.1;.隔根处理小麦根冠比低于不隔根处理,产量高于不隔根处理,冠下区达到显著差异.[结论]杏麦间作模式下杏树根系影响了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分布,从而对根冠间的物质分配和产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对冠下区影响较大.间作小麦(不隔根处理)根系分布较隔根处理在土层中分布更浅.  相似文献   
74.
[目的]在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模式下,探讨不同间作模式下小麦冠层光分布、光合速率及光合物质积累规律.[方法]在核麦和枣麦间作模式下,研究小麦不同冠区(冠下区和冠中区)总辐射、小麦冠层上部和下部光合有效辐射(PAR)、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及光合物质积累的变化.[结果]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总辐射、小麦冠层上部PAR、冠层下部PAR和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核麦间作总辐射、冠层上部和下部PAR值在最大值附近点分布较少,尤其是冠下区,而在最小值附近点分布显著多于枣麦间作,且冠层下部PAR值在光补偿点以下点分布显著多于枣麦间作,冠下区尤为显著.枣麦间作不同冠区小麦冠层上部PAR值均在光补偿点以上,核麦间作冠下区有0.5~2h在光补偿点以下,冠中区均在光补偿点以上.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树冠遮荫导致不同冠区不同时间段小麦旗叶光合速率降低,冠层群体的光合生产能力降低,导致光合物质积累量降低,且核麦间作模式下Pn最大值及最小值和光合物质积累量均低于枣麦间作.[结论]核麦间作和枣麦间作模式下,果树树冠对不同冠区小麦都有不同程度的遮荫.核桃树冠对不同冠区小麦遮荫时间及遮荫强度显著高于枣树的遮荫影响,尤其是冠下区.核麦间作光不足限制了光合作用快速进行,尤其是冠层下部处在光补偿点以下点较多,使光合效率和光合物质积累量降低.  相似文献   
75.
限量灌溉对冬小麦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先进灌区的灌溉水平来衡量,挖掘新疆农业节水的潜力.[方法]设不同灌水处理其对冬小麦群体变化、单株生物重、株高、穗部性状、叶面积、产量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水分胁迫会影响小麦的生物量、叶面积和分蘖等群体发育指标,并通过光合营养等作物生理过程的影响而限制小麦高产.[结论]对试验区冬小麦春后灌水时期而言,拔节期和孕穗期是个重要时期,孕穗期前灌水与孕穗期和孕穗期后灌水有一定的差异,春后前期灌水对产量的贡献明显高于后期灌水.  相似文献   
76.
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优质专用春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对优质专用春小麦Y20进行了不同施氮时期和施氮量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春小麦追施氮肥以375 kg/hm2尿素为最佳,春小麦产量为5 317.95 kg/hm2,追施尿素525、225和75 kg/hm2的处理春小麦产量依次降低.施氮时期以扬花期施氮春小麦产量最高,为5 086.65 kg/hm2,其次为拔节期施氮,产量为5 043.75 kg/hm2;孕穗期施氮春小麦产量最低为4 978.65 kg/hm2.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春小麦品质的影响为:在一定施氮量内,春小麦品质与施氮量成正相关,施氮量越多,品质越好;在扬花期施用氮肥,有利于提高春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一体化匀播栽培技术对新疆南疆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设置一体化匀播和常规条播2种不同的播种方式,研究不同播种方式下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结果】与条播相比,匀播处理有利于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提高,增大了叶面积指数(LAI),促进干物质的积累,有效提高了籽粒产量。与常规条播相比,匀播处理节省整地、撒肥及播种作业费1 320元/hm2,节约肥料投入成本421.5元/hm2;2年籽粒产出效益分别增加了5.93%(2017年)和22.75%(2018年)。【结论】冬小麦一体化匀播具有高产、节本增效、肥料利用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78.
为研究不同追氮时期追氮比例对滴灌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在滴灌条件下,以小麦‘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300 kg/hm2条件下,设置5个氮肥追施处理[拔节:孕穗6:4(F1处理)、起身:拔节:开花2:4:4(F2处理)、拔节:孕穗:开花4:4:2(F3处理)、起身:拔节:孕穗:开花2:4:2:2(F4处理)、起身:拔节:孕穗:开花2:2:2:4(F5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滴灌冬小麦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调节氮肥追施时期及比例有利于调节小麦的生长及产量,F4处理能减缓叶片SPAD值的下降速度,还能有效提高小麦千粒重、收获指数、地上部分生物总量,最高产量为F4处理,产量达8016.67 kg/hm2,分别显著高于F1、F2处理6.4%和6.7%(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追施时期以起身、拔节、孕穗、开花期均追肥(F4、F5处理)有利于小麦的生长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79.
根据制材生产工艺的要求,锯割时原木要小头朝前先着锯,为满足这一需要,带岭林业实验局林科所于一九八○年研制一台抓  相似文献   
80.
滴灌量对新冬18号行间产量差异的影响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揭示滴灌量对冬小麦产量行间差异的影响规律.[方法]研究1 620、1 950(W2)、2 400(W3)、2 850 m3/hm2 (W4)4种滴春水处理,对新冬18号麦田0~100 cm土层含水量、距毛管第1行、3行旗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行间差异的影响.[结果]随着滴水量的增加,距毛管第1行与第3行0~60 cm土层含水量差异明显缩小,并且第1行与3行旗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行间差异也明显缩小,多表现为W4 >W3 >W2 >W1;第3行小麦旗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增幅明显大于第1行,孕穗至花后20 d第3行植株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增幅也明显大于第1行,增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论]增加滴水量,主要是改善远离毛管处土层水分状况,缩小麦田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异性,导致小麦植株生长及产量的行间差异缩小,避免远离毛管处植株受旱害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