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解四川小麦品种(系)淀粉颗粒结合蛋白的多样性,对66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100份新育成品种(系)以及21份小麦骨干亲本材料的淀粉颗粒结合蛋白进行了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在187份供试材料中共分离出7种蛋白条带组合类型,10种不同的蛋白条带,其中5种条带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到缺失和迁移率改变。114份材料表现为SGP-1A蛋白缺失,而在所有供试的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中该蛋白均表达。共4份材料在SGP-1B位点蛋白迁移率改变,18份材料的Wx-1B蛋白条带缺失,8份材料的Wx-1D蛋白条带缺失,仅有1份材料的Wx-1A蛋白条带缺失。通过与中国春缺体-四体(N7AT7B、N7DT7B、N4AT4B)、乌拉尔图小麦(AA)、节节麦(DD)、圆锥小麦(AABB)淀粉颗粒结合蛋白的比较,并结合质谱鉴定,进一步验证了所鉴定条带的准确性。本研究表明,四川小麦新育成品种(系)和骨干亲本比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具有更丰富的淀粉颗粒结合蛋白变异类型,鉴定出的变异材料可用于淀粉颗粒结合蛋白功能的研究和小麦淀粉品质育种。  相似文献   
12.
北美主要栽培大麦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99份北美主要栽培大麦品种进行了农艺性状考察与评价,并对各性状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以期为这批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株高为半矮秆或中间型,有效穗数大于10的较多,分蘖性较强,穗长在中等或中等以上长度,小穗数较多,穗粒数不高,千粒重较低,无大粒资源,成穗率主要表现为高或中高型.从中筛选出18份综合性状较好的和一些单一性状优良的材料.相关分析表明,株高与穗粒数、千粒重、穗长,千粒重与穗长和小穗数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可通过增加千粒重来提高大麦产量.  相似文献   
13.
圆锥小麦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进一步拓宽小麦育种基因资源,对94份圆锥小麦地方品种的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总体植株偏高,分蘖力强,成穗率适中,小穗密度中等,小穗数和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低,生育期较长.在株高、分蘖数、有效穗数、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等性状上供试材料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植株高度与多小穗关系密切,而千粒重更多受生育期的影响.不同地区来源的材料间农艺性状出现较大差异.主成分分析发现,6个主成分可提供91.02%的信息量,其中以小穗因子的贡献率最高(31.75%).本研究认为,多小穗数和多穗粒数是圆锥小麦地方品种最突出的优良性状,可做为小麦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4.
对72份黑麦属材料的贮藏蛋白进行了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黑麦属贮藏蛋白与普通小麦不同,可明显区分为4种组分:HMW、-γ75k、ω和-γ40k。黑麦属72份材料共有54种贮藏蛋白带型,每个材料可分离出7~11条带,多数为9~10条。在HMW区检测到6种亚基,22种不同组合。-γ40k区多为3条带,其他区域均以2条带最为普遍。各区域均可反映一定程度的变异,但以HMW-GS和-γ45区变异最大,揭示的材料间的遗传相似系数(GS)分别为0.622和0.776。72份材料平均GS值为0.748,变幅为0.450~1.000。森林黑麦(S.sylvestre)种内的GS值最高,达0.970,而普通黑麦(S.cereale)种内的GS值最低,为0.797。森林黑麦与普通黑麦的种间GS值最低,为0.633,与其他2个种的种间GS值也均较低(<0.700)。瓦维洛夫黑麦(S.vavilovii)与森林黑麦(S.cereale)的种间GS值高达0.785。该结果说明,SDS-PAGE可以有效地揭示黑麦属贮藏蛋白丰富的遗传差异,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黑麦属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麝香百合进行低温处理以实现促成栽培.结果显示,低温处理可提前花期,保证元旦、春节期间的切花市场供应;13℃的低温预处理,可使开花相对集中,有利于大规模生产安排;5~8℃的低温处理切花性状优于3~5℃的低温处理;经低温处理的种球,可实现二次开花,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东北春麦区部分小麦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所收集的东北春麦区不同年代育成的73份小麦品种资源,以小麦醇溶蛋白为生化指纹,采用国际种子检验协会(ISTA)所推荐的小麦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73份小麦品种资源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年代育成小麦品种醇溶蛋白电泳谱带分布频率和多态性差异较大,总的趋势是随着年代的推近,小麦醇溶蛋白多态性比率增加;小麦醇溶蛋白生化指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资源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将供试的东北春麦区小麦品种资源分为4个类群,各类群所包含的品种数目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获得的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一致性"QTL位点SSR分子标记,结合田间抗性表型鉴定,揭示四川地方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遗传多样性。【方法】通过QTL元分析技术,将已定位的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QTL整合于同一张连锁图谱,获得条锈抗性"真实"QTL区段。并利用QTL区段内的SSR标记,结合田间条锈病抗性表型鉴定,对64份四川地方小麦品种抗条锈病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元分析,获得7个控制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MQTL。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发现11份四川地方小麦品种表现为免疫或近免疫,其发病严重度、平均普遍率和病情指数低于10%。标记/性状关联分析发现3个与四川小麦地方品种条锈病成株抗性存在显著关联的SSR标记位点。【结论】四川地方小麦品种条锈病抗性表现差异显著;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关联SSR标记的获得为利用条锈病抗性基因提供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手段。  相似文献   
18.
 抗条锈病小麦新种质D31是以印度圆粒小麦(Triticum sphaerococcum Perc.)AS384与普通小麦品系94-3854杂交、回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系。用中国小麦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stritici)流行生理小种条中32号对D31和Taichung29的杂交后代进行苗期及成株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D31对生理小种条中32号表现为全生育期近免疫抗性反应,其抗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Sph。利用BSA法对构建的F2遗传作图群体进行SSR标记分析。通过对400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和群体分析表明,抗性基因与 Xwmc149、Xwmc246、Xgwm372和Xwmc198 具有连锁关系,其中与 Xwmc246 标记连锁较近,遗传距离为8.8 cM。基因和标记之间的顺序为 Xwmc149-YrSph-Xwmc246-Xgwm372-Xwmc198 。根据作图结果,将D31所含的抗条锈病基因YrSph定位于2A短臂上。基于该基因的作图位置与系谱分析,认为该基因可能是1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已知植物抗病基因(resistance gene,Rgene)编码的蛋白质NBS-LRR保守结构设计了10对特异简并引物,对5份黑麦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克隆,共获得45条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esistance geneanalogs,RGAs)。同源性比较发现,RGAs序列之间的核苷酸相似性是41.9%~99.6%,其中16条具有连续开放阅读框(ORFs)。同时,利用MEGA 3.1将这16条序列与4个已知R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有13条序列与RPM1亲缘关系近,2条与Pm3a亲缘关系近。本研究在黑麦中获得的RGAs既可用于筛选黑麦的抗病候选基因,同时也可以作为分子标记,用于作物分子辅助选择育种,且对进一步研究黑麦中NBS-LRR类R基因的起源和遗传进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小麦抗条锈病一致性数量性状位点(MQTL)图谱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条锈病是造成小麦减产和品质劣化的最重要病害,定位小麦染色体上一致性条锈病抗性基因/位点/区段是小麦条锈病抗性分子育种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对至今分子标记和遗传定位的342个条锈病抗性基因/位点/区段进行数据搜集整理,借助Maccaferr和Andrzej的参考图谱,基于元分析技术进行Meta-QTL(MQTL)检测,共获得194个小麦抗条锈病MQTL,包括74个与严重度(Disease severity, DS)相关,46个与反应型(Infection type, IT)相关、19个与病程曲线下面积相关(Area under disease progress curve, AUDPC)、28个与DS和IT共相关、6个与DS和AUDPC共相关、15个与IT和AUDPC共相关、6个与其他条锈病抗性性状相关。这些抗条锈病一致性QTL定位于小麦21条染色体上,呈非均匀分布,且部分MQTL集中成簇。通过与已发表的正式命名抗条锈病基因比较分析,发现大多数正式命名基因定位于MQTL簇区段,说明这些MQTL簇区段很可能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抗性热点区域。控制小麦抗条锈病一致性QTL遗传图谱的构建为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精细定位及抗病育种提供了遗传信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