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41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探索华南水稻生长发育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估算气候变化、品种更替对水稻物候期变化的贡献,选取1981-2013年华南双季水稻种植区物候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Theil-Sen估计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趋势显著性检验等方法,分析双季水稻物候期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与其它地区不同,华南早稻播种期提前、晚稻成熟期推迟趋势较小;早稻、晚稻营养生长期存在缩短趋势,而生殖生长期存在延长趋势。早稻、晚稻的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均随着降水量和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延长,随着气温上升而缩短;平均气温每上升1℃,生长期长度缩短0.5~4.7d。气候变化与品种对水稻物候期影响的贡献率分析表明,品种更替对早稻和晚稻生长期长度的影响大于气候变化。研究期内品种更替中,早稻倾向于选择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均长的品种;晚稻倾向于选择营养生长期短、生殖生长期长的品种。  相似文献   
42.
长顺县紫王葡萄生长期气候适宜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顺县历史气象资料,对比分析气候因子和紫王葡萄生长期所需气候条件。结果表明,紫王葡萄在长顺县可以大面积推广种植,县的南部和中部为适宜区,县的北部为次适宜区;4—9月≥10℃有效积温为2 944~3 225℃·d、旬平均气温为13.5~23.5℃、降雨量为808~1 601 mm,能满足紫王葡萄生长期对温度和水分的需求;在浆果成熟期,7—9月平均日照时数达386.0 h,太阳能资源丰富,能有效满足紫王葡萄浆果成熟期对光照的需求;但在萌芽期、新梢生长期需注意防范冰雹灾害;在开花座果期需注意防范≥7 d的连阴雨过程;在浆果成熟期,气温日较差平均为7.3℃,不利紫王葡萄中糖等有机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43.
为准确评估不同橡胶树种植区的年产胶潜力的变化,根据2000—2015年遥感和气候数据,分别建立了橡胶产量气象影响指数和橡胶树气候适宜性指数序列,通过统计分析和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研发了基于年综合气候适宜度指数的橡胶树产胶年景评估模型,模型空间分辨率1 km×1 km,实现了橡胶树种植区产胶潜力精细化评估,克服了传统意义上依靠单站数据预测橡胶产胶年景的缺陷。结果表明:该模型实现了依靠气候数据客观、定量预测种植区橡胶树在不同区域的年产胶能力变化,能从宏观上区分不同区域的差异,为橡胶树精细化气象决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4.
为了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进行精细化气候风险区划,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产业区域布局提供指导,利用2006—2020年海南岛南部8个市县144个区域气象站的资料,在数据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风险等级指标,制定海南岛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气候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不育临界温度22℃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昌江、东方、乐东、三亚、保亭、陵水和万宁;不育临界温度23℃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东方、乐东、三亚、保亭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3.5℃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4℃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沿海地区。所构建的气候风险区划可为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种植规划提供有效借鉴,对南繁扩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5.
为准确掌握中国橡胶种植区橡胶产胶能力的差异,基于2000-2015年MODIS NPP数据,通过橡胶产胶能力模型得到了橡胶主产区全年橡胶产胶能力,并结合影响橡胶产量的气象灾害(风害、寒害)、气候适宜性等因子,分析了其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中国橡胶主产区云南、海南、广东的橡胶产胶能力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云南橡胶的年平均产胶能力最高,海南次之,广东最低;橡胶产胶能力多年平均值为云南124.59×104 g·hm-2,海南93.28×104 g·hm-2,广东63.07×104 g·hm-2。从时间看,整个橡胶主产区橡胶产胶能力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增加趋势不显著;分区域看,海南和广东年产胶能力线性增长率分别为0.24×104、0.3×104 g·hm-2,而云南年产胶能力有微弱下降趋势,年线性减少率为0.07×104 g·hm-2。气候差异以及风害、寒害等的影响是导致橡胶产胶能力分布产生差异的主因,其中海南橡胶种植区的产胶能力变化受风害影响为主;广东橡胶种植区的产胶能力受风害和寒害共同影响,同时气候适宜性也限制其种植范围的北扩;云南橡胶种植区的产胶能力受寒害影响,气候适宜性限制橡胶种植区域的范围。该研究结果对橡胶生产决策服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6.
选取海南岛18个气象台站1961—2017年逐日降水量、20:00至次日08:00降水量和逐月天然橡胶单产,分析雨季期间(5—10月)晨雨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橡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每年5—10月平均晨雨日数为6.8~11.0 d/月,其中,9—10月晨雨日数最多,平均每3 d一遇;雨季期间各地累计晨雨日数在30.5~71.9 d之间,其中南部地区日数最多、东部地区其次,西部晨雨日数最少。小雨级别(0.1 mm)的晨雨日数超过15 d/月,中雨级别(5 mm)的晨雨日数超过5 d/月,橡胶月产量明显下降。极端晨雨日数,小雨级别在13~28 d/月,中雨级别在3~16 d/月,其中南部和东南部地区分别在18 d和11 d以上。5—10月平均晨雨日数占月降水日数的比例在30%~83%,9—10月高达60%~80%。  相似文献   
47.
基于海南岛18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观测资料,分Ⅰ(1961-1980)、Ⅱ(1981-2010)两个时段计算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不同界限温度的积温、全年及≥15℃和≥20℃界限温度生长期间的日照时数、湿润度等光热水指标的年平均值和各指标1961-2010年的气候倾向率,同时结合海南岛主要种植作物类型,分析各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海南岛各站年平均气温、1月均温和≥10℃、≥15℃、≥20℃的积温均呈增加趋势,平均增速分别为0.26、0.36℃·10a-1和94.4、130.1、147.4℃·d·10a-1,且大部站点增加显著(P<0.05)。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适宜热带作物种植的区域面积扩大、不适宜面积缩小。18个站全年、≥15℃和≥20℃界限温度生长期间日照时数的气候倾向率均值分别为-52、-37和-19h·10a-1,大部站点呈减少趋势,其中,全年和≥15℃界限温度生长期间日照时数下降显著的站点所占比例分别为72%和56%,主要分布在北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20℃界限温度生长期间对应的比例为33%,主要位于北部。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日照时数低值区明显扩大,高值区缩小。18个站点全年、≥15℃和≥20℃界限温度生长期间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均值分别为40、41和47mm·10a-1,绝大多数站点变化趋势不显著,仅文昌市和三亚市增加显著,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高值区明显扩大,低值区略缩小。湿润指数分布状况及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相似。  相似文献   
48.
利用2001—2011年的MODIS EVI时间序列影像,分析海南岛热带雨林、橡胶林及农田3 种典型植被覆盖区的EVI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气象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空间上,海南岛平均EVI指数为0.42,呈现为中间高四周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2)时间上,热带雨林EVI年内变化幅度较小,无明显季节性变化,橡胶林年内季节性变化明显,冬末最低,春季快速增长,随后保持较高水平,农田变化幅度与周期性介于两者之间;三种典型植被年际EVI最大值相对稳定,最小值波动较大,橡胶林最大值呈略增大趋势;(3)限制三种植被生长的气象因子不相同,农田受限于冬季日照;影响橡胶林最大的气象因子为年降水量与冬季气温,雨林喜好夏季高温而受制于冬季降水量。  相似文献   
49.
为了掌握海南岛水稻需水量和缺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海南岛18个市(县)1971—202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和6个农业气象试验站早、晚稻生育期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作物系数法及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推荐的方法计算早、晚稻需水量和缺水量,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海南岛早、晚稻全生育期需水量分别为444.9、419.7 mm,全生育期缺水量分别为337.1、186.9 mm。早、晚稻全生育期需水量和缺水量空间分布各异。所有市(县)早、晚稻全生育期均缺水,缺水量主要分布在拔节孕穗期和分蘖前期。近50年海南岛早、晚全生育期需水量和缺水量多数市(县)(占比为55.6%~66.7%)呈减少趋势且以不显著减少为主,对海南岛水稻种植总体有利。但海口市、东方市、临高县、白沙县、琼中县和定安县早稻全生育期缺水量,东方市、昌江县、白沙县、琼中县、定安县、琼海市、文昌市和乐东县晚稻全生育期缺水量在增加,需加强稻田用水管理。  相似文献   
50.
通过自然条件下罕见低温对反季节莲雾的灾害调查,得出莲雾果期寒害判定气象因子,以此对琼海市历史最低气温数据(1961—2016)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探究不同时段低温寒害发生的规律。结果表明,日最低气温≤10℃会对莲雾果期造成明显的影响,叶片和果实出现大量脱落,果实品质降低;寒害主要出现在12月下旬—2月中旬,平均每年可能出现4.7天。由此可见,琼海反季节莲雾种植几乎每年都可能出现果期寒害,因此将果实成熟期安排在12月上、中旬之前,将会大大降低果期低温寒害风险概率。该研究结果可为反季节莲雾高产栽培和防灾减灾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