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4篇
农学   39篇
综合类   65篇
农作物   3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01.
豫单2002玉米杂交种系河南农业大学郑州国家玉米改良分中心1998年以自选系豫301为母本。以自选系豫508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高蛋白、高赖氨酸、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02.
本研究完成了玉米群体中综3号的5轮混合选择。结果表明,中综3号群体本身产量平均每轮增益2.1%,群体测交种产量均每轮增益1.7%。群体产量一般配合明显提高,这表明混合选择对玉米群体改良是有效的。群体其它农艺性状随着选择轮数的进展,发生了相应变化,穗长、行粒数、千粒重、穗位高均有提高,穗粗、穗行数、雄穗分枝数下降,脱粒率,株高、雄穗长度、生育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3.
采用NCⅡ交配设计,研究分析了我国外具有血缘杂种优势群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基本遗传参数及其与国内血缘自交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这一优势群的优良自交系中,多数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大,具有进一步改良提高的潜力。单株产量,行粒数,株高,穗行数的显性方大于加性方差,其余性状的显笥方差小于或等于加性方差;国内血缘自交系与之杂交,单株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说明二者的基因型间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因此,,应根据  相似文献   
104.
生态环境与种植密度对河南省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郑单958、郑单528、伟科702和中单909为材料,在河南省北部、东部和南部3个生态区的6个试验点进行玉米产量及适宜密度范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对玉米产量及适宜密度的影响大于品种类型。4个玉米品种的产量为伟科702中单909郑单528郑单958,其中,中单909的地点间变异系数最小,产量稳定性较好。4个品种玉米产量在3个生态区的6个试验点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水平,总体表现为豫北豫南豫东。4个品种在豫北试验点的适宜密度差异较大;在豫东和豫南试验点的适宜密度差异较小。3个生态区的6个试验点的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生育期光照和降水量不同是产量及适宜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5.
玉米出籽率、籽粒深度和百粒重的QTL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玉米出籽率、籽粒深度、百粒重的遗传机制,以豫82×沈137组配的229个F2:3家系为试验材料,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分析。在3个环境下共检测到10个QTL。其中,控制出籽率、籽粒深度、百粒重相关QTL分别为3个、3个和4个,它们的联合贡献率分别为35.5%、28.1%和39.0%。位于第1染色体上介于标记umc1335与umc2236之间控制出籽率的QTL qKR1b和位于第9染色体上介于标记bnlg1209–umc2095之间控制百粒重QTL q100-KW9b,分别解释18.9%和11.7%的表型变异,且作用方式为加性效应,分析表明这些区域可能包含调控玉米籽粒性状关键基因,对剖析玉米产量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6.
为研究热带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遗传机制,利用温热组合黄早四×CML 288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了一个包含278个组合的永久F2群体,分别在海南三亚、河南郑州和洛阳、北京昌平和顺义等5个地点3种光周期环境中进行田间鉴定.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3种光周期环境下共检测到16个不同的玉米叶片数相关QTL.位于第4染色体的QTL...  相似文献   
107.
以玉米群体豫综5号轮回选择改良群体的6个世代为材料,通过SSR标记技术对豫综5号群体的6个世代的多态性位点比例、位点的平均杂合度、遗传距离以及基因频率和基因型种类等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豫综5号经过改良后,群体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8.
豫综5号玉米群体产量性状轮回选择改良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半姊妹和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豫综5号5个轮次群体为材料,通过2点产量比较试验,对豫综5号群体产量及穗部性状的改良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改良轮次的增加,豫综5号群体的单株产量逐轮提高,平均每轮提高6.36%,其中,半姊妹轮回选择改良的3轮群体平均每轮提高6.30%,相互半姊妹轮回选择的改良群体提高5.51%,群体产量的变异系数从15.4%下降到12.8%,基本符合选择预期效果,群体内仍有较丰富的变异,说明2种选择方法对群体单株产量的改良是有效的.对改良群体穗部性状的比较发现,穗长和行粒数分别提高5.27%和9.96%.说明穗长和行粒数的改良效果明显,它们的提高是群体单株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还对相互轮回选择的方法和豫综5号群体改良利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9.
以由综3×豫87-1衍生的一套包含223个家系的RIL群体为材料,通过3个地点的表型鉴定,借助由1 243个SNP标记构建的遗传连锁图谱对玉米叶高点长、叶长、叶宽和叶面积进行QTL定位及上位性效应分析。结果表明,4个叶型性状共检测到10个显著的QTL,这些QTL与环境的互作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在这些QTL中,调控叶高点长的q Lf5-1,q Lf8-1和调控叶长的q LL8-1,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7.20%,6.06%和6.39%,说明这3个主效QTL是调控叶型性状的重要位点。上位性效应分析共检测到6对位点间互作,互作效应为2.30%~7.39%,属于非显著QTL位点对互作,其中2对位点互作的上位性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显著,说明上位性互作效应在叶型性状的遗传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0.
以光周期钝感自交系黄早4和光周期敏感自交系CML 288为亲本杂交所衍生的F10代重组自交系为材料,构建了覆盖玉米10条染色体的含有237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3种不同长短日照环境下的株高进行QTL定位,在4个地区3个不同的光周期环境下共检测到11个与株高有关的QTL.在第1条染色体1.10区域的1个QTL在各个日照条件下都能够稳定表达;位于第10染色体10.04区域的1个主效QTL PH 10在长日照务件下特异表达,且具有较大的贡献率、效应值和LOD值,推断在该区段上存在控制玉米光周期敏感性的QT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