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6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0篇
  47篇
综合类   120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硼钼营养对青花菜花球产量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杨暹  陈晓燕  刘志才 《园艺学报》2000,27(2):112-116
研究了硼(B)、钼(Mo)营养8种处理对青花菜花球产量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B、Mo营养与青花菜花球产量及活性氧代谢有密切的关系,B、Mo营养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当B浓度相同时,随着Mo浓度的提高,CAT活性与ASA含量也随之提高;当Mo浓度相同时,随着B浓度的提高,CAT活性与ASA含量也随之提高。适宜的B、Mo配施可提高SOD、POD、NR的活性,降低MDA含量与自动氧化速率,抑制膜脂过氧化,提高花球产量。青花菜花球的生产能力与细胞保护酶(SOD、POD、NR、CAT)活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MDA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262.
采用温室盆栽实验,接种从垃圾填埋场土壤中筛选的淡紫拟青霉菌和绿色木霉菌,研究其对龙葵(Solanum nigrumL.)的生理活性和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对龙葵生长有促进作用,可增强龙葵对Cd、Pb的吸收能力。单一Cd污染时,淡紫拟青霉菌能增强龙葵的抗氧化能力,促进Cd从植物地下部分向地上部分迁移;单一Pb污染时,绿色木霉菌能降低龙葵的抗氧化能力,不能明显促进Pb的迁移。在Cd、Pb复合污染时,两种真菌的混合液能较好地促进龙葵对重金属的吸收,龙葵对Cd的富集系数最高可达到4.25,而其对Pb的富集系数最高仅为0.19。  相似文献   
263.
紫色土区林地土壤入渗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入渗是土壤水分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准确测得紫色土区林地土壤入渗性能,用双环法和环刀法对其进行测定,并对2种方法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探求其差异性所在。结果表明:2种方法测定土壤入渗性能各项指标(初渗速率、稳渗速率、平均入渗率)差别较大,它们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及测定条件影响;在试验中双环法测得的初渗速率和平均入渗率差异性要比环刀法的大,稳渗速率则比环刀法小;双环法测得的入渗性能各项指标均值皆比环刀法的大,其中初渗速率大了2.36倍,稳渗速率大了2.17倍,平均入渗率大了2倍;采用4种常用入渗模型对双环法和环刀法测得的结果进行拟合时,其效果表现为:Horton模型>通用经验模型>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且环刀法比双环法好;土壤累计入渗量采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比采用一元一次方程拟合好,一元二次方程拟合的决定系数R2都在0.99以上。该试验可以为紫色土区林地土壤入渗的研究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264.
GIS技术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在我国应用,重要的是要对各相关因子值进行科学的确定。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实现以USLE为平台的区域土壤流失遥感监测。本研究介绍了USLE中因子的GIS生成以及土壤流失量的GIS生成过程,其研究成果可作为水行政部门决策与执法的依据,也可作为研究区域基础地理信息资料进行储存备份与延伸应用。  相似文献   
265.
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通过对淹没区表层土壤资源的二次分配和有效利用,对工程覆土区的生态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影响。采用差异显著性及相关性等统计学原理的方法,对比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开县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覆被条件下,土壤颗粒、养分及其耦合效应的移土培肥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采用移土培肥和未采用移土培肥相比较,4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养分整体均值的增加范围为5.3%~142.9%;土壤颗粒分布中,粉粒含量的总体均值减少了3.8%~32.7%,而粘粒增加了30.1%~325.2%;土壤可蚀性K值总体均值的比值在(1∶1.042)~(1∶1.440)之间。(2)养分均值在组间和组内都大致表现出差异显著(P<0.05);土壤颗粒分布在组间比较中,除收割地外的其他3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仅粘粒含量存在差异显著,而在组内比较中,砂粒和粉粒都表现出差异显著;在土壤可蚀性K值的组间和组内比较中,仅有收割地的土壤可蚀性K值存在差异显著性。(3)在采用移土培肥工程措施后,豌豆地、红薯地以及柑橘地这三类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布对土壤侵蚀敏感强度的影响要高于其土壤整体养分的影响;而对于收割地,则是其土壤整体养分的含量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贡献比土壤颗粒分布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266.
应用TDP技术在干旱少雨的6月与雨季9月,对大青山奎素试验区30 a生油松人工林树干液流变化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液流量日变化呈现"昼高夜低"典型的液流波形特征.(2)油松单株液流量日平均值9月大于6月,表现出雨季液流量大于干旱季节的特征.(3)油松整株树干径向不同位点的液流速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平均液流速率由外向内呈现"低-高-低"的态势.(4)树干液流量与主要气象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对于林分密度较小的林地,6月、9月液流量与太阳辐射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20 cm土壤温度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气温和相对湿度相关性不高;而对于林分密度较大的林地,在较干旱的6月,太阳辐射已不是影响液流量的主要因子,只有9月液流量与太阳辐射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20 cm土壤温度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67.
聚丙烯酰胺(PAM)作为一种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对土壤结构的改善及其土壤对水分和养分的保持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研究PAM对紫色土物理性质及其空间变异的影响.进行了野外径流小区试验.试验采用PAM的4种施用模式,包括A模式(浓度为30 g/m~3PAM液施)、B模式(浓度为60 g/m~3PAM液施)、C模式(浓度为30g/m~3PAM液施结合添加剂)、D模式(浓度为60 g/m~3PAM液施结合添加剂),并对紫色土坡面及其不同坡位的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机械组成、容重、初始含水率以及土壤渗透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C模式对促进>0.25mm水稳性土壤团聚体形成最明显,增大了23.87%,而相同模式下的不同坡位>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增量排序均为:上坡>中坡>下坡;4种模式在坡面及其不同坡位都促进了土壤中砂粒、粘粒的增加和粉粒和土壤容重的减少,其促进作用为:C模式>B模式>A模式>D模式;在坡面位置C模式分别提高初渗速率和稳渗速率1.790 mm/min和0.701 mm/min,同一模式下,土壤稳渗率的增量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因此适当浓度的PAM结合添加剂的方式对紫色土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68.
遥感调查表明 ,1995~ 2 0 0 0年间 ,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 (轻度以上 )减少了 6 137 4km2 ,下降了 7 5 4%。强度流失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及人为经济活动频繁地区  相似文献   
269.
回顾了赣南生态农业建设的成就 ;归纳、分析了赣南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模式 ;将赣南生态农业建设分为四大区域 ,即 :(1 )西部林、茶、果、粮、牧、花、菜生态农业区 ;(2 )中部粮、果、菜、牧、渔、油、蔗、烟生态农业区。(3 )东部粮、果、林、牧、莲、烟、菌生态农业区 ;(4 )南部果、林、菜、瓜、牧、桑、菌生态农业区。最后 ,文章提出新世纪赣南生态农业建设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这就是 :(1 )外延开发与内部挖潜的关系 ;(2 )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3 )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关系 ;(4 )产前、产中与产后的关系 ;(5 )多样化、优质化与高效化的关系 ;(6)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70.
重庆璧山县铁围寨马尾松人工造林生态恢复中的群落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和物种多样性角度对重庆市璧山县铁围寨马尾松人工造林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群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造林并未形成马尾松纯林,而是马尾松与乡土阔叶树种构成的多种类型针阔混交林;种类繁多的乡土物种使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范围为2.305~3.145,生态优势度为0.063~0.151,均匀度为0.600~0.749;建群种马尾松种群的天然更新不良.有逐渐被本地阔叶树种取代的趋势。说明在亚热带地区马尾松不应作为唯一的造林树种,人工造林时要注重树种选择.乡土树种应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