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3篇
农学   55篇
基础科学   4篇
  55篇
综合类   134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51.
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过量施用氮肥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氮肥合理使用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春玉米氮索利用及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为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通过在北京市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0、50、100、200和300kg·hm~(-2))对春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氮平衡和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春玉米在施氮量为200kg·hm~(-2)时达到最高产量,为9 006.4 kg·hm~(-2),不同氮肥水平的氮肥利用率在19.7%~25.8%之间,在100 kg·hm~(-2)时的利用效率最高,达到25.8%.(2)作物吸氮量随输入量的增加而增加,氮盈余主要以土壤残留为主,表观损失在氮盈余中的比例虽小,但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更加明显.(3)硝态氮在180cm土层中的累积量随氮素输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300 kg·hm‘2时达到最高值,为195 kg·hm~(-2),在施氮水平为100 kg·hm~(-2)时作物生长的需要就基本上能够得到满足,而在高施氮水平下(200和300 kg·hm~(-2))时土壤中的硝态氮出现富集现象,对环境形成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52.
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叶面喷施的形式研究硒对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再生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年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进行,以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材料,Na_2SeO_3为供硒源;设置0、5.625和11.250 g/hm~2三个硒肥施用量,始穗期、齐穗期和始+齐穗期三个施硒时期进行叶面喷施。【结果】叶面喷施Na_2SeO_3的处理再生稻产量均高于对照组,始穗期喷施Na_2SeO_3处理的再生稻产量与对照相比虽然有提升但并不显著;齐穗期施用5.625 g/hm~2、11.250 g/hm~2 Na_2SeO_3处理分别增产2.59%和5.50%,始穗期+齐穗期施用5.625 g/hm~2、11.250 g/hm~2 Na_2SeO_3处理分别增产4.83%和7.08%;始穗期与齐穗期均喷施11.250 g/hm~2 Na_2SeO_3处理产量最高,为5533 kg/hm~2,叶面施用Na_2SeO_3能增加再生稻每穗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齐穗期施用11.250g/hm~2 Na_2SeO_3的再生稻稻米整精米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最高值为61.37%;齐穗期施用11.250 g/hm~2Na_2SeO_3的再生稻稻米垩白粒率最低,且显著低对照组,最低值为9.37%。【结论】研究表明,施用Na_2SeO_3能提升再生稻产量,改善再生稻米品质,提升再生稻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始穗期与齐穗期均喷施11.250 g/hm~2Na_2SeO_3再生稻产量达到最高;齐穗期施用11.250 g/hm~2 Na_2SeO_3再生稻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53.
在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背景下,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生产面临着巨大挑战。本研究以沧州市吴桥县为例,分析该地区1981—2015年冬小麦生育期内各项气象因素变化特征,采用SIMETAW模型模拟冬小麦各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分析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水分生态适应性,提出影响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重要气象因素。结果表明:近35年来,气温是冬小麦生育期内变化最为显著的气象因素,其中最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增幅为0.41℃/10a,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0.27℃/10a;其次是降雨量的变化,冬小麦生育期内降雨量历年来呈增加趋势,每10年增加6.06mm;其他气象因素均呈不显著上升趋势。在上述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生育期内需水量近35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81—1998年需水量呈下降趋势,1998—2015年呈上升趋势;冬小麦3个生长阶段(播种~越冬、返青~拔节、孕穗~成熟)的需水量均为上升趋势,其中拔节~返青阶段需水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生育阶段,且水分生态适应性最差,降水耦合度多年平均仅为17.84%。影响冬小麦各生育阶段需水量的气象因素有所不同,其中影响冬小麦返青~拔节阶段需水量的主要因素包括空气相对湿度(-)、最高气温(+)、平均风速(+)、太阳辐射(+)、最低气温(+)。根据回归方程,预测吴桥县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2020和2030年分别为466.7和472.6mm。本研究结果将为河北低平原地区冬小麦节水种植制度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4.
农作制度的层次结构探讨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国内外在涉农系统的层次结构理解上不一致,在农业系统,农作制度(系统),农场系统,耕作制度和种植制度的相互关系上不明晰。本文作者就涉农系统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55.
吉林省中部粮食主产区玉米种植投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东北粮食主产区榆树县的250户农户玉米种植中各部分投入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大量详细的微观信息,研究农户投入构成,各部分所占比重,以及当前生产上主要的肥料和农药使用情况,为栽培技术科学化研究和政府宏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研究表明:调查户平均种植品种数为3.7个,户均耕地达到了0.97hm2,有接近30%的农户主要采用畜力耕作,人工播种的农户占的比重为35.6%,而人工收获为98%,在玉米收获期间有43.2%的农户雇工,雇工成本也占到了总投入的23%。肥料的投入占到农户总投入的40%,其中复合肥的使用比重占到了63.6%,N、P2O5、K2O平均公顷施用量为268.5kg、138kg和102kg;农药三大类中,杀菌剂有95.1%的农户使用,除草剂有53.4%的农户使用,杀虫剂的使用比重比较低,只有17.0%。结论:调查中玉米种植品种混杂,商品粮市场竞争力不强。虽然户均耕地较大,但机械化程度不高,人力作业集中在玉米收获期,雇工成本较高;化肥的投入量大,接近最高产量的施肥水平,高于效益最高的施肥水平,有调整的空间。复合肥使用比例较大,由于氮素缓释剂的应用还不成熟,而导致玉米生育后期的氮素供应不足造成减产。可以通过加强农户合作组织,实现土地统一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投入,提高粮食品质。  相似文献   
56.
上海市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值得北京市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市松江区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要采取规范土地流转、多种种植模式并举的措施,基本实现粮食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粮食生产,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粮的积极性。达到了保护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成效。借鉴上海市的经验,提出北京市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7.
武川旱农试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田间定位试验、高产地块调查及理论公式测算等多角度方法,对半干旱偏旱地区-内蒙武川的农田水分生产潜力进行了研究,并对作物产量与气象因子、施肥条件及水分利用率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地区限制农作物产量的主要因子是降水分布状况与养分供应不足,不同类型耕地的水分生产潜力相差甚大,近期约有20%的潜力,远期约有1倍左右的潜力。  相似文献   
58.
北京种植业用水结构变化及平衡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保证北京种植业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分析北京种植业结构及种植业用水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分别由1984年的36.5%、38.6%下降到2002年的15.5%和28.4%,2002年用水量分别占到了种植业总用水量的18.9%和9.4%。同期蔬菜的播种面积比例由11.5%增加到42.6%,2002年蔬菜用水量占到了种植业用水量的52.2%,认为这种以高耗水为主的作物种植结构不利于从根本上发挥其它节水技术的潜力。在MapInfo支持下将区域分成5种类型区,区域缺水面积占到了35.0%,其中平原区缺水面积占到了47.9%,较山区缺水更为严重。建议根据各自种植业水资源平衡情况,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综合的节水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59.
我国主要粮食产区农民技术推广培训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而且主要人口在农村。据调查,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农民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不足7年,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5%、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5%,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具有数量多、文化层次低、依靠传统的耕作方式从事着分散的农业生产等特点。近年来,一大批文化知识和素质较高的中青年农民又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农村直接从事种养业的农民平均年龄增大、女性居多、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吸纳农业科技的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60.
为探明影响再生稻稻米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以甬优4949、新两优223和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材料,于2016-2017年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展开大田试验,对比分析2年3个再生稻品种的品质差异及其与头季、再生季各气象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再生稻稻米品质差异显著。供试品种中,甬优4949的加工、外观及蒸煮品质表现最佳,其整精米率2016年为68.5%,2017年为66.2%,显著高于新两优223和丰两优香1号;其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直链淀粉含量最低,2016年分别为2.5%、1.4%和17.4%,2017年分别为2.9%、1.6%和16.5%。丰两优香1号营养品质最佳,其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和总蛋白含量最高,并显著高于甬优4949,2年丰两优香1号总蛋白含量分别达9.23g/100g(2016年)和9.16g/100g(2017年)。再生稻稻米品质与气象条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稻加工品质与头季灌浆期日最低温度(Tmin)、日均温度(Tmean)和有效积温(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EAT),及再生季始穗前和灌浆期EAT呈显著正相关。外观、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均与头季营养生长期间Tmean和EAT呈显著负相关,与再生季始穗前Tmin,灌浆期间Tmin、日最高温度及Tmean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头季营养生长阶段与再生季灌浆期气象条件均能显著影响再生稻稻米品质,温度因子是影响再生稻稻米品质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