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4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海南岛橡胶炭疽菌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来源于海南省的11个橡胶炭疽菌株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参试菌株之间菌落、分生孢子形态及大小总体变化幅度不大;测试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4~26℃,pH值为5.0~7.0,但是参试菌株间的生长速率差异较大,以RC169生长最慢;橡胶树幼苗活体叶片刺伤处理后的病情指数明显高于不刺伤处理,且菌株RC14的致病力比较弱,而RC29、RC30的致病力较强。  相似文献   
42.
为明确云南万寿菊叶斑病病原菌种属分类地位,对采自云南蒙自的万寿菊叶斑病病叶,依据科赫法则进行分离、纯化、回接和再分离,证明获得的分离物是叶斑病的致病菌。对其形态特征和培养性状进行观察,并对核糖体DNA-ITS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致病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呈灰褐色;分生孢子梗直立或弯曲,有隔膜;分生孢子倒棒形或卵形,有纵、横隔膜,无喙或具短喙。核糖体DNA-ITS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芸苔生链格孢同源性高达100%。将云南万寿菊叶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芸苔生链格孢Alternaria brassicicola。  相似文献   
43.
[目的]该研究旨在研究云南蒙自的枇杷叶霉病病害,并为确定其有效的防治方法奠定基础.[方法]病原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分生孢子悬浮液接种,用柯赫氏法则对其致病性进行验证.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态及产孢结构并测量孢子大小,根据形态特征进行鉴定.[结果]在显微镜下发现分生孢子梗直立,顶端曲屈,深褐色,无隔膜,平滑,孢痕明显,(33.0~152.8) μm×(2.6~4.0) μm枝孢褐色或淡橄榄色,有胞痕,单胞或有1个隔膜,(7.1~19.0) μm×(1.9~5.9) μm分生孢子链生(2~4),椭圆形,偶球形,无孢痕,淡橄榄色,单胞,平滑,(2.1~9.4) μm×(1.2~2.6) μm.[结论]叶霉病在春梢和夏梢萌发期开始发病,秋梢发病最重,叶片正面和背面部长出烟煤状霉层,密布全叶,严重影响植株的光合作用,其病原菌初步鉴定为枇杷枝孢.  相似文献   
44.
橡胶树枯草芽孢杆菌Czk1抑菌活性物质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杯碟法和生长速率法,对橡胶树枯草芽孢杆菌菌株Czk1发酵液中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定位。结果表明:活性物质属于胞外分泌型代谢产物,存在于发酵上清液中。理化性质的研究表明,其抗菌物质表现出耐高温,不耐强酸碱,对紫外线和蛋白酶K不敏感,以及对5种常见的金属离子溶液、有机溶剂具有不敏感的特性;采用酸沉淀后甲醇抽提的方法可提取该活性物质。Czk1培养条件的单因子实验结果表明,YPD培养基作为该菌株的发酵液培养基,初始pH值为7.0,以7%接种量接种,摇床培养(28℃,180r·min-1)3d,Czk1表现出对病原菌最佳的拮抗活性。  相似文献   
45.
为弄清海南省南繁区玉米叶斑病的病原菌,并为此病害抗病育种及其综合防治提供依据,利用科赫氏法则及菌丝生长速率法对玉米叶斑病病原菌进行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致病菌株C22在PDA培养基上呈墨绿或黑色,分生孢子梗直立或弯曲、有隔膜,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倒棍棒形,有纵、横隔膜,无喙或具短喙;核糖体DNA-ITS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链格孢同源性高达99%,将该病原菌鉴定为链格孢(Ternaria alternata);菌株C22在供试试验培养基上均能生长,但生长最适培养基是PDA+玉米绿叶煎汁,最适的氮源是缬氨酸和甘氨酸,20~30℃为菌丝生长适宜的温度范围,其中30℃时菌落直径最大,是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病原菌对酸碱度适应范围较宽,pH值为5时菌丝生长最好,光照对菌丝生长基本没有明显影响,但长时间的光照更有利于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无机磷固、液体培养基及各种基本培养基、磷源等对两株溶磷真菌(FC和H3)溶磷能力的影响,以获得最适合这些菌株发挥溶磷潜力的培养条件。【方法】采用钼蓝比色法测定菌株在无机磷和有机磷液体培养基、简单培养基(SP)、NBRIY、NBRIP和NBRIYP培养基及含不同磷源(磷酸三钙、磷酸铁、磷酸铝、磷酸氢钙和有机磷)、不同浓度磷酸三钙(0.3%、0.5%、0.7%、0.9%和1.1%)培养基的溶磷能力。【结果】FC和H3菌株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最适培养时间为5d。分别在无机磷及有机磷液体培养基、简单培养基(SP)、NBRIY、NBRIP和NBRIYP培养基中培养7d后,FC菌株的溶磷量大小依次为NBRIY〉无机磷〉NBRIP〉SP〉有机磷〉NBRIYP,H3菌株的溶磷量大小依次为无机磷〉NBRIP〉SP〉NBRIY〉有机磷〉NBRIYP。以4种不同磷酸盐为磷源,FC菌株对磷酸盐的溶解能力依次为磷酸氢钙〉磷酸铝〉磷酸铁〉磷酸三钙,H3菌株溶解磷酸氢钙的能力较强,其次为磷酸三钙。在含不同浓度磷酸三钙的液体培养基中,两株菌株均能生长并具有溶磷能力,当磷酸三钙浓度为0.5%时,菌株溶磷能力最强。【结论】FC菌株的最适培养基为NBRIY,H3菌株的最适培养基为无机磷培养基。FC和H3菌株对难溶磷酸盐均有溶磷能力,而对磷酸氢钙的溶解能力较强;H3菌株对磷酸三钙的溶解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47.
解磷细菌对7种常见抗生素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要:测定8株供试菌株对氨苄青霉素,四环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利福平,头孢霉素,氯霉素的不同浓度的抗性反应。结果发现抗氨苄青霉素的菌株有PSB3,PSB4,PSB13,PSB26,PSB58,PSB67,PSB77;抗链霉素的菌株PSB4,PSB13,PSB26,抗卡那霉素的菌株PSB4,PSB26,PSB67,PSB77;PSB4,PSB26,PSB77菌株对四环素具有较强的抗性;PSB4,PSB13,PSB15,PSB26,PSB67,PSB77菌株对氯霉素具有较强的抗性;PSB3,PSB4,PSB26,PSB58,PSB77菌株对利福平有抗性,PSB77菌株对头孢霉素有较强抗性。解磷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实验结果,可用于研究今后8株解磷细菌在土壤中的定殖状态。  相似文献   
48.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胶孢炭疽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基于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建立了芒果胶孢炭疽菌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一批炭疽菌的T-DNA插入突变体,其目的是为炭疽菌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致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结果如下:通过摸索并优化了体系的各项因子,在潮霉素筛选浓度为200μg/mL,菌液浓度为OD660=0.15条件下,AS为200μmol/L,选择pH5.5的IM共培养基中转化效果最好;进一步通过对转化子的继代稳定性和PCR检测,结果发现潮霉素抗性稳定遗传和假阳性率低;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和产孢能力的测定获得3个菌落形态异常突变体,6个产孢能力下降突变体。  相似文献   
49.
17种杀菌剂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防效和成本为依据,综合评价17种药剂防治香蕉叶斑病的优劣。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乳油防效较好,且药剂成本最低,可在生产上作为常用常规药剂使用;37%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防效最优,其成本中等,也可在生产上使用;40%丙环唑水乳剂防效防效虽然比较突出,但其成本较高,可作为生产上应急药剂,25%戊唑醇水乳剂成本低,防效较差;25%苯醚甲环唑?咪鲜胺SC 防效差,成本中等,50%丙环唑乳油防效一般,但成本高,从经济效益角度上考虑,可不推荐使用,从延缓病害的抗药性来看,又可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32%腈菌?锰锌WP和70%氟环唑水分散粒剂等药剂对香蕉叶斑病的防效相近,应从价格方面选择药剂,即顺序为70%氟环唑水分散粒剂>32%腈菌?锰锌WP>25%丙环唑乳油>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采用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12.5%氟环唑悬浮剂、25%戊唑醇乳油、250 g/L丙环唑乳油、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和6%戊唑醇微乳剂这几种药剂防治香蕉叶斑病时,应优先选择250 g/L苯醚甲环唑乳油,25%戊唑醇乳油次之,其次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再次6%戊唑醇微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最后是12.5%氟环唑悬浮剂。根据上述药效测定、防效和价格比较结果,提出药剂选择建议,供农户科学合理选用香蕉叶斑病防治药剂参考。  相似文献   
50.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4个不同氮(N)水平对剑麻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剑麻株高、叶长、叶宽和根粗。施氮处理地上部鲜重、含水量、全氮含量和吸氮量均有所增加,但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剑麻地上部和根系吸收的肥料N随着氮水平增加而增加,各处理整株肥料N比例,以示踪法计算为24.2%~32.6%,差减法计算为34.6%~53.1%。不同氮水平下剑麻氮素利用率变化不明显,整株氮素利用率,示踪法计算为20.0%~22.0%,差减法计算为30.0%~35.7%。可见,剑麻吸收的肥料氮低于土壤氮;剑麻的氮素利用率偏低;以示踪法求得的肥料N比例和氮素利用率均低于以差减法求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