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6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为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水田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绿色配套生产提供技术支撑。介绍了里下河地区"茭白+克氏原螯虾"绿色种养模式的田间配套工程建设、"一茭三虾"种养时空耦合、绿色施肥、绿色防控及水位调控和投饵等绿色配套生产技术模式,该模式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茭白田的空间和水资源条件,茭白田周年可收获一季茭白和3批克氏原螯虾,较单一茭白种植或克氏原螯虾养殖的经济效益提高明显;采用绿色施肥、绿色防控生产技术可减少化肥用量60%以上、减少化学农药用量70%以上,具有减肥、减药、增产和增效作用,是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创新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62.
莲藕-克氏原螯虾生态种养共作模式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了莲藕-克氏原螯虾生态种养的"一藕两虾"共作模式,提出了模式的建设方案;集成了品种选择、种养时空耦合、莲藕种植、克氏原螯虾养殖、水质和水位调控等配套技术体系,分析了其经济生态效益。为江苏里下河地区发展区域性特色生态种养产业,转变长期以来单一种植或养殖等传统生产方式提供了示范模式。  相似文献   
63.
菌剂添加对牛粪堆肥氮素变化及腐熟度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外源菌剂添加条件下牛粪堆肥氮素变化规律,探明菌剂组成对氮素转化和腐熟的影响机制,优选兼有保氮和促腐作用的功能菌剂配方,采用正交设计法,设置4个菌剂配方,并以加入商品菌剂和自然堆肥作为对照,研究牛粪堆肥过程的氮素变化和腐熟程度。结果表明,堆肥过程的降温腐熟阶段氮素有较大损失,以全氮、有机氮、铵态氮降幅较大。组成中较高比例的霉菌和酵母菌在降低全氮和有机氮的损失及促进腐熟方面作用显著;菌剂配比不当反而会影响腐熟。以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绿色木霉:黑曲霉:酵母菌=0.5:0.5:1:1:2的菌剂配比,腐熟质量及保氮效果最好,优于市售菌剂。改善降温期真菌种群丰度和比例,是改良配方的关键。  相似文献   
64.
研究了江苏里下河地区"一茭两鸭"生态种养模式中的田间配套设施,"一茭两鸭"种养及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施肥、绿色防控和水位调控技术,旨在为发展江苏里下河地区水域一体化生态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5.
阐明了优质早熟麦后直播转基因抗虫棉花新品种ZD2040的选育背景、方法及过程,详细介绍了该品种特征特性,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其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简要总结,以期为该品种大面积生产应用提供可靠数据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6.
盐度和时间对运输克氏原螯虾虾苗影响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氏原螯虾虾苗在不同盐度条件下运输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运输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在0%~0.4%盐度范围内,NaCl和Na2SO4处理虾苗的死亡率都随着盐度的提高而降低,之后随着盐度的增大,死亡率开始上升;在盐度相同的情况下,NaCl和Na2SO4处理虾苗的死亡率均随着运输时间的延长而增加;NaCl和Na2SO4处理组虾苗在饲养1周后的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2种盐处理均在盐度为0.4%时的模拟运输死亡率最低,且成活率也最高;在运输时间相同和同等盐度条件下,NaCl组虾苗的运输死亡率和饲养1周后的成活率均好于Na2 SO4组。  相似文献   
67.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影响因素主要有农杆菌菌株和载体、水稻基因型、转化受体、共培养条件、选择标记基因和转化程序等。对影响农杆菌介导水稻基因转化效率的以上各种因素进行了综述,并对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8.
我国板栗疫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栗疫病(栗疫病)又名板栗胴枯病、腐烂病、干枯病等,是一种毁灭性病害,为害主、侧枝及主干的树皮,引起烂皮、溃疡,造成整个枝条甚至全株枯死。 1904年北美发现此病,来势猛,发展快,不久就席卷欧美,破坏了大量栗林,是我国对外植物检疫对象之一。 美国人Meyer1913年发现我国一些地区有疫病存在,此后陆续发现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陕西、湖南、广东、江西等地都有疫病发生,但有关此病在我国发生的规律、为害状况、防治方法等很少详细报导。我们于1978—1979年对上述  相似文献   
69.
通过对国内已发表棉花抗逆性研究论文的查阅,综述了棉花在逆境条件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棉花抗逆育种的研究进展,浅述了棉花在抗逆育种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棉花抗逆育种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0.
以水稻(Oryza sativa L.)籼型两系恢复系M5274和晚粳稻不育系N55S成熟胚为材料,以携带有双元载体的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EHA105为载体进行抗飞虱基因Bph14、Bphi008A、Osg1的遗传转化,共获得515棵再生植株,包括198株Bph14转基因植株、72株Bphi008A转基因植株和245株Osg1转基因植株。PCR检测结果表明,获得的515株再生植株中,有244株阳性转基因植株,3个不同抗褐飞虱基因中,转Bph14基因的再生苗阳性率最高,增加筛选次数能有效减少转化所得的假阳性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