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林业   29篇
农学   137篇
基础科学   129篇
  61篇
综合类   327篇
农作物   130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11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7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探求新疆吐哈盆地极端干旱区不同灌水量和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葡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IWUE)、作物耗水量(ET)、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设置W1、W2、W3和W4四个灌水水平,灌水量分别为630、675、720、765 mm,以等氮配施为原则设置4个有机肥(OF)和无机肥(CF)配比处理,分别为F1(70%OF+30%CF)、F2(50%OF+50%CF)、F3(30%OF+70%CF)和对照CK(100%CF),采用完全组合设计,共16个处理。结果表明:各水肥处理对无核白葡萄IWUE有显著性影响,其中W3F2处理IWUE最大;葡萄耗水量随生育期的推进表现为先增后减再增再减,在浆果生长期达到最大;葡萄产量、单串重和百粒重随灌水水平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均在W3F2达到最大值,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24.25%~50.26%、25.26%~64.65%及47.76%~162.00%;各处理可溶性固形物、Vc和还原性糖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增加4.09%~25.95%、3.21%~27.80%及15.53%~40.59%,可滴定酸含量降低1.69%~22.96%,其中W4F2处理可溶性固形物及Vc含量最高,W3F2处理还原性糖含量最高。研究认为W3F2处理(灌溉定额720 mm、有机肥50%+无机肥50%)是较为合理的滴灌葡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992.
研究利用前人开发的与玉米抗丝黑穗病主效QTL(bin2.09)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在明确标记在bin2.09区域位置基础上,对不同来源的37份自交系进行抗感区分。结果表明,各标记在不同血缘自交系与黄早四抗病近等基因系间的区分效率有较大差异,其中,STS标记MZA6393在所有感病自交系与黄早四抗病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区分效率最高,为75.7%,dCAPS标记LSdCAP3与LSdCAP2的区分效率次之;多数标记对SPT血缘自交系的区分效果较好,且各标记对高感自交系的区分效果优于感病自交系,并最终预测由dCAPS标记LSdCAP2和STS标记MZA6393界定的片段可能为玉米抗丝黑穗病主效功能片段。  相似文献   
993.
994.
滴灌施肥对红枣土壤水盐动态及光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新疆地区滴灌红枣土壤盐渍化的水肥高效利用,以当地8 a成龄枣树为供试材料,结合田间试验,研究水肥管理对滴灌红枣土壤水盐动态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水平对萌芽新梢期、花期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0~40 cm);水肥耦合效应对全生育期红枣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0~40 cm和40~100 cm土层);0~40 cm土层,灌水和水肥耦合效应对全生育期土壤含盐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施肥对红枣萌芽新梢期的土壤含盐量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40~100cm土层,水肥耦合效应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高灌溉量(1 020 mm)对表层(0~10 cm)土壤保水性和盐分淋洗具有良好效果;增加施肥量会引起表层盐分升高;不同处理的土壤含盐量生育期末与试验前相比,均处于脱盐状态;灌水水平和水肥耦合效应对红枣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n和Tr均在W2F1处理(820 mm,200-100-150 kg/hm2)下达到较高水平,WUE在W3F3处理(1 020 mm,600-300-450 kg/hm2)较优,但与W2F1处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5.
分根区交替灌溉对北疆加工番茄生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根区交替灌溉被广泛应用于园艺作物和农作物中,以达到高效节水的目的.采用桶栽试验,供试加工番茄为当地主栽品种"金番3166",研究了3种灌溉方式(AI,FI,CI)与滴灌覆膜结合,在3个灌水水平(W1:5 850 m~3/hm~2,W2:4 500 m~3/hm~2,W3:3 150 m~3/hm~2)下的加工番茄生理生长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W1条件下,AI较CI加工番茄生育期末根系干物质质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95%,16.87%及17.29%;较FI分别提高14.62%,19.77%及8.33%.叶绿素SPAD,F_v/F_m,Q_p,P_n,叶片iWUE最大值均在AIW1处理,Npq最大值在FIW3处理.产量与Pn、根冠比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分根区交替灌溉在适宜的灌溉定额下不仅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还能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以提高净光合能力,达到增产的目的.综上,AIW1处理是加工番茄高效节水增产的最佳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996.
为了在草莓进出口贸易中建立一种高效的替代溴甲烷熏蒸的检疫处理技术,研究了臭氧低温处理对主要草莓害虫的控制效果和效率。以臭氧作为熏蒸剂,在不同低温条件下(2、4℃)设置不同剂量,对草莓主要害虫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一种立毛属蚂蚁(Parathrechina spp.)进行室内熏蒸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种草莓害虫2 h的LC50(LC99)分别为1.60(3.83)和1.97(4.25)mg/L、0.41(4.16)和0.36(8.64)mg/L、2.08(23.69)和2.67(21.90)mg/L(依次为桃蚜、朱砂叶螨、蚂蚁在2℃和4℃时的数据)。在4℃环境下,利用200 mg/kg(0.43 mg/L)臭氧熏蒸,桃蚜的LT50和LT99分别为10.48和196.28 h,朱砂叶螨的分别为0.69和5.08 h,蚂蚁的分别为16.56和174.75 h。  相似文献   
997.
新疆东部中型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新疆东部中型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进行测算,首先进行田间水利用系数进行测算,然后对田间测定结果汇总计算得出中型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结果表明:田间水利用系数随时间变化呈"反S型"趋势,在7月上旬至7月下旬时间段内有明显降低;土壤质地、灌溉方式的不同会造成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差异;对田间测定结果汇总计算得出新疆东部中型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为0.852。为灌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算提供了较好的方法,同时也为灌区农业高效节水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998.
可降解地膜对土壤保温保湿及棉花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源头上根治农田残膜,解决干旱区棉田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5种处理方式:可降解地膜(BMF1~BMF3),塑膜滴灌(MF),裸地对照(CK),对比可降解地膜(BMF)、塑料地膜(MF)、裸地(CK)试验处理中可降解地膜的保温保湿效果以及对棉花生长及产量情况的影响,探索在滴灌条件下可降解地膜代替原有的塑料地膜的应用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可降解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温度,较CK处理5、10、15、20 cm增温5.2%~9.9%、4.8%~9.6%、4.0%~8.5%、3.2%~7.2%;保持土壤含水率,较CK处理平均增湿0.6%~0.13%;显著促进滴灌棉花前期生长,且增产效果显著。与普通塑料地膜(MF)覆盖相比,可降解地膜覆盖棉花产量平均减产2.52%(P0.05),水分利用效率也降低2.59%(P0.05)。综上所述,BMF2处理的籽棉产量最高,到达5 262 kg/hm2,较CK处理增产13.21%,较MF处理仅减产2.09%,其水分利用效率也仅次于MF处理,仅减小0.93(P0.05)。此外可降解地膜还可自然降解,既减少残膜回收工序,又对土壤环境无不良影响,对于干旱区滴灌棉田根治"白色污染"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9.
为了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在相邻农田生态系统中种群消长规律,为该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16年在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的试验田内,对相邻的大豆、玉米及谷子试验田用网捕法和直接观察法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动态、垂直分布和有虫株率进行了调查;并在谷田内做了该虫的日节律调查。研究显示该虫更偏向于取食玉米和谷子。双斑长跗萤叶甲在3种农作物田中的种群数量交替增长,彼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8月中上旬是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数量高峰期,日节律调查发现该虫的活动高峰主要集中在傍晚18:00左右;活动适宜温度为25~30℃。根据该虫在相邻农田中种群动态曲线推测,在谷子花期时,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从大豆和玉米田中向谷田转移;当谷子花期结束,谷田中的种群又向大豆和玉米田转移。  相似文献   
1000.
为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和灌水量对滴灌加工番茄生长特性、生理特性、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寻求适宜新疆干旱地区加工番茄种植的灌水组合模式,优化干旱地区滴灌加工番茄种植管理。采用桶栽试验,设置3种灌溉方式,即分根区交替灌溉(APRI)、固定灌溉(FPRI)和常规灌溉(CI)分别与滴灌覆膜结合,在3个灌溉水平(充分灌溉1 060mm、中度亏水810mm和重度亏水560mm,APRI和FPRI的灌水量为CI的2/3)下对加工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光合、荧光、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得出最佳灌水组合模式。结果表明:9个处理间加工番茄各生育期株高变化规律均为CW1AW1CW2AW2FW1CW3AW3FW2FW3(平均值);茎粗变化规律均为AW1 AW2CW1CW2 AW3FW1CW3FW2FW3(平均值);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为AW1CW1CW2AW2FW1CW3AW3FW2FW3(平均值);株高、茎粗和叶面积指数的最大生长速率均表现为AW1CW1CW2AW2FW1FW2CW3AW3FW3;灌溉方式和灌水量交互作用对各生育期Pn和Tr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同一灌溉方式下,Pn和Tr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在AW1处达到最大值。W1水平下,Pn和Tr变化为APRICIFPRI(平均值)。W2和W3水平下,Pn和Tr变化为CIAPRIFPRI(平均值);灌溉方式对加工番茄各生育期功能叶Fv/Fm、Fv/F0的影响显著(P0.01),对qp的影响显著(P0.05);灌水量对加工番茄各生育期功能叶Fv/Fm、Fv/F0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花果期及膨大期qp及NPQ的影响极显著(P0.01);灌溉方式和灌水量交互作用均对加工番茄各生育期荧光参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产量(Y)最大值出现在AW1处理,为3.41kg/盆;最小值出现在FW3处理,为1.31kg/盆,相对增加1.60倍。研究认为分根区交替灌溉充分灌水条件可作为适宜本地区的灌水组合模式,本研究可为新疆干旱区滴灌加工番茄高效节水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