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18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研究黄花菜(Hemerocallis fulva)的养分吸收规律及其与高产形成的关系,可为黄花菜高产栽培中的科学施肥,以及专用肥料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以黄花菜普通品种实心和高产品种207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3—11月,对不同生育期的黄花菜取样,测定其干物质积累动态,以及氮(N)、磷(P)、钾(K)、硫(S)、钙(Ca)、镁(Mg)、锌(Zn)、硼(B)、钼(Mo)、锰(Mn)含量。结果显示,2个品种总的干物质积累均在萌蕾开花期达到最大,在展叶期到抽薹期干物质积累速度最快。普通品种的根干重在抽薹期最大,而高产品种的根干重在萌蕾开花期最大。高产品种对N、P、K、S、Ca、Mg、Zn、B、Mn、Mo的需求量均显著(P<0.05)大于普通品种实心。高产品种对N、K、P的养分需求主要在萌蕾开花期之前,而普通品种在萌芽期到展叶期对N、K的吸收量最大,P的吸收量在抽薹期最大;普通品种在萌芽期,对S和Ca的吸收量最大,Mg在展叶期的吸收量最大,而高产品种对S、Ca、Mg的吸收主要在萌蕾开花期之前;普通品种对Zn、B、Mo、Mn的吸收集中在抽薹期之前,而高产品种对Zn、B、Mo、Mn的吸收一直持续到抽薹期,且以抽薹期吸收量最大。整个生育期,高产品种对N、P、K的需求比例为1.0∶0.25∶2.3,而普通品种为1.0∶0.24∶1.7;高产品种207对S、Ca、Mg的需求比例为1.0∶11.5∶1.8;而普通品种为1.0∶5.5∶1.0。综上,高产品种具有更长的根系发育时间和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在黄花菜,特别是高产黄花菜专用肥料的配制中,尤应保证钾元素和中、微量元素的供应,以满足黄花菜生长发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62.
有机生活垃圾堆肥中物质组分减量差异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农村有机生活垃圾的主要组成——餐厨垃圾和作物秸秆为处理对象,分类表征不同好氧堆肥条件下餐厨-稻草总物质、干物质及主要组成元素的减量差异及其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借助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明确主要堆肥过程因子对物质组分代谢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本试验中4个堆肥处理的总物质减量效果为单一通风组通风+菌剂组对照组通风+菌剂+纤维素降解菌组,对于带有辅助通风设备的处理而言,7~13 d是垃圾减量化的主要时间区段。不同处理的水分去除方式不同,菌剂接种可促进水分以蒸发形式去除。不同处理组下干物质的元素损耗具有倾向性,通风+菌剂+纤维素降解菌组中碳素和氢素的损失量占干物质损失量的百分比依次高于通风+菌剂组、单一通风组和对照组,氧素的损失量占干物质损失量的百分比则正好相反。菌剂接种处理的碳素消耗主要发生在0~13 d,约占碳素总消耗量的60%以上。冗余分析结果指出温度和细菌数量是影响物质和元素去除的主导因素,其中温度与不同时间区段垃圾减量能力和水分损失量呈最大正相关,而细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分别与区段干物质损失、氢素损失及氧素损失呈最大正相关。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有机垃圾堆肥过程中渗滤液排放、物质损失控制和垃圾生态代谢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63.
缓释氮比例对一次性施肥单季晚稻生长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明单季晚稻缓释氮肥一次性施用模式中缓释氮占总施氮量的适宜比例,为单季晚稻高效施肥提供理论指导。2019—2020年在浙江省长兴县和平镇开展田间试验。试验共设6个处理:(1)不施氮肥(N0);(2)常规施肥(U1,基肥:分蘖肥:穗肥为4:3:3);(3)常规施肥减氮12.5%(U2,比例同U1);(4)57%缓释氮一次性施用(SRU1);(5)45%缓释氮一次性施用(SRU2);(6)34%缓释氮一次性施用(SRU3)。U1的施氮量为240 kg/hm2,U2和SRU的施氮量均为210 kg/hm2。测定水稻产量、养分吸收量、养分利用率、田面水铵态氮含量和氨挥发量等指标。结果表明:N0处理的单季晚稻产量为U处理的73.55%。与U相比,缓释氮肥一次性施用可以维持水稻产量。单季晚稻产量随着缓释氮施用比例升高而增加。SRU处理与U处理之间地上部氮含量及氮素吸收量均无显著差异。2019年SRU2处理和2020年SRU1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比U处理提高10.49%和8.84%,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其他处理与U1、U2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与U相比,SRU处理显著降低了田面水铵态氮含量和稻田累积氨挥发量,但各缓释肥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综合相关产量及氮素损失的结果,34%缓释氮施用比例可满足单季晚稻一次性施肥要求,能保证水稻稳产,同时降低氮素径流和挥发损失。  相似文献   
64.
氰胺类肥料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连续种植茄子4年以上的连作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将传统的人工培养法和现代分子技术PCR-DGGE法相结合,旨在探明长期连作蔬菜土壤施用石灰氮和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以及配施稻草后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石灰氮处理能有效提高连作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真菌的数量,提高细菌/真菌比值(B/F)和放线菌/真菌比值(A/F),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促使连作土壤从真菌主导型向细菌主导型转化,将失衡的微生物区系恢复到健康状态,从而起到防治土传病害的作用;双氰胺的处理效果不如石灰氮处理。PCR-DGGE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氰胺类肥料改变了连作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种群结构,产生了一些新的种属和优势种群,也对一些种群有抑制作用;氰胺类肥料均提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石灰氮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变大于双氰胺,配施稻草明显有利于氰胺类肥料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的改变可能是氰胺类肥料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5.
将生活垃圾处理后获得的有机物料与适量无机化肥进行不同配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生活垃圾中的有机物料用化学法处理后制成的有机复肥肥效与猪粪生物发酵处理后制得的有机复肥基本相当,与相同养份含量的无机复肥相比,黄瓜、白菜的产量与品质都有明显提高.但是垃圾复肥处理的稻米、黄瓜和白菜中重金属含量稍有提高.  相似文献   
66.
有机肥中重金属对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基于慈溪掌起镇的蔬菜施肥试验,结合常规理化分析和Micro RESPTM方法,在2年4次施肥后,分析不施肥(CK)、重金属达标商品有机肥(T1)和Pb-As-Cu-Zn添加有机肥(T2)施用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重金属累积以及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探讨重金属对施用有机肥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T1和T2显著提高了旱地蔬菜轮作土壤有机质和部分养分含量,且二者无显著差异。但从重金属含量上看,T2土壤Cu、Zn全量以及有效态Cu、Zn、As含量显著高于T1和CK土壤。基于Micro RESPTM的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分析指出,与CK相比,T1显著促进了土壤基础呼吸作用和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T2却无类似的促进效果,可见T2土壤Cu、Zn和有效态As含量的大幅增加削弱了有机肥中有机质等养分对土壤微生物的促进作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进一步表明,T1与T2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水平生理指纹图谱(CLPP)存在明显差异,T2土壤中重金属及其有效性的增加诱导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等羧酸代谢利用增强。综上,畜禽粪便有机肥对菜田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的作用同时受到有机肥本身及其残留重金属的影响,有机肥中过高的重金属残留会改变有机肥养分对土壤微生物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在2茬作物上的连续施用表明,有机肥能提高结球甘蓝和糯玉米的产量,并改善糯玉米的品质;重金属元素超标有机肥明显提高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而商品有机肥只有在高用量时才会提高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对作物可食部分重金属元素积累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8.
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稻田氨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浙江宁绍平原稻田生态系统氨挥发损失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紫云英、商品有机肥、水稻秸秆、紫云英+商品有机肥、紫云英+秸秆等还田均能明显降低稻田氨挥发损失,其中以紫云英还田和紫云英+秸秆还田效果最佳,可减少50%以上的氨挥发损失量;有机物料的施用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同时可使水稻的产量不减产或略有增加,具有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69.
鸡粪和垃圾有机肥对苋菜生长及土壤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采用盆栽试验,在红壤和潮土中分别施入土壤重量5%、10%和15%的鸡粪或垃圾有机肥.研究其对苋菜(Amaranthus tricoclor L.)生长、土壤化学性状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入鸡粪或垃圾有机肥显著增加苋菜的鲜重、主根长和株高;土壤有机质、EC值、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大幅增加,但土壤全氮含量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相比,潮土中施用两类有机肥使苋菜植株Cu和Zn含量分别增加26.3%~36.0%和1.2%~20.13%,但未超出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对Cu和Zn的允许含量;Cd、Cr和Pb含量都较对照降低,没有出现积累现象.红壤施用两类有机肥,苋菜植株中Zn、Cd和Pb分别下降42.7%~59.9%、0~48.9%和4.1%~71.3%,达到显著水平.有机肥的施入量为5%时,两类土壤中重金属都没有出现明显积累;当施入量为10%和15%时,两类土壤的Cu、Cd、Cr和Pb含量显著增加,出现明显积累趋势,其中除了施用鸡粪使土壤有效Cu含量下降外,两种有机肥均增加了两类土壤中重金属Zn、Cd、Cr和Pb的有效态含量.试验结果提示,从土壤培肥与环境质量安全综合考虑,有机肥的用量应控制在一个适宜范围内.  相似文献   
70.
有机替代对农田土壤肥力及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肥施用过量和养分利用率较低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施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化肥减量有机替代是针对性策略之一。论文阐述化肥减量有机替代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综述化肥减量有机替代的方法,对农田土壤结构、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指标的变化,以及农田氮、磷流失的影响,同时,指出现有的有机替代有机肥标准管理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有机替代背景下开展重金属的相关研究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