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建筑工程的实施是分阶段的连续过程,由于各阶段特点不同,对工程造价影响也不同,如何根据各阶段的造价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控制与管理措施是我们应不断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全过程造价控制的含义与作用,针对其控制方法及步骤进行探讨,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节约工程资金,使投资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钩介幼虫寄生包囊的形成规律,选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鲤Cyprinus carpio和二次寄生黄颡鱼P.fulvidraco 3种鱼鳃丝为寄主,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进行了寄生试验,分析了不同宿主对钩介幼虫发育的影响,并对钩介幼虫在3种宿主鱼鳃丝上形成包囊的时间、寄生数量、包囊形成位置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比较。结果表明:在水温(24±1)℃时,寄生于黄颡鱼鳃丝上的钩介幼虫第7天首次开始脱落稚蚌,第8天为脱落高峰期,直至第12天才从鱼体脱落完全;寄生于鲤鳃丝上的钩介幼虫在第4天就脱落完全且没有发现稚蚌。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显示: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丝基端3 h形成包囊,6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在鲤鳃丝不能完全形成包囊;在二次寄生黄颡鱼鳃丝基端5 h形成包囊,8 h幼虫在整片鳃丝形成包囊,且三角帆蚌钩介幼虫首次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寄生数量多于二次寄生黄颡鱼和鲤鳃上的寄生数量;三角帆蚌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丝,很少寄生在鳃耙和鳃弓。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275种石首鱼类中仅有极少数终生生活在淡水中,北美洲特有的淡水石首鱼(Aplodinotus grunniens)是其中一种,其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研究对探讨石首鱼类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较系统地对淡水石首鱼幼鱼的外部形态学可量可数性状进行测量,对内部主要器官结构及矢耳石特征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显示:除了吻端、颐部和峡部外,淡水石首鱼体被两种鳞片,头部两侧的鳃盖及眼睛周边覆盖小圆鳞,头后身体包括喉部均被栉鳞,且在头背交界处存在两种鳞片的过渡类型;侧线鳞从头后一直延伸至尾鳍的1/2处。腹鳍第一鳍条膜稍延长形成特有的鳍丝。黏液孔主要分布在颐部,为五孔型;具有犬牙状的颌齿和咽齿,所有齿尖均向口腔内部方向弯曲,上咽齿盘分为左右对称的2个咽齿盘,而下咽齿盘愈合为一体;消化道主要由口咽腔、较短的食道、卜形胃、具有2个弯转的肠道及肛门组成,在胃与肠交界处具有7个环状排列的指状幽门盲囊。矢耳石的形态特征与中国的黄唇鱼相似。基于外部形态学和内部解剖学特征,讨论分析了淡水石首鱼与中国石首鱼物种的亲缘关系。淡水石首鱼归属于低级底栖肉食性鱼类,这与其特定的生态习性和摄食特性等相符合。本研究旨在为中国淡水石首鱼人工驯养和紫黑翼蚌的规模化寄生繁育奠定基础,也为探讨石首鱼类在海淡水区域地理格局演化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合适的饵料、底质和养殖密度以提高紫黑翼蚌稚蚌成活率。【方法】本文分三部分研究了饵料与底质、不同处理方式饵料、养殖密度对早期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一部分测试了饵料与底质对稚蚌的影响;第二部分测试了投喂2种不同处理的微拟球藻对稚蚌的影响;第三部分测试了养殖密度对稚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A1、A2组的稚蚌生长较快,壳长、壳高均显著高于A3组(P0.05);而A1、A2组的壳长、壳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B1、B2组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壳长、壳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C1、C2、C3组成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1、C2组稚蚌生长率显著高于C3组(450只/箱)(P0.05)。【结论】黄泥和塘泥底质对紫黑翼蚌稚蚌成活及生长无显著影响,而添加微拟球藻能显著提高稚蚌成活,促进稚蚌生长发育,投喂破壁和未破壁的微拟球藻对稚蚌生长发育无显著影响,适宜的稚蚌养殖密度为300只/箱。本研究结果对我国紫黑翼蚌苗种的规模化培育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完善褶纹冠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技术和理论,采用体外培养技术研究了血清、温度对钩介幼虫的变态发育影响,并对早期稚蚌的成活和生长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鳙鱼血浆培养的钩介幼虫变态率极显著高于马血清、牛血清组(P<0.01);18℃培养的钩介幼虫变态率均显著高于30、24℃(P<0.05);褶纹冠蚌钩介幼虫生物学零度为9.34℃,有效积温为102.84℃·d;早期稚蚌养殖一个月后,鳙鱼血浆培养的稚蚌成活率最高(P<0.05),鳙鱼血浆组稚蚌壳长显著高于牛血清组、马血清组组(P<0.05);稚蚌在3 个养殖温度下,温度越低,成活率越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以鳙鱼血浆为营养源、18℃条件下培养的褶纹冠蚌钩介幼虫变态率最高,稚蚌养殖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6.
环棱螺育种时,往往会出现部分个体体质量数据缺失的情况。为尽可能利用育种性能优异的所有个体的信息,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对来自5个地理群体(阳澄湖、江阴、官莲湖、洪湖和仙桃)的784个环棱螺的4个形态学指标(包括壳高、壳宽、壳口高和壳口宽)和体质量数据进行训练,再使用太湖群体的261个环棱螺的相应数据进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测试,建立了用于环棱螺体质量缺失值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利用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微山湖群体的201个环棱螺缺失的体质量进行预测,并比较该方法与另外2种缺失值预测方法(即预测均数匹配法和随机森林预测法)的决定系数。结果显示,研究构建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环棱螺体质量缺失值预测的决定系数为0.96,明显高于预测均数匹配法(0.87)和随机森林预测法(0.85)的决定系数。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于环棱螺体质量缺失值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利用传统PCR和ABI 3730测序技术对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Amhr2基因外显子9进行了SNP7271检测和测序分析,并对该SNP位点与暗纹东方鲀性别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SNP7271位点发生了G/C碱基突变,产生了CG、CC两种基因型。SNP7271和暗纹东方鲀性别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基因型为CG的个体生理性别为雄性,基因型CC的个体生理性别为雌性。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探究梨形环棱螺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及影响体质量的因素组成,随机选取太湖野生群体、阳澄湖野生群体、江阴养殖群体共698个个体,测量梨形环棱螺壳高(SH)、壳宽(SW)、壳口高(AH)、壳口宽(AW)、体螺层高(BWH)、体质量(BW),并鉴定其性别,采用相关与通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为梨形环棱螺人工繁育和品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群体的壳高、壳宽、壳口高、壳口宽、体螺层高、体质量及性别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决定系数分析表明不同群体梨形环棱螺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并不相同,但不同群体中壳高对体质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作用均最大,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环棱螺“蠡湖1号”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多家单位以2014年从无锡市芙蓉湖收集的10 000只野生环棱螺作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壳宽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环棱螺“蠡湖1号”与野生群体相比,体重提高28.54%,壳宽提高10.14%;适宜在江苏、湖北、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进行养殖,也可在室内循环水工厂化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