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6篇
  3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75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接上期) 4 杂粮 ①晋谷23号,国审杂20000001,选育单位:山西省农科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1994年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②九江苦荞,国审杂20000002,选育单位:江西省吉安地区农科所.③西养一号,国审杂20000003,选育单位:四川省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1997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④川荞1号,国审杂20000004,选育单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农科所,1995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2.
本文叙述了软包装海蜇丝仪器的生产工艺,提出了各工艺的操作要点以及成品技术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93.
本文主要研究了NP粉对卡拉胶凝胶强度的增效作用和粘度的影响,以及如何制备高强度卡拉胶的方法。试验中以角叉菜卡拉胶,异枝麒麟菜卡拉胶和沙菜卡拉胶为试验材料,采用国内资源丰富、价格便宜、无毒的天然食品原料——NP粉经精制后作为增效剂。研究结果表明、NP粉是卡拉胶(主要是K—卡拉胶)凝胶强度的理想增效剂;其增效作用优于国外目前普遍采用的角豆胶。  相似文献   
94.
【目的】筛选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C)并确定其在田间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不同配比混合物对致病疫霉的毒力并根据Wadley公式计算增效系数,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采用流点法、黏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通过“湿法”研磨工艺加工不同助剂含量的样品,调节样品的流变学特性,逐步优化配方;确定最终配方后,采用“湿法”研磨工艺加工悬浮剂样品,测定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以10﹕1和1﹕4混合时对致病疫霉毒力表现增效,增效系数分别为1.56和1.66;40%氟菌•唑醚悬浮剂的最佳配方为:氟吡菌胺≥8%、吡唑醚菌酯≥32%、1%Terwet1004、2%Tersperse2700、2%Morwet D425、0.5%硅酸镁铝、4%乙二醇、3%SAG630、水≤47.5%;在用量为480、360、288 g a.i./hm2时,40%氟菌•唑醚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94.38%、92.20%、88.22%。【结论】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混配使用对致病疫霉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增效作用;按照选定的配方加工成的40%氟菌•唑醚悬浮剂样品粒径小,悬浮率高,贮存稳定,在田间条件下对马铃薯晚疫病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5.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小麦白粉病在我国小麦产区上升为主要病害,严重制约小麦生产。沿海北部及淮北地区,小麦白粉病常年发生4级左右。目前麦类白粉病的防治药剂主要有三唑类、嘧啶类、苯并咪唑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及硫代氨基甲酸盐类等。但小麦白粉病菌变异快,繁殖迅速,以及药剂长期单一使用,造成小麦白粉病菌易产生抗药性。1995年我国小麦白粉菌对三唑酮的平均抗性水平在16.8倍以上。因而,急需寻找和开发替代三唑酮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新型药剂。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继三唑类杀菌剂后出现, 是一类内吸保护型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细胞色素bc1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抑制真菌生长。此类药剂于1996年投入德国市场,尚未在我国小麦白粉病防治上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96.
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明确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及其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2009~2011年从河北省5个县采集180个早疫病样,以常规方法进行分离与纯化。根据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和致病性,结合其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结果分离到两种菌(A、B),分离比例为4:6。致病性测定证实分离菌A和B均为马铃薯早疫病病原菌。经形态学鉴定,初步认定A为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B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病原菌A和B的rDNA-ITS序列区扩增并测序,通过与GenBank数据库比对,A与A.solani同源性为98%,B与A.alternata 的同源性达100%。两种病原菌对咯菌腈、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的敏感性差异极显著,而对异菌脲的敏感性差异不显著。因此,将河北省马铃薯早疫病菌鉴定为茄链格孢(A.solani)和链格孢(A.alternata),二者对同一药剂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97.
番茄叶霉病菌对嘧菌酯的抗性检测及抗性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孢子萌发法测定了从河北、浙江、江苏、山东、四川等省田间采集的97个番茄叶霉病菌菌株对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田间番茄叶霉病菌已对嘧菌酯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97个菌株可分为敏感菌株(EC50值50值5.4~54 μg/mL),中抗菌株(EC50值54~270 μg/mL)、高抗菌株(EC50值270~1 350 μg/mL)、特高抗菌株(EC50值>1 350 μg/mL) 5种类型,分别占55.67%、14.43%、11.34%、10.31%和8.25%。其中从未用过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27个菌株的EC50平均值为(0.544±0.349) μg/mL,可作为敏感基残;高抗和特高抗菌株集中在常施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河北定州。通过紫外线诱导和药剂驯化的方法获得了番茄叶霉病菌5个抗嘧菌酯突变体,其抗药性不稳定,在不含药PDA平板上继代培养后抗药性水平下降,甚至恢复至敏感状态;除突变体cf 21M1的产孢量高于其亲本外,抗药性突变体的菌落生长速率、产孢量、孢子萌发率均显著低于其亲本菌株,所有抗嘧菌酯突变体及其亲本菌株接种于番茄离体叶片后,突变体病情指数与亲本菌株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嘧菌酯与多菌灵、苯醚甲环唑之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田间抗药性检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番茄叶霉病菌对嘧菌酯具有较高的抗药性风险。  相似文献   
98.
为了明确灰霉病菌对新型杀菌剂啶菌恶唑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河北省不同地区的95个灰霉菌菌株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并测定11个相对敏感菌株和3个相对抗性菌株对啶菌恶唑、嘧霉胺、速克灵、多菌灵和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灰霉菌菌株间对啶菌恶唑的敏感性差异显著,EC50值在0.0693~3.0578μg/mL之间,平均为0.2045μg/mL,其中3个灰霉菌株Ec50值分别为平均EC50值的7.97、13.06和14.95倍;啶菌恶唑与上述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之间的相关系数很低,不存在交互抗性.在无药PDA培养基上继代培养11代后,3个相对抗性菌株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表明其抗药性不能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99.
采用不同栽培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影响,咸宁市水稻种植采用宽窄行,即宽行30.00 cm、窄行16.67 cm、株距16.67 cm,密度为25.8万穴/hm2,每穴栽插2粒谷苗产量最高,达10 588.7 kg/hm2。  相似文献   
100.
药剂对病原菌的联合作用通常表现为增效、相加和拮抗三类形式。为了揭示药剂组合产生增效与拮抗的特性,本文通过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了福美双与戊唑醇药剂组合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协同增效作用测定。选择福美双与戊唑醇配比为7:10的增效组合(SM,EC500.0331μg/mL)、配比为9:4的拮抗组合(AM,EC502.2937μg/mL),通过电导率法检测菌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程度,试图比较增效与拮抗药剂组合的差异。增效组合处理菌丝细胞后,60min后的电导率一直表现上升,表明存在着菌丝细胞内含物不断外渗的现象;而拮抗组合处理的菌丝细胞渗透性比对照较弱。测定菌丝细胞渗漏的还原糖、几丁质酶、可溶性蛋白等三种细胞内含物含量,发现其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增效组合使还原糖含量在25 h时,下降为对照的18.91%;几丁质酶活性在5~20 h之间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短期内上升随后下降。而在拮抗组合条件下,菌丝细胞内含物含量随时间的变化与对照或某一单剂趋势相同。药剂组合协同增效作用测定和增效与拮抗组合的作用机理探讨,应成为筛选和评价药剂增效组合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