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5篇
林业   28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23篇
  52篇
综合类   260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72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中国天然草地氮磷流动空间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定量研究天然草地的氮磷流动空间特征,为优化牧草施肥和提高牧草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建立中国天然草地氮磷养分输入(输出)数据库,利用NUFER模型定量中国天然草地氮磷平衡账户、利用率和环境排放特征。【结果】(1)2013年,全国天然草地氮和磷的输入(输出)总量分别为5 034 Gg N和318 Gg P,单位面积的输入(输出)量分别为19 kg N·hm-2和1.2 kg P·hm-2。氮沉降和畜禽粪尿磷分别占氮和磷输入总量的49%和89%。各区域天然草地氮和磷输入(输出)量变化范围分别为7.0-70 kg N·hm-2和0.12-8.0 kg P·hm-2;(2)2013年,天然草地氮和磷养分利用率分别为105%和191%,各区域间差异很大。中国各地区天然草地的氮利用率变化范围为67%-141%,磷利用率的变化范围为75%-538%;(3)2013年,天然草地氮和磷的环境损失量分别为1.7 kg N·hm-2和0.059 kg P·hm-2,氨挥发和侵蚀分别是氮和磷的主要损失途径。西南和东北地区天然草地氮损失量较多,部分区域的损失量超过8.0 kg N·hm-2;西北地区氮损失量较少,平均不足3.0 kg N·hm-2;青藏高原区氮损失量最少,不足1.0 kg N·hm-2。磷的环境排放空间规律与氮排放相似;(4)2013年,全国天然草地土壤氮和磷的亏缺总量分别为706 Gg N和315 Gg P,单位面积亏缺量分别为2.7 kg N·hm-2和1.2 kg P·hm-2。北方和西南部分地区天然草地的氮土壤累积量为负值,重庆、吉林和辽宁的土壤氮亏损量超过20 kg N·hm-2;西部和西南部分省份天然草地的氮土壤累积量为正值,其中广西和云南的土壤氮累积量超过5.0 kg N·hm-2。除广西和贵州外,其他区域天然草地磷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亏缺,重庆天然草地磷的亏缺量最大,为3.7 kg P·hm-2。【结论】2013年,全国天然草地的氮和磷输入量较小,约50%的氮素通过氮沉降输入系统,约90%的磷素通过畜禽粪尿磷输入系统;全国天然草地土壤的氮和磷呈亏缺状态,养分利用率高于100%,当前草地系统不可持续,应注意补施氮磷养分;全国天然草地单位面积氮和磷的环境损失量较小,西南地区天然草地的氮和磷环境损失量大于其他区域。各区域天然草地氮磷流动空间特征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542.
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农牧系统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子体系,畜禽粪便管理是连接两个子系统的重要环节。农牧系统氨挥发主要发生在畜禽饲舍、粪尿储藏、粪尿处理、粪尿和化肥施用等环节。农牧系统氨挥发是大气氨排放的主要源,是中国近年来空气质量恶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农田化肥施用和畜牧业“饲喂-饲舍-储藏-处理-施用”各环节的氨挥发减排研究一直是农业和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总结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技术时,考虑了“饲喂-饲舍-储藏-处理-施用”链条的各个环节。过去10多年,欧美国家对于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而中国的氨减排技术研究主要针对农田施肥环节,畜禽养殖和粪便管理环节氨挥发减排理论与技术研究刚刚起步。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农牧系统各生产环节主要氨挥发减排技术的减排机理、实施效果和适用范围等,并对今后中国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中国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建议如下:(1)目前的氨挥发减排研究主要关注农牧系统生产过程的特定环节和技术,而缺乏关于全链条综合减排技术研究。建议综合考虑经济效益、氨挥发和温室气体(CH4和N2O)协同减排及动物福利等因素,构建中国农牧系统氨挥发综合减排技术体系;(2)中国应大力支持氨挥发减排技术和配套机具的研发,并加强减排技术原理、技术规程和成本效益等研究,推动氨挥发减排技术的推广与应用;(3)建议制定农牧系统氨挥发减排技术的补贴政策,促进农牧业氨挥发减排技术的实施。  相似文献   
543.
河北省畜禽粪尿养分资源分布及其污染潜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结合国内外研究,确定河北省畜禽粪尿资源的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估算了河北省畜禽粪尿产生量及其中的氮磷养分的含量、CODCr含量和单位耕地承载量,旨在为制订河北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2004年河北省畜禽粪尿耕地承载量为38 t/hm2、单位耕地粪尿N承载量为182 kg/hm2、单位耕地粪尿P承载量为54 kg/hm2。畜禽粪尿CODCr、BOD5、NH3-N总量分别为524、442、52万t。耕地畜禽粪尿承载量在空间上分布极不平衡,承载量大的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地区。  相似文献   
544.
中国猪粪尿N产生量及其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每年来自猪养殖过程中的粪尿数量巨大,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氮素养分.根据2004年猪养殖统计数据,在确定不同养殖方式下(农户散养、集约化养殖)各猪种(育肥猪、母猪、幼猪)氮排泄参数基础上,对1999年和2004年我国农户散养和集约化养殖下各猪种粪尿N产生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1)2004年我国猪粪尿N产生量约为1 293.1×104 t,空间变异性较大,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河南等省;单位耕地面积猪粪尿N承载量全国平均值约为99.4 kg·hm-2,大部分省(市)都超过了均值,湖南省最高,达327.5 kg·hm-2,虽然北京、天津、上海三市猪粪尿N产生总量不多,分别仅占全国总量的0.6%、0.6%、0.3%,但其单位耕地面积猪粪尿N承载量却较大,分列第3、8、10位;全国农户散养下猪粪尿N产生总量约为集约化养殖下产生总量的2倍,除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市)集约化养殖猪粪尿N产生量较农户散养下产生量大外,其他省(市)散养猪粪尿N产生量均较集约化养殖大,两者比例在(1~8):1之间.(2)1999-2004年间,我国猪粪尿N产生量年平均增长41.2×104 t,增加量主要集中在四川、湖南、河南、山东、河北5省;各省(市)单位耕地面积猪粪尿N承载量也有不同程度地增加,但上海市则以年平均约11%的幅度下降,这与其控制当地养殖数量政策有直接关系;从1999-2004年变化趋势看,来自集约化养殖过程的猪粪尿N产生量所占比重呈现逐年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45.
白洋淀流域浅层地下水硝酸盐分布及来源的区域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洋淀位于雄安新区规划的核心范围,地下水是白洋淀流域主要的用水水源。由于白洋淀上游工业、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农田肥料过量施用等农业面源引起的硝酸盐污染来源多样,使得流域内地下水硝酸盐污染较为普遍。然而,目前对全流域尺度地下水硝酸盐分布特征及来源仍不明晰。本文在分析过去近10年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数据的基础上,于2016年12月采集了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样品,结合水化学和硝酸盐氮同位素,从全流域尺度解析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分布的时空差异和不同来源氮对地下水硝酸盐影响的程度。研究表明:山区典型流域河谷沉积带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高值主要受农村厕所粪污水和局地污水排放影响(最高达313 mg·L-1),而历史时期农田有机肥施用是近年来地下水硝酸盐普遍升高的原因;雨季降水淋滤作用使地下水硝酸盐浓度明显升高,硝酸盐超标率大于旱季的2倍以上。平原区地貌类型控制着不同来源地下水硝酸盐的空间分布和迁移转化。2016年12月平原区130个浅层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为21.5%,从上游到下游不同地貌类型地下水硝酸盐浓度中值呈现下降趋势:洪积扇(42.4 mg·L-1) > 冲洪积扇(24.1 mg·L-1) > 冲洪积平原(6.0 mg·L-1)和河道带(6.2 mg·L-1),而硝酸盐氮同位素中值呈现上升趋势:洪积扇(12.8‰)和冲洪积扇(11.3‰) < 冲洪积平原(16.7‰) < 河道带(20.9‰),说明从上游到下游地下水硝酸盐反硝化作用增强。其中山前平原洪积扇和冲洪积扇地区渗透性较好,地下水硝酸盐超标率高达33.3%和34.0%,主要来源于污水和有机肥。湖泊洼淀区典型生活和工业污水河周边,地下水硝酸盐则存在工业、生活和化肥多污染源并存的特征,且随着地表治污措施的影响地表水和地下水硝酸盐浓度变化较大,污水侧渗导致河道周边地下水硝酸盐浓度较高,距河道较远含水层强烈的还原条件使地下水硝酸盐浓度降低(<10 mg·L-1),污染风险较低。鉴于以上不同区域地下水硝酸盐脆弱性程度和风险水平的差异,提出了对白洋淀流域上游山区、山前平原洪积/冲洪积扇区、湖泊洼淀污水影响区等硝酸盐脆弱区实施区域分异农田面源污染和水环境整治及管理的建议,为雄安新区水环境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6.
历史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21世纪林业在严峻的森林资源形势面前,在日益增长的对环境质量和木材的需求面前,必将进行一场技术革命。退化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将是这场技术革命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将为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保护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起到关键作用。其技术将是一个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547.
林火生态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火生态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地球上许多森林生态系统的维持需要一定的火干扰。回顾了林火生态的发展历史,把它划分为3个阶段;(1)1900-1960年,研究初期;(2)1961-1985年,认识转变阶段;(3)1985年以后,火生态学分支学科形成阶段,还阐述了火生态的概念和研究内容,分别介绍了火对植物、土壤、水文、野生动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林火生态学的应用与实践方面,对计划火烧的应用与作用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548.
以常规耕作处理作对照,研究了玉米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和小麦留茬免耕几种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变化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处理的春小麦叶面积指数在花后第7天达到最大,峰值在3.4~5.1,且花后各阶段叶面积指数均为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玉米留茬免耕>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花后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和玉米留茬分别比传统耕作增产44.89%,33.40%,14.58%,产量高低表现为小麦留茬免耕>小麦不留茬免耕>玉米留茬免耕>传统耕作,各处理间差异在0.05水平上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49.
分子标记在甜菜离子注入诱变育种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经过离子注入诱变产生的早熟、高糖突变体为材料,结合RAPD标记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离子注入诱变应用在甜菜上的有效性:通过分析材料同DNA水平上的差异,得到了甜菜品系7208、Wll、S10之间有差异的引物;建立了7208、W11和S10的指纹图谱库,为新标记的创制奠定基础;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物质保障和技术支撑:同时也为拓宽甜菜种质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