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13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5篇
园艺   19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玉米大斑病菌UP-PCR体系的建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通用引物PCR(UP-PCR)扩增反应中的dNTP、引物、MgCl2、DNA聚合酶和模板浓度以及退火温度(Tm)、PCR反应循环数等重要参数进行摸索和优化,建立适合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的UP-PCR反应体系,并筛选出7条多态性较好且稳定的引物。对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玉米主产区的24株病菌进行UP-PCR分析,共扩增出75条谱带,大小介于250~2 000 bp,多态性比率为72.0%,说明UP-PCR标记在玉米大斑病菌中存在较高的多态性。聚类分析显示,在阈值为0.796处菌株被分为8个类群。东北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群体存在明显的种内遗传分化现象,菌株的遗传多样性和地理来源无明显的相关性,和生理小种组成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是遗传谱系就等于生理小种的简单对应关系。UP-PCR技术可以充分展现玉米大斑病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差异性,可为有效地开展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进化及探讨其致病性的生理分化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2.
采用平皿对峙培养等方法对10株耐铜锌木霉菌进行筛选,得到8株抑制率较高的生防菌株,并进行了防治瓜类枯萎病盆栽试验,最终筛选出2株防治效果较好的木霉菌变异株TR123、TR68。结果表明:多数REMI变异株的生防效果优于野生菌株,其中以TR123、TR68生防效果最好,野生木霉菌株中T36生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3.
连作对甜瓜化感作用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进行了连作对甜瓜化感作用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甜瓜根茬腐解物降低了甜瓜的抗性,使其在接种甜瓜枯萎病菌后,随着根茬腐解物含量的增加甜瓜长势逐渐衰退,枯萎病逐渐加重。100%重茬土壤的甜瓜株高比生茬土降低33.50%,叶面积降低76.21%,植株地上部重和地下部重分别降低139.47%和309.6%,发病率提高79.24%。  相似文献   
74.
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致病类型分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鉴别寄主和同工酶技术,对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和河北4省玉米弯孢叶斑病菌菌株的致病类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鉴别寄主技术将26个菌株的致病类型划分为4种类型,其中强和中等致病类型主要分布在辽宁省瓦房店市、吉林省公主岭市和河北省保定市。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在酯酶、苹果酸脱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工酶谱存在差异,不同菌株间的某些同工酶谱带数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5.
对采自辽宁省部分地区的45份玉米顶腐病病株进行分离培养,共获得89株镰孢菌,采用传统形态学分类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共鉴定出4个种,分别为: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层生镰孢菌(F.proliferatum)和尖孢镰孢菌(F.oxysporum).经EF-1a基因序列建立系统发育树,将顶腐镰孢菌分为4个组.用5条通用引物经UP-PCR扩增后,扩增出5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3条,占总条带数的93.0%.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当相似系数0.626时,可将24个菌株划分为4个组,EF-1a基因序列与UP-PCR和ITS序列相比.更能体现镰孢菌种间和种内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差异性.  相似文献   
76.
保护地土壤生防木霉菌种群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的形态学特征和分子方法(ITS、TEF序列和UP-PCR)研究了蔬菜保护地土壤中木霉菌种群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提交genbank 11个木霉种的序列,分别为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黄绿木霉(Trichoderma aureoviride)、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非钩木霉(Trichoderma inhamatum)、微孢木霉(Trichoderma minutisporum)、长孢木霉(Trichoderma longipile)和粘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木霉菌24个菌株经UP-PCR扩增,引物AS4、AS19、L45扩增出一条500 bp大小的木霉菌种的特征性谱带,其他谱带则为多态性谱带,多态性达93.5%;营养条件、杀菌剂及土壤因素对不同种木霉菌的影响不同,得到2株适应性较强的木霉菌株,有望成为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77.
 以玉米纹枯病菌菌丝为材料,利用In-Fusion SMARTerTM cDNA Lib Construction Kit构建玉米纹枯病菌全长cDNA文库。文库质量鉴定结果表明,文库滴度为1.2×106pfu·mL-1,重组率为99.2%,插入片段平均长度大于1.0 kb。随机挑取400个白色克隆进行测序,共获得329个高质量EST序列,经聚类拼接后得到250条unique EST,包括36条contigs和214条singletons。在GenBank 进行Blastn 与Blastx 同源比对,有227条EST 与已知核酸或蛋白有不同程度的同源性,占全部EST 的90.8%,其余23条无任何同源性,占9.2%。  相似文献   
78.
为明确耕作方式改变对玉米主要病害带来的影响,比较了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主要病害发生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新的耕作方式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玉米苗期病害总体呈减轻趋势,发病率平均减幅为0.16~0.50个百分点。在玉米吐穗、灌浆期,丝黑穗病和茎腐病发病率减幅分别为0.20~0.33个百分点和0.67~1.33个百分点,大斑病和弯孢菌叶斑病减幅分别为6.00~15.30个百分点和1.60~6.50个百分点。玉米纹枯病和灰斑病呈上升趋势,发病率上升幅度分别为0.34~5.33个百分点和1.67~8.00个百分点。改变耕作方式对玉米主要病害的影响因病害种类不同而异,其发生程度总体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79.
对来自辽宁省几个番茄主栽地区的22个番茄叶霉菌菌株,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了可溶性蛋白质谱、酯酶同工酶谱、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分析。结果表明,番茄叶霉菌生理小种有缓慢分化趋势,不同生理小种间的谱带存在较明显差异。酯酶同工酶谱、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出现的谱带较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质谱谱带数较多,但是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的清晰度不如酯酶酶同工酶谱带。不同菌株间谱带虽表现出多型性,但谱带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80.
应用免疫胶体金银染色技术定位玉米内生细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光镜免疫胶体金银染色技术对玉米内生细菌进行了定位研究。用分离、筛选于玉米体内具有生防潜力的优势菌枯草芽孢杆菌B20-006菌株的特异性蛋白,制备兔抗血清作为一抗,二抗为金标记羊抗兔IgG,30%甘油-1%戊二醛固定组织,进行冷冻切片免疫胶体金银染色光镜观察。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液浸根处理后5~7d (三叶期)的组织切片中菌体有大量金银颗粒沉淀,内生细菌在根、茎、叶均有分布,大多寄生在植物组织的细胞间隙,菌量根部大于茎和叶部,根、茎、叶的菌量之比为12:3:1,证明枯草芽孢杆菌B20-006菌株为玉米内生细菌,且可在玉米体内繁殖和传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