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7篇
  免费   137篇
  国内免费   218篇
林业   439篇
农学   336篇
基础科学   274篇
  252篇
综合类   1786篇
农作物   165篇
水产渔业   150篇
畜牧兽医   835篇
园艺   358篇
植物保护   187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208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275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49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我省农村养蚕一般可养5批次,即春蚕、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晚秋蚕,春蚕饲养比例占全年饲养量的40%左右,而夏秋蚕占60%左右,夏秋蚕能否优质高产,对全年养蚕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夏秋蚕饲养时间从6月中下旬开始到9月下旬,经历3个多月,此时正值高温季节,环境条件差,同时桑叶质量不如春季好,桑树的病虫害多。要夺取夏秋蚕高产优质,我们认为必须采取以下4条措施:1.选用优良的夏秋蚕品种优良的蚕种是确保丰产的重要前题。选用夏秋蚕种,不但要考虑优质高产,更要考虑抗高温和抗病虫害。目前,多选用我所选育的“芙蓉×湘晖”“、洞庭×碧波”“…  相似文献   
102.
县域尺度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尺度的合理确定是景观格局和生态研究过程的关键。研究县域尺度下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并计算景观指数的适宜粒度范围对分析景观格局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  以2017年安徽省宿松县的景观分布图为数据源,从类型和景观水平分析了各个景观指数在20~500 m粒度范围内的粒度效应,并选取适宜的粒度范围;通过拟合函数揭示不同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大的变化特征;结合景观面积损失精度评价模型确定宿松县景观格局变化的最适宜空间粒度值。  结果  景观指数具有一定的空间粒度效应性,其中大部分景观指数的可预测性强,但景观总面积、平均面积分维数、平均形状指数、Simpson多样性、Simpson均匀度指数对空间粒度响应不敏感;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曲线可分为单调递减、单调递增、无变化、复杂变化4种类型;景观指数的拐点主要集中在70和200 m;在景观水平下景观指数粒度效应曲线拟合后的函数主要为幂函数,且拟合程度高。  结论  宿松县景观格局变化的适宜粒度为100~110 m,最佳粒度为100 m。图3表1参27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明确近期新西兰报道的侵染猕猴桃的新病毒——猕猴桃病毒1(Actinidia virus 1,AcV-1)在四川地区猕猴桃上的发生情况及其分子特性,采用RT-PCR对来自四川6个地区疑似感染病毒的90份猕猴桃主栽品种‘红阳’和‘金果’的叶片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22份样品为AcV-1阳性,检出率为24.4%。将获得的5个AcV-1分离物和已报道的新西兰分离物K75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基因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分离物间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84.8% ~ 97.1%和89.7% ~ 99.6%,其中除邛崃分离物HYH5与新西兰分离物K75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较高(97.1%)外,其余4个分离物均低于91%。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分离物主要聚集在3个分支上,分离物HYH5与新西兰分离物K75位于同一分支,其余分离物位于另外2个分支。  相似文献   
104.
姜静  郑雨  李慧玉  冮慧欣  陈肃  刘桂丰 《园艺学报》2020,47(Z2):3125-3126
‘朝霞2号’是以白桦为受体获得的转BpGLK1基因干扰表达株系,其叶片中BpGLK1的表达量降低,叶绿素含量减少。主干树皮灰白色,枝条红褐色。叶片纸质,宽卵形,夏季呈黄绿色,秋季呈金黄色,叶尖呈渐尖,叶基心形,叶缘钝齿、无叶裂,上下表面均有绒毛分布,一级侧脉7 ~ 8个。  相似文献   
105.
 为明确芝麻叶斑病病原菌及其致病力,本研究以河南不同地区芝麻上分离所得叶斑病分离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观察和分子鉴定探讨这些分离物的分类属性,并且进行离体叶片和活体茎杆接菌,进一步探究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差异。结果显示分离所得的6株芝麻叶斑病分离物的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存在差异,分生孢子多数呈倒棍棒状,具隔膜,6个菌株的ITS序列与GenBank中Corynespora cassiicola的一致性达99%以上,结合形态特征与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山扁豆生棒孢。室内人工接菌芝麻发现,这6个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显著的差异;在芝麻叶片上,20180909-03属强致病力菌株,20180821-01、20180909-05和20180824-01属中等致病力菌株,20180904-02-02和SF1-1属弱致病力菌株;在芝麻茎杆上,20180824-01致病力最强,其次是20180821-01、20180909-03和20180909-05,SF1-1和20180904-02-02致病力最弱。研究结果证明山扁豆生棒孢不同菌株在芝麻上的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6.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对小麦的产卵选择性及其是否对小麦安全生产构成威胁,本研究以玉米和小麦作为测试寄主,比较分析了草地贪夜蛾对两种作物不同部位的产卵选择性,并利用两性生命表方法研究了取食小麦、玉米对其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更喜欢在玉米上产卵,其在玉米、小麦叶片、玉米和小麦茎秆上的产卵量存在显著差异(df=102,F=15.593,P<0.05),以玉米叶片背面卵块数量(7.11±1.55)块/笼最高;草地贪夜蛾取食小麦可以完成生活史,但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和世代存活率低于取食玉米。取食玉米的幼虫发育历期为(16.31±0.15)d,显著高于取食小麦的(14.66±0.12)d,蛹期、蛹重、产卵前期、成虫寿命和世代周期无显著差异。取食小麦羽化出的雌虫寿命、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取食玉米,分别为(16.39±0.40)d、(976.31±57.21)粒和(14.64±0.32)d、(831.57±30.55)粒。生命表参数显示取食玉米的净增殖率为363.14,显著高于小麦的258.63,但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平均世代周期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草地贪夜蛾在小麦上的预测预报和有效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7.
养殖场粪污堆存中3种氨挥发测定技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殖场粪污堆放存储中的氨挥发损失是粪肥N素养分损失的重要环节。采取控氨措施能够降低粪污堆存过程中的氨排放、保存粪肥养分。从现有的可用于测定粪污堆存过程氨挥发的技术中筛选出简单易行且可靠的技术手段可为我国养殖场氨排放测定技术标准的完善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通气法(VCT)、间歇式密闭室抽气法(DCT)和被动采样法(PST)同步测定牛粪堆存过程中未经处理、表面覆盖(醋糟、CZ)及施用外源添加剂(磷酸二氢钾+氯化镁、TJ)的氨挥发特征及排放通量。结果表明:(1)试验期间VCT、PST测定的氨挥发总量均低于DCT测定结果。VCT法下CK、CZ和TJ处理的氨挥发量仅为DCT法测定值的20.46%、10.09%和11.17%,而PST法下CK、CZ和TJ处理的氨挥发量为DCT法测定值的64.38%、68.64%和61.67%;(2)采用VCT、DCT、PST 3种方法测定两类减排措施的减排效果一致,覆盖醋糟(CZ)及施用外源添加剂(TJ)均可起到抑制氨挥发的作用,CZ的减排率为35.83%~70.33%,TJ的减排率为35.89%~65.01%;(3)利用PST法测定所得的氨排放量及减排率与基准方法 DCT测定结果基本一致,表明PST法可作为检验农业源氨减排措施效果的测定技术,但仍需进行更多的田间验证,为后续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8.
以苦荞品种‘晋荞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4个氮肥处理:CK(不施氮,对照)、LN(低氮)、MN(中氮)、HN(高氮),研究耕作方式与氮肥用量对苦荞根系形态、农艺性状、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间,根系形态、农艺性状及产量总体随施氮量基本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基本以中浓度(MN)处理时最高;不同氮肥处理下的灌浆时期对粒重的贡献率均以中期>后期>前期;不同耕作方式处理间,根系形态、农艺性状及产量以深耕和常耕处理优于浅耕处理,籽粒灌浆速率(G_(mean))以深耕处理时最快;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产量与株高、根系表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深耕及中浓度氮肥处理时更利于苦荞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9.
为明确短季棉适宜的施氮量,进行不同施氮量(0、75、150、225、300 kg/hm~2)对短季棉中棉所50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对中棉所50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随着施氮量的增大,棉株生育期会略推迟,株高先增高后略降低;果枝数、单株果节数均先增加后略降低。不同施氮量棉株结铃分布总体表现为随着施氮量增加,果枝变长,棉株成铃向上、向外延伸,增加施氮量有利于提高上部铃、外围铃的成铃比例,中下部铃、外围铃的比例则相对减少。不同施氮量处理对棉花产量形成及籽棉产量影响较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株成铃数、总铃数、铃质量均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增施氮肥使棉花子指略有提高,衣分、霜前花率略有下降。表明适当施氮量有利于提高短季棉的总铃数和铃质量,从而增加产量。随着施氮量增加,不同处理籽棉产量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江苏沿海地区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短季棉施氮水平宜控制在225 kg/hm~2左右,该条件下籽棉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0.
以髓烂型三七根腐病病原菌为供试材料,采用二倍稀释法和生长速率法研究了苦楝子、瑞香狼毒等9种植物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并进一步研究了苦楝子提取物对供试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几种植物提取物,苦楝子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在质量浓度为2 mg/m L时,抑制率为100%;在96 h时,对病原菌的EC_(50)为0.60 mg/m L。说明苦楝子提取物对三七根腐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有开发成新型绿色植物源抗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