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3篇
基础科学   12篇
  10篇
综合类   128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44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对玉米种植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更能够保护玉米生产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文章以吉林省通化市玉米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现状为例,介绍了该技术的应用现状与优势,提出了强化政策支持、选择合理推广方式、加强技术研发、探索新的农业经营体系等推广措施,希望推进玉米生产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迈进。  相似文献   
42.
本试验旨在研究4种不同复合微生物制剂对薯渣与大豆秸秆混贮发酵效果的影响。试验采用密封塑料桶进行混贮,将薯渣与大豆秸秆按照1∶3的重量比混合,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设置对照组(不含微生物制剂)及试验1、2、3和4组(分别添加微生物制剂1、2、3、4),每组3个重复。贮存60 d后取样分析,采用实验室化学分析法测定混贮饲料的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采用半体内法测定48 h瘤胃降解率,同时进行有氧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1)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感官评定结果无明显差异,均为一级优良。2)经发酵品质的分析测定,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混贮饲料发酵品质均得到改善,以试验2组的pH最低(P<0.01),乳酸含量最高(P<0.01),氨态氮/总氮最低(P>0.05)。3)除试验4组外,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干物质损失率(DML)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粗蛋白质(CP)含量提高(P>0.05),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有氧稳定性较对照组均得到提高,其中以试验2组的效果最好(P<0.01),其次是试验1组(P<0.01)、试验3组(P<0.01)和试验4组(P<0.05)。5)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干物质(DM)48h瘤胃降解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P瘤胃降解率(P<0.05)、NDF瘤胃降解率(P<0.01)与对照组相比均以试验2组最高,且试验2组的ADF瘤胃降解率显著高于对照(P<0.05),但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复合微生物制剂组的淀粉瘤胃降解率较对照组均得到提高,试验2组的淀粉瘤胃降解率较对照组提高3.34%(P<0.01)。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经发酵处理后,薯渣混贮饲料质地松软,呈酸香味,无黏手现象,试验2组对薯渣与大豆秸秆混贮饲料的发酵品质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3.
44.
在研究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谷草和羊草组合日粮饲喂干奶前期奶牛对其围产期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及免疫指标的影响。选择健康、体况一致的干奶前期荷斯坦奶牛45头,根据体重、胎次及预产期接近(P>0.05)的原则将奶牛随机分为试验A、B和C组,每组15头。分别以精料、全株玉米青贮、谷草和羊草16∶24∶30∶30(A组)、16∶24∶45∶15(B组)和16∶24∶60∶0(C组)比例配合日粮饲喂。产前2周将3组试验牛转入围产牛群,3个试验组开始饲喂场内同一围产前期和新产牛日粮。试验期88 d。结果表明:1)与C组相比,B组在产后1、2和3周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提高10.46%(P<0.05)、7.79%(P<0.05)和5.65%(P<0.05)。除产后1周外,产后2、3周B组的奶牛体况评分分别比C组高6.60%(P<0.05)和9.06%(P<0.05)。2)各试验组的犊牛初生重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A、B组初乳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分别比C组提高10.82%(P<0.01)和18.07%(P<0.01)。3)与C组相比,B组产后21 d产奶量提高9.00%(P<0.05),乳非脂固形物率提高2.83%(P<0.05),乳蛋白率提高10.59%(P<0.05),乳糖率提高5.64%(P<0.05)。各试验组间乳脂率和尿素氮无显著差异(P>0.05)。4)分娩当天和产后21 d,B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A和C组(P<0.05),B组的血糖含量显著高于A和C组(P<0.05), B组的血清尿素氮和胰岛素显著低于C组(P<0.05),B组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和总蛋白显著高于C组(P<0.05);在产前7 d和分娩当天,B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B(IgM)和IgG显著高于C组(P<0.05);在产后21 d,B组的血清IgM和IgG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产前7 d和分娩当天,B组瘦素显著高于C组,而B组的血清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显著低于C组(P<0.05);在产前7 d、分娩当天和产后21 d,B组的胆固醇均显著低于C组(P<0.05),B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组,B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也显著低于C组(P<0.05)。各试验组间β-羟丁酸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分析,干奶前期饲粮组成和养分水平可影响围产期奶牛的机体代谢和生产性能。在本试验条件下,干奶前期奶牛日粮中精料、全株玉米青贮、谷草和羊草的适宜比例为16∶24∶45∶15。  相似文献   
45.
榆林市一起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7年2月22日以来,榆林市某养猪场猪只出现高热、拉稀、全身点状出血、死亡等症状。通过现场调查、病死猪的病理剖检和实验室病原检测,初步确定为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为主的临床发病。对病死猪剖检可见到肾脏肿大并有针尖样出血点,心包积液呈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液炎。对5头仔猪进行病原检测发现,4头仔猪副猪嗜血杆菌阳性。统计发现,该猪群母猪和肥育猪的发病率为27.3%,仔猪发病率为80.6%,仔猪病死率为89.2%。仔猪的发病风险是母猪和育肥猪的11.07倍(95%CI:2.6941~45.50),建议猪场加强饲养管理,适时进行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46.
为研究长途运输应激对西门塔尔牛体重、血液生化指标和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随机选取12头、平均体重(292.1±38.2)kg的西门塔尔牛,在最高气温30℃下,经过36h、1 450km的敞篷卡车运输,运输前后称重并采集颈静脉血样,测定其体重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与运输前体重相比,经36h、1 450km运输后,试验牛平均体重极显著降低(P0.01),由292.1kg降低到262.8kg,体重损失10.03%。(2)与运输前相比,运输36h时西门塔尔牛血清皮质醇(COR)含量显著提高(P0.05)、血糖(GLU)水平极显著增高(P0.01),运输后7~14d下降到运输前水平(P0.05);运输应激对血清胆固醇水平无显著影响(P0.05)。(3)运输应激极显著提高了西门塔尔牛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P0.01),显著提高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P0.05),运输后7~14d下降到运输前或更低水平(P0.05);运输应激对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长途运输可显著降低肉牛的体重和抑制机体免疫机能,经长途运输后的西门塔尔牛需要约14d的恢复期。  相似文献   
47.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酵母多糖对哺乳犊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用56头新生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头(其中母犊6头、公犊8头)。试验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Ⅱ、Ⅲ、Ⅳ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2、3 g/(头·d)的酵母多糖,试验期60 d,分别在20和60日龄时每组各屠宰4头犊牛,采集瘤胃液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pH、氨态氮(NH3-N)及微生物蛋白(MCP)产量。结果表明:①在整个生长期内,各处理组犊牛瘤胃液pH及丁酸浓度、乙酸/丙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Ⅱ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6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各组之间丙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Ⅲ、Ⅳ组TVFA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其中试验Ⅲ组最高;③ 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NH3-N浓度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0日龄时各组之间NH3-N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上述结果,在犊牛日粮中添加2 g/(头·d)的酵母多糖降低了瘤胃液NH3-N浓度,提高了MCP产量及TVFA浓度,增强了瘤胃内氨和蛋白质的利用,有利于犊牛瘤胃发酵状态的稳定。本试验条件下酵母多糖在0~60日龄犊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2 g/(头·d)。  相似文献   
48.
试验旨在通过体外产气法评定不同留茬高度对全株玉米青贮发酵指标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留茬高度.试验以青贮用玉米品种吉祥1号为青贮材料,乳熟后期分为20、30和40 cm 3个留茬高度收割,桶内压实制作青贮.体外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共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 显示,留茬40 cm组的全株玉米青贮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  相似文献   
49.
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莲子去芯位置定位的方法,并搭建试验平台进行去芯验证。采集4个产地、不同尺寸的莲子,用2个相互垂直的摄像头采集凹槽内莲子图像,对图像进行裁剪和灰度处理后,通过莲子头部和尾部的灰度特征差异识别莲子朝向;对沿长轴尾部向上的莲子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经腐蚀运算以消除边缘杂质,缩放以增大特征点的曲率,利用角点检测确定莲子去芯位置坐标后进行坐标换算,计算机械手移动距离,实现莲子去芯作业。试验表明:莲子理想去芯位置为莲子尾部凸点,莲子朝向判别成功率约97%,尾部凸点识别准确率约97%,整体识别成功率约94%,去芯成功率约93%,单颗莲子图像处理平均时间约78 ms,平均去芯时间约0.5 s。若以尾部凸点识别成功数为基数计算,则莲子去芯成功率可达98.9%。  相似文献   
50.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补充过瘤胃赖氨酸(RPLys)和过瘤胃蛋氨酸(RPMet)对荷斯坦公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氮代谢的影响.选取36头健康无疾病的荷斯坦公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头牛.对照组(Ⅰ组)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3%的正常饲粮,2个试验组(Ⅱ、Ⅲ组)均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1%的低蛋白质饲粮,同时Ⅱ组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