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38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51.
转基因与常规杂交相结合改良水稻耐盐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将CMO、BADH、mtlD、gutD和SAMDC基因以单价或双价的形式导入水稻常规品种中,再结合常规杂交育种,选育5价强耐盐性的转基因水稻植株。1~5价9类组合的水稻品系,经PCR分子检测,在转基因后代中多价目的基因聚合,遗传稳定,且分子检测与田间耐盐性的表现一致。转基因植株在盐碱地中能正常生长,拓展了水稻常规品种耐盐性。并已获得耐0.5%~1.0%NaCl的T秀水11——品3、品6和品7等9份优良株系或中间材料。  相似文献   
52.
CecropinB与Xa21基因共表达提高转基因水稻白叶枯病抗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明CecropinB与Xa21这两种不同抗病途径的基因单独或共表达后的田间抗白叶枯病表现,利用农杆菌转化技术,获得了这两个基因的单独和共表达后的植株。利用PCR等分子鉴定技术,证明这两个基因已经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抗病性检测结果表明,Xa21和CecropinB均能提高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且Xa21的抗病性较CecropinB明显。Xa21和CecropinB基因共表达后的植株的抗病性比单基因的更强,说明将不同抗性机制的基因共表达,可以在育种上利用以提高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  相似文献   
53.
对10个抗瘟性品种Tetep、砦糖、矮梅早3号、IR36、IR9782、IR58、水源300、红阳矮4号、矮脚白米仔和国际油占1号对4个中国小种ZB15、ZC3、ZC15和ZG1的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品种的抗性分别由1个或2个显性重复抗性基因控制.共发现19个不同的抗性基因,其中一些是连锁的.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等电聚焦分析表明1至2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带与抗性有关.在抗性系H7R中鉴定出5个抗性关联蛋白(RR-1至RR-5),等电点为4.2~5.5、分子量为17~54KD,可能由抗性基因编码.在接种后5天的感病系H7S中发现等电点为4.4~6.7,分子量为12~22KD的4个新蛋白质点(S-1至S-4).  相似文献   
54.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转基因抗除草剂水稻(Oryza sativa ssp.japonica)为例,对转基因作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对转bar基因水稻进行了基因流动实验、小鼠急性毒性实验、致突变实验和Ames实验.结果表明,转bar基因水稻花粉在5 m内有少量的漂移到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但没有向其它野生稻(O.officinalis和O.meyeriana)和杂草漂移.小鼠经口急性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20 g/kg,属实际无急性毒性物质;经微核实验、精子畸变实验及Ames实验均未发现有致突变作用,初步表明转bar基因水稻对小鼠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5.
抗除草剂基因导入早稻(Oryza sativa)栽培品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生产上优良旱稻(Oryza sativa L.)新品种旱稻297、旱稻10号等的幼胚愈伤组织为转化受体材料,用基因枪法把抗Basta除草剂的bar基因导入了这些品种的愈伤组织,经两轮Basta抗性筛选和分化获得了再生植株,对再生植株进行PCR扩增和Southern杂交检测,T0和T1代Basta抗性实验表明,bar基因已整合到旱稻的基因组DNA中,并在T1代继续表达。对各品种幼胚培养的诱导、分化培养基实验表明,MB和MS培养基可作为这5个品种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改良的RMB2、RMS2培养基可显著地提高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实验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和建立的遗传转化系统。为早稻的抗除草剂分子育种和其它基因转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56.
用紫外吸收法测定水稻醇溶蛋白的含量,对8个来自浙江水稻品系的醇溶蛋白提取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60%-95%范围内,乙醇的浓度对醇溶蛋白提取效率影响不大,但70%-75%乙醇适宜于供试的4个品种(系)水稻品系;在固液比为0.05 g/mL(1∶20)、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为12 h时、离心力和离心时间为10 000×g和10 min水稻醇溶蛋白已基本提取完全。试验还对11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水稻品种(系)醇溶蛋白总含量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系醇溶蛋白的总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较大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57.
寄主和病原菌间专化性相互作用存在亲和反应和非亲和反应两种方式。蛋白质分子互相作用的研究表明,专化性相互作用经历了病原菌和寄主之间的蛋白质对蛋白质的吸附,相互识别,信息传递等分子信息交流。据报道,寄主蛋白质和病原菌蛋白质彼此有物理的接触,蛋白质之间发生共聚,在感染作用中,病原菌释放一种蛋白质,由于它和寄主蛋白质发生共聚,导致寄主感病;相反,在抗性作用中,病原菌蛋白质与寄主蛋白质不进行共聚,它就促进寄主抗性反应,推测病原菌的蛋白质分子表面上至少包括两个区域:1)在感染性过程中成为共聚作用区。2)在未发生共聚作用时,它同底物键合以启动催化作用,而最终导致抗性。  相似文献   
58.
 用潮霉素B( hygromycin B)抗性基因和λ噬菌体的cos位点组建了一种cosmid质粒pSVhygB,以此质粒建立了稻瘟病菌的转化体系,并且构建了病菌的基因组文库。结果表明,pSVhygB质粒可用于稳定地转化稻瘟病菌,转化频率约为15个转化子/μg DNA,电击法转化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稻瘟病菌的转化频率。构建的稻瘟病基因文库中包含将近10000个重组子克隆,随机挑取12个重组子的鉴定表明,都包含有外源插入片段,说明所建文库已达要求。  相似文献   
59.
用一些对稻瘟病表现抗病和感病的不同品种和近等基因系,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共检测到12~13条过氧化物酶酶带,在接种和不接种稻瘟病菌的情况下,水稻过氧化物同工酶谱无明显差异,但可发现抗病品种(系)要比感病品种(系)多一条或两条弱的酶带,且个别酶带的活性也较高。表明过氧化物酶与抗病性有关,可以作为鉴定品种抗瘟性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60.
信使 RNA 是传递 DNA 遗传信息的工具,它也可以通过逆转录酶的催化合成互补 DNA(cDNA),用作分子杂交的探针,以分离特定的基因。本文选用10日龄水稻幼苗提取总 mRNA,52.6g 新鲜组织中获得6.5mg 总 RNA,根据 A260/A280=1.69,说明 RNA 中含极少量蛋白质。采用多聚尿苷酸-琼脂糖柱层析,从总的 RNA 中分离到88μg 总的 mRNA,免网织红细胞溶胶体外翻译体系产物表明,分离的 mRNA 具有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