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10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14篇
  17篇
综合类   92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利用SDS-PAGE分析我国小麦品种的HMW-GS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自育的25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我国小麦品种HMW-GS的组成和分布。结果显示,我国小麦品种(系)的HMW-GS变异类型非常丰富,总共发现了19种变异类型,其中包括4种稀有变异类型;从遗传变异指数可以看出,HMW-GS等位基因遗传多样性Glu-B1>Glu-A1>Glu-D1;从亚基的组成和分布来看,我国小麦品种中优质亚基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在Glu-A1位点,2*亚基的比例为15.2%,在Glu-B1位点,14 15亚基的比例为12.4%,17 18亚基的比例为2.4%,在Glu-D1位点,5 10亚基的比例为23.6%。  相似文献   
32.
果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存在于果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及其生物活性,指出了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3.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中国粮食单产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探索中国粮食单产的多尺度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稳定和提高粮食单产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该文对1978-2012年中国粮食及其主要构成作物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进行了多尺度波动分解,并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单产波动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应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可以将1978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和三大作物的单产分解为1个趋势项和2个波动项,分别反应了科技、政策和气候对于中国粮食单产波动的影响。其中技术趋势为主导,2个尺度的波动都较小。2)粮食趋势单产年增长率从1997年前的2.28%下降到之后的0.69%,明显放缓。稻谷的趋势单产与粮食走势最为接近,但1997年以后几乎走平。玉米和小麦的趋势单产增速1997年后虽有所下降,但目前上升依然明显。3)中期波动项包括了3个完整的周期和1个进行中的周期,且与中国粮食政策的重大调整及其所产生的后效在时段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总体看粮食生产领域政策的影响大于气候的影响,但不同作物对各种政策的响应也有所不同,土地、税收、补贴、奖励和保险政策的普惠性和同步性较价格政策更强。小麦的中期波动率明显大于其他作物,显示其对政策更加敏感。4)粮食单产的短期波动率为1.80%,其中玉米为3.38%,高于小麦(2.55%)和稻谷(1.06%),显示中国的粮食生产系统有较强的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但玉米防灾能力不及稻谷和小麦。5)综合长期趋势和中短期波动来看,3大作物中稻谷最为稳产。稻谷的主要问题是1998年以后单产的趋势产量上升乏力,玉米的主要问题是短期波动较大,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大,而小麦的政策波动大于玉米和稻谷。当前中国的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该研究结果可为新阶段农业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4.
为了给小麦遗传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和经验借鉴,总结了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小麦育种团队2010年以来的科研成果及育种经验:(1)育成了11个小麦新品种(系),其中3个通过国家审定,3个通过河南省审定,4个正在参加国家和省级试验。育成的新品种(系)平均产量8 073.0 kg/hm2,较对照周麦18号增产6.80%,最高产量潜力12 000 kg/hm2;平均株高75.4 cm,抗倒性较好,抗寒,抗条锈、叶锈病和白粉病,感纹枯病和赤霉病,落黄好;63.6%的新品种(系)携带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1、7+8,平均蛋白质含量15.46%,湿面筋含量32.4%,沉降值47.2 m L,稳定时间10.0 min,多酚氧化酶(PPO)活性降低,周麦系列品种的品质得以明显改善。(2)采取常规育种+有限回交+分子标记+品质和抗病性鉴定+就地加代技术,把高产矮秆周麦育种材料与国内外优异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7Ag·7DL易位系、7OE优质亚基、对条锈病和白粉病表现慢病性的小麦材料进行杂交组配,创制出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有所突破的优异种质资源10份。并针对周麦系列品种目前存在的遗传基础狭窄、感纹枯和赤霉病、资源高效利用研究薄弱等问题,提出周麦系列育种工作重点应在创制新种质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常规育种+分子标记+品质测定+就地加代技术+DH技术+抗病性鉴定等育种体系,选育出高产、稳产、广适、抗倒、抗寒、抗病、耐旱、优质、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小麦新品种,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品种支撑。  相似文献   
35.
<正> 千金公社是浙江省湖州市蚕桑生产的重点产区,有专业桑园(不间作其他作物的桑园)9348亩。近两年来,该社蚕茧连续获得丰收,平均每年增产蚕茧1188担,83年总产茧15190担,亩产茧162.5斤。三年来的蚕茧生产情况如下表:  相似文献   
36.
柑橘黑点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柑橘黑点病(Diaporthe citri)在浙江、江西等柑橘产区普遍发生,逐渐成为柑橘最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鲜销果实的外观品质和销售价格。2008年以来,通过对该病的症状、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开展研究发现,果实整个生长期都能感病,但以果实膨大期最感病;黑点病的严重度与树龄、施肥水平和杀菌剂的使用次数关系密切;以座果后每隔20 d使用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防治效果较好,代森锰锌中添加0.25%~0.50%矿物油(绿颖)能有效地提高其防效。文章同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对黑点病症状、病原、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作了较为详尽的综述。  相似文献   
37.
瓯柑褐斑病病原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鉴定温州和丽水地区所发生的柑橘病害类型,本研究从当地多个果园进行采样,检查和分离培养获得大量的链格孢菌株(Alternaria)。致病性试验证明这些链格孢菌中大部分能够引起类似褐斑症状。对其菌株进行形态学和培养性状的观察,并扩增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endoPG)基因的部分序列进行分析,确定该病害的病原为交链格孢菌(A.alternata(Fr.)Keissler),该病害系柑橘褐斑病。  相似文献   
38.
黄峰华 《北方园艺》2012,(17):63-64
正圆葱为百合科葱属2a生草本植物,又称洋葱,葱头。食用部分为肉质鳞茎,内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及磷、铁、钙等矿物质,还含有葫萝卜素和维生素C。特有功能成分-丙烯基有机硫化物,具有降血脂、促进维生素B1吸收以及抑制亚硝酸胺和杂环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代谢的作用。具有消炎、强神、恢复疲劳、预防失眠等  相似文献   
39.
丁(鱼岁)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仪对丁(鱼岁)肌肉脂肪酸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鱼肌肉中可检测到16种脂 肪酸,且以 C16、 C18、 C22三个系列脂肪酸为主;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26. 29%,不饱和脂肪酸占脂 肪酸总量的73. 71%,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占53. 45%,多不饱和脂肪酸占20. 26%。  相似文献   
40.
栽培措施对周麦27号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小麦新品种周麦27号的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采用4因子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追施氮肥期和喷施多效唑对周麦27号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周麦27号属矮秆大穗品种,产量主要受播期影响,回归方程为Y=10347.3-516.3X1,预测产量最大值可达到11 215.5kg/hm2,并且产量三要素较协调,适合高产要求.子粒蛋白质含量等多数与蛋白质数量相关的指标均与播期呈显著负向线性关系,面筋指数等与蛋白质质量相关的指标受栽培措施影响较大.建议周麦27号在高肥水地决于10月13号左右播种,基本苗在234万/hm2左右,于3月中上旬追施尿素225kg/hm2,喷施多效唑1 195.5g/hm2,若预测播期温度较高,播种期可适当推迟,增加播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