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26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本文研究了原产澳大利亚的稀毛棉(G.pilosum)、皱壳棉(G.costulatum)、杨叶棉(G.populifolium)的核型。稀毛棉的核型公式为2n=2x=26=16m(4sat)+10sm,皱壳棉为2n=2x=26=16m(4sat)+10sm,杨叶棉为2n=2x=26=18m(4sat)+8sm。随体均有两对,一对位于第11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另一对位于第13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平均臂比和长度比分别为稀毛棉1.53和2.51、皱壳棉1.55和2.31、杨叶棉1.49和2.37,其核型均属于Stebbins的2B类型。对称系数稀毛棉为26.04,皱壳棉为27.93,杨叶棉为28.32。三者彼此之间的核型重合率均在90%以上。核型的同质性说明三者在起源上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2.
澳大利亚植棉始于1788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原先棉花是作为奶牛业的饲料副产品种植.近代植棉的发展几起几落.现兴盛起来也有30多年,是由于纳莫伊河谷土地肥沃、价廉和水资源丰富,1961年美国加州两农场主来此地开垦种植棉花成功后推开,植棉业也向低成本、高效益方向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3.
棉属野生种,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报导的共31个,其中有的抗病虫,有的抗旱、抗寒,有的无蜜腺,有的无棉毒素,有的具有高品质的潜力,有的可提供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是很宝贵的种质资源.在国外,利用野生种和栽培种杂交,曾育成了一些品种.1978年,我们在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的大力帮助下,从国外引进的十多个野生棉种,在南京试种成功,并有部分获得了种子.这些野生种是:1.澳洲棉G.australe F.Muel-ler,分布在澳洲北部,染色体组符号C_3;2.比克氏棉G.bickii Prokh,分布在澳洲北部和中部,染色体组符号C_4~3;3.异常棉G.ano-mulam Wawra&Peyr,分布在非洲北部和南部,染色体组符号B_1;4.索马里棉G.Soma-lense(Gurke)Hutch.分布在非洲东北部,染色体符号E_2,5.瑟伯氏棉G.thurberi Tod,  相似文献   
24.
抗棉花黄萎病菌的抗菌蛋白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岛棉“7214”是选育得到的高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在黄萎病菌诱导的7124幼苗中,经硫酸铵盐析和电泳分离,获得了一种热不稳定的蛋白质。体外平板实验,该蛋白质在100mM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中,代于1μg即能明显抑制黄萎病菌孢子萌发和生长。  相似文献   
25.
转基因抗虫棉Bt 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抗虫性鉴定和 Bt毒蛋白含量测定等三个方面对转基因抗虫棉 Bt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棉美棉 3 3 B和 GK-1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美棉 3 3 B、GK-12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6.8%、75 .1% ,对照 TM-1、泗棉 3号、苏棉 12三个常规棉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 .9%、13 .9%、9.2 %。美棉 3 3 B、GK-12盛蕾期功能叶片 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每克鲜重 83 6.68ng、682 .5 6ng。饲喂美棉 3 3 B、GK-12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84.1%、77.2 % ,两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功能叶片的 Bt毒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每克鲜重 82 0 .5 8ng、683 .77ng。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一代的抗虫性表现及 Bt毒蛋白表达量与转基因抗虫棉亲本非常接近 ,杂种二代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3∶ 1,回交世代 BC1 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 1,与抗虫性鉴定结果高度一致。转 Bt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与 NPT II基因是紧密连锁或完全连锁的。Bt毒蛋白表达量按照一对显  相似文献   
26.
海岛棉与澳洲棉、黄褐棉种间杂种F_1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了四倍体栽培种海岛棉与二倍体野生种澳洲棉、四倍体野生种黄褐棉种间杂种F1的主要形态特征及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粱色体行为。结果,(海岛棉416×澳洲棉)F1有的性状趋向澳洲棉,如茎、叶的茸毛、花冠颜色、花的开放形式;有的象海岛棉,如叶形、叶色、花药和花粉之颜色;有的则为中间型,如苞叶形状、铃形等。(海岛棉7124×黄褐棉)F1趋向父本黄褐棉的性状有:腺体较多,茎秆、叶片暗绿色,有茸毛,叶片掌状。短日照性强;表现中间型的性状有:花瓣黄色,有红心。两个组合F1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配对构型分别为31.4Ⅰ+3.90Ⅱ+0.02Ⅲ+0.02Ⅳ和0.24Ⅰ+25.71Ⅱ+0.098tⅠ″+0.039Ⅳ,这一结果表明,海岛棉与澳洲棉的亲缘关系较远,与黄褐棉的亲缘关系较近,但海岛棉与黄褐棉的染色体间已有所分化,可能存在染色体结构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27.
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种一代生长优势,远在七十年前已有专文发表,此后不断有专文讨论,关于海陆杂种一代的生育特性及其在经济上利用价值,近年来我国有不少院校及科研单位进行了试验研究,证明杂种一代籽棉产量接近或稍超过陆地棉品种,比海岛棉增产50%,甚至一倍以上,纤维品质相当或超过海岛棉品种。对于杂种制种技术以及示范推广,亦在进行。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从一九五九年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着手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研究不同地区最适合的海岛棉与陆地棉杂交亲本组合,获得早熟丰产,高品质的杂种一代。 (二)研究主要棉区,海陆杂种一代的栽培技术,以获得稳产丰收,保证生产最好的纤维品质。 (三)寻求简易有效的杂种制种技术,以便推广。 我们的工作与常熟、江浦、徐州以及慈谿、上海市的农业科学院、所、农场及上海市纺织部门取得充分的协作。兹将四年的成果,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8.
钾高效利用型转基因棉花的培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棉花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但同时它也是一种耗钾量很大的作物.研究表明,以国内目前的生产水平,每生产50kg皮棉需消耗钾肥7.5kg,约是磷肥的2倍.棉花缺钾不仅影响棉花产量,而且也使纤维品质大幅下降.随着中国耕地缺钾面积的不断扩大和缺钾程度的持续加重,钾素营养已经成为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养分因子之一.因此,棉花钾素营养性状的改良已迫在眉睫[1].  相似文献   
29.
棉属野生种枯萎病黄萎病抗性鉴定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的抗病、抗虫基因,很多存在于棉属野生种中.为了探索不同种(Species)的抗病性.以向陆地棉转育,我们从1986~1991年系统地进行了棉属野生种枯、黄萎病抗性鉴定.枯萎病在致病力强的南京型和启东型混合菌种人工病圃进行;黄萎病在落叶型菌种人工病圃进行,现将初步鉴定结果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0.
为评价转Bt-基因抗虫棉脱酚后棉仁粉用作鱼饲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进行了12用的鲤鱼慢性毒性试验。对鲤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成活率等营养学指标的观察以及对鲤鱼的血像、生化、遗传、病理组织等毒理学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就上述所观察的指标,含抗虫棉棉仁粉和含泗棉3号棉棉仁粉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证明转Bt-基因抗虫棉棉仁粉经脱棉酚处理后,对水生动物无毒性作用,与常规棉棉仁粉一样可用作水生动物饲料的蛋白质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