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57篇
  免费   1060篇
  国内免费   1257篇
林业   1107篇
农学   677篇
基础科学   556篇
  1537篇
综合类   7392篇
农作物   1106篇
水产渔业   816篇
畜牧兽医   2188篇
园艺   1279篇
植物保护   616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304篇
  2022年   700篇
  2021年   692篇
  2020年   607篇
  2019年   656篇
  2018年   458篇
  2017年   761篇
  2016年   507篇
  2015年   663篇
  2014年   715篇
  2013年   884篇
  2012年   1307篇
  2011年   1270篇
  2010年   1219篇
  2009年   1142篇
  2008年   1091篇
  2007年   989篇
  2006年   872篇
  2005年   665篇
  2004年   449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302篇
  2001年   279篇
  2000年   247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5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5种微生态制剂对刺参幼参的生态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5种微生态制剂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幼参的生态安全性,包括耐受性、生长免疫和对养殖水体的调控。结果表明:幼参对5种微生态制剂耐受性的顺序为试剂五〉试剂一〉试剂四〉试剂三〉试剂二,其中幼参对试剂五的耐受性最大,幼参对试剂二耐受性远小于其它各组;5种微生态制剂对幼参特定生长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表明微生态制剂能促进刺参的生长,特定生长率为1~2%/d;5种微生态制剂均能提高幼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SZ)及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其活性值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除试剂一组0.5 mg/L和试剂三0.5μL/L的POD外)(P〈0.05)。对静水每24 h进行一次监测,结果表明:48 h时,DO〈4 mg/L,NO2--N含量在24 h达到最低,随后逐渐上升;各组的DO值随时间的延长逐步降低;对照组的NO2--N、NH4+-N含量随时间的延长逐步升高。在充气条件下每隔5 d进行一次监测,结果表明:第20天时,试剂一组和试剂四组的NH4+-N含量〉0.02 mg/L,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试剂四组和对照组的NO2--N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第20天之前,各组NO2--N、NH4+-N含量(NH4+-N组15 d除外)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92.
为探明宁夏平罗县气候变化特征,为区域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距平法对宁夏平罗县1975—2009年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35年平罗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079℃/a,且最高气温增温更突出;春季增暖最显著,冬季与夏季次之,秋季最小。平罗县年平均降水量在波动中略有减少,其变化倾向率为-0.388mm/a,并且降水集中于夏季;除夏季降水量减少外,其余各季略有增加,但增幅很小,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与夏季一致。  相似文献   
993.
不同冲泡水温和时间对湄潭翠芽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湄潭翠芽的泡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冲泡温度和冲泡时间2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冲泡湄潭翠芽后对茶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和多酚化合物泡出量进行测定比较,并进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特级茶样、一级茶样的最佳冲泡条件为85℃、5min,其茶汤中各主要成分泡出量较为协调,茶叶的汤色、香气、滋味以及叶底均较佳,适合普遍消费者的口感;二级茶样的最佳冲泡条件为75℃,3min。  相似文献   
994.
为耐高温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查氏基础培养基上,进行了提高合川戴氏霉GZUIFR-H08-1菌株产纤维素酶活力的条件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合川戴氏霉GZUIFR-H08-1产纤维素酶的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20g/L,氮源为氯化铵2.8g/L,初始pH 8.0,金属离子为Ca2+5mmol/L。在此发酵条件下,其酶活力达558.73U,比初筛时的酶活力高2.44倍。  相似文献   
995.
为探讨当前生产条件下实现水稻增产的适宜育秧方式,以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为试材,设土床旱育秧、编织布旱育秧、塑盘旱育秧、编织布湿润育秧和塑盘湿润育秧5种方式,在不同育秧方式基础上设置施用壮秧剂和不施壮秧剂2个处理水平,研究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湿润育秧尤其是塑盘湿润育秧的秧苗长势较旱育秧的好,晚稻旱育秧尤其是编织布旱育秧秧苗长势较湿润育秧的好;在抗逆性方面,早稻、晚稻旱育秧尤其是编织布旱育秧秧苗耐冷及耐高温能力较湿润育秧的强;施用壮秧剂可促进秧苗生长,提高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育秧方式与壮秧剂交互作用对早稻秧苗生长的影响较晚稻显著。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的育秧方式是编织布与施壮秧剂组合的旱育秧方式。  相似文献   
996.
对冬毛期育种核心群的蓝狐不同体表部位的被毛进行活体采样,用毛样重量比例法测定其被毛密度。结果表明:不同个体和不同部位的被毛密度差异较大。被毛密度以背中部(23 688根/cm2)最大,腹部(8 946根/cm2)最小,十字部(19 359根/cm2)和臀部(16 940根/cm2)居中。背中部被毛密度是反映个体毛皮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蓝狐被毛密度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平均被毛密度最高个体为20 217根/cm2,最高部位(背中部)31 919根/cm2,平均被毛密度最低个体为14 092根/cm2。公狐与母狐的平均被毛密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用毛样重量比例法来换算被毛密度的方法是可行的;该场育种核心群的蓝狐毛皮品质优良,对其优异的种质资源应该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97.
以大麻种子根尖和雄花花蕾为材料,采用常规压片法和去壁低渗法对大麻染色体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去壁低渗法较常规压片法更易获得分散细胞,且染色体制片背景清晰;对大麻根尖有丝分裂不同时期进行观察,在种子发芽46h时取材,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最多;染色体2n=20,38,40,80等不同倍性的大麻染色体细胞均有存在.  相似文献   
998.
梁红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4):2395-2397
在阐述文化自觉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农民的文化自觉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并提出了培养和养成农民文化自觉的对策,指出只有转变指导思想、明确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村知识群体的桥梁作用,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农民群体,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999.
应用ISSR与SRAP两种分子标记,研究国内外96份烟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及不同栽培类型种质的遗传演化关系。表明烟属种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间的遗传相似性(GS)在0.28~0.58之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83。普通栽培种品种间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品种间的遗传相似性在0.61~0.99之间,栽培种内的遗传多样性为烤烟>晒晾烟>白肋烟>香料烟。当相似系数在0.67作切割线时,基于2种标记的96份烟草种质资源的聚类结果为,(1)普通烟草栽培品种材料91份聚在同一大类,而黄花烟、黏烟草、浅波烟草、哥西氏烟草、香甜烟草5个种也分别为单独的个类,同普通烟草栽培种类群完全区别开来;(2)从进化上看,烤烟和晒晾烟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最近,香料烟和黄花烟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普通烟草栽培种中国内外来源的烟草品种亲缘关系极其相近,遗传分化现象甚微;(3)2种分子标记虽然原理不同,但分析结果趋势相近(r=0.68,P=1.000)。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筛选出桂热2号白茶的最佳加工工艺,为充分利用、发挥桂热2号茶树品种资源优势及生产出形美质优白茶产品提供参考.[方法]以桂热2号鲜叶单芽为原料,分别采用传统工艺和新工艺进行加工,通过感官审评和品质成分测定评价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采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白茶条索稍紧,有毫香,带青气,滋味纯和;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白茶,青气消失,毫香浓、持久,条索紧,形似月芽,白毫显,滋味醇厚、甜爽,且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等4项常规成分均高于传统工艺,其含量分别为5.04%、33.00%、4.57%和42.55%.[结论]不同加工工艺对桂热2号白茶品质影响明显,以将杀青、做形工艺与白茶传统工艺进行整合的新工艺Ⅱ制成的桂热2号白茶品质最优、形质俱佳,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