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88篇
  免费   895篇
  国内免费   1235篇
林业   1088篇
农学   1027篇
基础科学   481篇
  1485篇
综合类   6354篇
农作物   907篇
水产渔业   531篇
畜牧兽医   2191篇
园艺   1098篇
植物保护   656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236篇
  2022年   582篇
  2021年   572篇
  2020年   575篇
  2019年   532篇
  2018年   367篇
  2017年   615篇
  2016年   452篇
  2015年   623篇
  2014年   689篇
  2013年   887篇
  2012年   1167篇
  2011年   1113篇
  2010年   1084篇
  2009年   931篇
  2008年   948篇
  2007年   825篇
  2006年   665篇
  2005年   502篇
  2004年   359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473篇
  2001年   418篇
  2000年   273篇
  1999年   15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1.
92.
由于激光具有功率高、相干性好、光谱线宽窄、光谱范围广等特点,其在土地保护、农作物生长及害虫防治等领域应用广泛.文章综合国内外激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情况,介绍了已经获得应用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激光测距仪、激光雷达系统、激光补光灯等设备在土壤检测、土地平整、激光诱变育种、植物补光和虫害防治等领域发挥的作用,对激光技术对农业领域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激光技术在吉林省农业应用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3.
本研究以三七(Panax notoginseng)植株及其产品和近缘种为研究对象,采用L9(3 4)正交试验对三七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然后利用HPLC法检测三七素含量,并对各样品中的三七素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三七素提取条件为超纯水、料液比1∶20(g/mL),提取1次(10 min);三七素在三七花蕾中的含量最高,其次是根状茎和主根,但是三七茎叶中也有较高含量的三七素,说明三七花蕾和茎叶均可作为三七素的提取原料;在三七产品中三七花的三七素含量最高,达到3.33%,其次是剪口(根状茎)、筋条(侧根)和须根;但三七素的含量与三七个头大小(头数)并无明显的相关性;在三七近缘种姜状三七(P. zingiberensis)和野三七(P. vienamensis var. fuscidiscus)主根、珠子参(P. japonicus var. major)根状茎中的三七素含量显著低于三七主根三七素含量,也显著低于三七其他部位的三七素含量,说明三七是最佳的三七素来源植物。三七素的含量主要受到物种和部位的影响,与产品规格无关。本文所建立的三七素提取方法和HPLC检测方法,能够快速简便、稳定可靠测定样品中三七素含量;并可为三七素相关标准的建立奠定基础,为三七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北京小西山山前代表性洪积扇的观察研究,探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形态特征的影响。通过对土壤薄片的观察,分析土壤微形态特征;用ENVI及MATLAB软件处理图片,并对孔隙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林地(WL1)剖面表层土壤微结构为海绵状结构,而园地(WL2)和菜地(WL3)的表层土壤多呈整块状结构或孔道结构;2)各采样点土壤矿物成分相近,但骨骼颗粒形态特征有较大差异。3)WL1剖面土壤孔隙度较高,以面状孔隙为主,WL2和WL3剖面土壤孔隙度过低,以中小孔隙居多。研究认为:1)林地的土壤微结构较园地和菜地的好,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利用和管理,园地和菜地使土壤微结构变差,土壤孔隙度下降。2)各采样点土壤成土母质相似,土壤骨骼颗粒形态差异受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人类干扰程度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针对300mm行距插秧机在南方双季稻区栽插行距过大、穴数过少及不能充分发挥机插稻的增产潜力问题,在300mm行距插秧机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机械优化设计和田间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其插植部箱体、苗箱、支架(包括左右支架和中间支架)和浮板4个关键部位技术参数改进设计,研制出了适合南方双季稻区作业的2ZS-488B型(264mm行距)插秧机,并于2012-2013年在江西省2个试验点进行不同早晚稻品种机插行距的大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插秧机作业性能稳定,漂秧率、伤秧率和漏插率分别为1.55%、2.68%和1.93%,相对均匀度合格率为89.54%。与300mm行距插秧机相比,其产量平均增产529.43kg/hm2,平均增产率达8.57%。该研究结果创新了南方双季稻区新的机械化栽插方式,有利于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96.
根据野外采样和文献查阅,系统整理了可可的地理分布记录,并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软件对可可的潜在适宜分布范围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北美洲南部、中南美洲北部、非洲西部、亚洲东南部以及太平洋美拉尼西亚群岛地区均是可可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域。其中,中国海南、台湾南部、云南西双版纳、广东雷州半岛也属于可可的适生范围。经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分析法验证,MaxEnt模型的AUC(Area under curve)值为0.977,表明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各环境变量重要性的Jacknife检验表明,极端最低温度、年降雨量、年温度变化范围、最暖季降雨量对可可的潜在分布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7.
对不同生态类型的50份黄瓜种质资源的单瓜种子产量进行检测,并对单瓜种子产量与种瓜性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黄瓜单瓜种子产量在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变幅在0.5~7.9 g之间;筛选出单瓜种子产量在6.2 g以上的高产黄瓜种质资源5份,单瓜种子产量在1.9 g以下的低产黄瓜种质资源5份。黄瓜单瓜种子产量与7个性状相关,其影响顺序为:单瓜籽粒数>心腔横径>百粒重>单瓜重>种子长>种子宽>心腔纵径。通径分析表明,单瓜籽粒数和百粒重是影响黄瓜单瓜种子产量的主要因素,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908、0.363。此外,4种生态类型之间的单瓜种子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8.
互叶白千层扦插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推广芳香油料树种互叶白千层(Melaleuca alternifolia)优良品种,研究了不同激素及浓度、浸泡时间、扦插基质、扦插季节和插穗粗度对互叶白千层生根率影响,筛选各因素水平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激素种类及浓度对扦插生根影响差异极显著,适宜互叶白千层插穗生根的最佳激素水平为0.8 mg/mL ABT溶液。筛选出最佳的扦插组合为:插穗粗度为0.15 cm,浸泡时间为12 h,扦插季节为冬季,扦插基质为红心土。  相似文献   
99.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青贮与花生秧配比对奶牛瘤胃中花生秧降解特性的影响。选择4头体重、生理状态、生产性能相近,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分别饲喂含有玉米青贮与花生秧不同配比的全混合日粮(TMR),3种TMR中玉米青贮与花生秧的干物质(DM)配比分别为3.9∶1.0(A组)、1.2∶1.0(B组)、0.4∶1.0(C组)。试验分3期进行,依次进行A、B、C组试验。每期预试15 d,采样期4 d;共57 d。采用尼龙袋瘤胃降解技术测定花生秧在奶牛瘤胃中DM、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的72 h瘤胃降解率,并求得目标养分的动态降解参数及有效降解率。结果表明:1)花生秧的DM在瘤胃中有效降解率为56.49%~59.62%,CP为40.45%~47.36%,NDF为33.26%~35.20%,ADF为36.31%~37.45%。2)B组DM的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C组(P0.05),极显著高于A组(P0.01);B、C组的CP有效降解率显著高于A组(P0.05)。3)B、C组的NDF快速降解部分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3种TMR对花生秧粗NDF和ADF有效降解率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见,花生秧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本试验条件下,玉米青贮与花生秧DM配比为1.2∶1.0时,可有效提高花生秧DM和CP的瘤胃降解率。  相似文献   
100.
Contemporary genetic diversity is the product of both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forces, such as climatic and geological processes affecting range distribution and continuously moulded by evolutionary forces selection, gene flow and genetic drift. Predatory freshwater fishes, such as Northern Pike Esox lucius, commonly exhibit small population sizes, and several local populations are considered endangered. Pike inhabit diverse habitat types, including lakes, rivers and brackish marine waters, thus spanning from small isolated patches to large open marine systems. However, pike population structure from local to regional scales is relatively poorly described, in spite of its significance to developing conservation measures. We analysed microsatellite variation in a total of 1185 North European pike from 46 samples collected across both local and regional scales, as well as over time, to address two overarching questions: Is pike population structure associated with local and/or regional connectivity patterns, and which factors likely have the main influence on the contemporary distribu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To answer this, we combined estimators of population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to assess evidence of whether populations within (i) habitats, (ii) drainage systems and (iii) geographical regions are closer related than among these ranges, and whether patterns are temporally stable. Contrasting previous predictions that genetic drift obscures signals of postglacial colonisation history, we identified clear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population genetic signatures, suggesting a major effect of drainage divides on colonisation history and connectivity. However, several populations deviated from the general pattern, showing that local processes may be complex and need to be examined case‐by‐c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