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22篇
  免费   1342篇
  国内免费   2327篇
林业   2210篇
农学   2613篇
基础科学   1404篇
  2797篇
综合类   8873篇
农作物   1466篇
水产渔业   1095篇
畜牧兽医   3461篇
园艺   1306篇
植物保护   1266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288篇
  2022年   770篇
  2021年   882篇
  2020年   837篇
  2019年   785篇
  2018年   547篇
  2017年   871篇
  2016年   709篇
  2015年   982篇
  2014年   1090篇
  2013年   1365篇
  2012年   1728篇
  2011年   1782篇
  2010年   1715篇
  2009年   1532篇
  2008年   1586篇
  2007年   1514篇
  2006年   1335篇
  2005年   1151篇
  2004年   697篇
  2003年   545篇
  2002年   748篇
  2001年   687篇
  2000年   493篇
  1999年   374篇
  1998年   227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150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22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猪原始生殖嵴细胞(PGCs)建系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从五指山猪(WSZP)近交系第8~13代培育群中,先后选用21头5~10月龄青年母猪,分别于授精后25~30d采集胎儿106个,进行原始生殖嵴(PGCs)细胞分离、培养等建系技术研究。以DMEM F10(1:1)为基础培养液,按添加或不添加生长因子,将培养液分为A、B、C3种,并以STO细胞作饲养层,在38℃、5.0%CO2和湿润的气相中进行培养建系。结果获得胚胎生殖嵴细胞(EG)细胞系6个细胞株,其中1个EG细胞株传至11代、2个传至5代、1个传至4代、2个传至3代冻存。并进行了AKP染色、体外分化、冷冻-解冻复苏和嵌合体制作等鉴定研究。研究发现:不同胚龄对EG细胞建系具有一定影响,不同培养液对EG细胞建系效果不同,STO细胞饲养层的质量是建株、传代、冷冻-解冻复苏的关键因素之一。EG细胞系的初步建立,为今后筛选进入种系的EG细胞系、实施体外基因操作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2.
对从国外和北京引进的13个牧草品种在金衢盆地进行了栽培及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籽粒苋、苏丹草、俄罗斯饲料菜、甜高梁等鲜草产量高;紫花苜蓿、白三叶、鲁梅克斯、欧洲菊苣、籽粒苋等牧草粗蛋白含量较高,在20%以上;冬牧70黑麦草出苗后可在严寒的冬季生长,且产量高;特早熟二倍体和意大利四倍体黑麦草生育期长,可延长黑麦草利用期1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103.
山羊孤雌胚胎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系统地研究了培养液微滴的大小、培养液体系及血清浓度对山羊孤雌胚胎早期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液微滴以较大体积(200~500μL)的培养效果较好;在3种培养液中,添加10%的NGS对山羊孤雌胚胎的体外发育效果较好,囊胚率分别可达62.79%(81/129)、53.52%(38/71)、13.64%(12/88);mCRlaa组囊胚发育率和囊胚细胞数显著低于SOFaa组和CRlaa组,SOFaa组优于CRlaa组,尽管SOFaa组和CRlaa组间无显著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以SOFaa培养液,山羊孤雌胚胎体外培养72h时加入10%的NGs,500μL微滴培养,其发育效果较好,囊胚率可达62.79%。  相似文献   
104.
对3~22周龄山羊胎儿肺进行了肉眼、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1.7~22周龄山羊胎儿肺的外部形态与胎龄无关,肺的外部形态以左二右四叶者为多见.肺的叶间裂和右肺副裂常不完整,以浆膜、肺组织或混合性组织(肺组织及浆膜)融合;2.山羊胎儿肺的发育分为5个时期:胚胎期(3~5周)肺芽分支形成主支气管,主支气管长度不断增长并萌芽出叶支气管,均衬以假复层柱状上皮。腺状期(6~12周)以支气管树发育为主,小支气管衬以假复层和/或单层柱状上皮;终蕾呈腺状,上皮细胞由假复层柱状逐渐变为单层柱状,胞核向细胞顶端移行;终蕾上皮细胞游离面可见短小的微绒毛;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随着胎龄增加而逐渐增多,它们均位于细胞顶部。小管期(13~14周)以呼吸部发育为主,原始肺泡开始形成,呼吸性细支气管衬以未分化的立方上皮;终蕾腺状结构逐渐消失,终蕾上皮细胞由高矮不等的单层柱状上皮逐渐演变为立方形的原始肺泡上皮;细胞游离面可见较多的微绒毛,胞质内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较发达。囊状期(第15周)呼吸部发育显著,肺内细支气管及其末端呈现出“充气”状态;部分原始肺泡上皮细胞分化为扁平的肺泡Ⅰ型细胞和立方形的肺泡Ⅱ型细胞;Ⅱ型细胞内出现嗜锇小体。肺泡期(16~22周)以肺泡的形成和分化为主,更多的肺泡上皮分化为扁平的肺泡Ⅰ型细胞和立方形的肺泡Ⅱ型细胞。此期,毛细血管内皮与部分肺泡上皮贴近,可将肺泡上皮细胞区分为3种:Ⅰ型细胞,呈矮柱状或椭圆形,胞质中有较明显的核糖体、扩张内质网及变性线粒体;形成了由Ⅰ型细胞一基膜一内皮细胞组成的气血屏障。Ⅱ型细胞,胞质内含丰富的嗜锇板层小体和核糖体,内质网扩张呈大小不一的泡状,多泡体出现,线粒体膨大变性,细胞游离面可见少数微绒毛。Ⅲ型细胞,为未分化细胞,呈立方形,胞体较小,胞核相对较大,呈圆或椭圆形,胞质少,呈带状.电子密度低,细胞器少。  相似文献   
105.
抗附红细胞体有效药物的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PCR检测附红细胞体呈现阳性,且镜检染虫率达909/5以上的猪血样为研究对象,选择几种附红细胞体敏感的药物(血虫净,附红净,庆大霉素,博士914,土霉素,三毒清,红弓链914,附红120,红弓链克,乌金土霉素)和对支原体敏感的恩诺沙星,对立克次氏体敏感的红霉素,采用两种方法进行体外药效试验。附红净对附红细胞体的作用效果最明显,而庆大霉素对附红细胞体基本无效,其他药物对附红细胞体也有一定杀灭效果。  相似文献   
106.
通过采集川西北高寒沙地不同年限(6、18、24年)高山柳林下3种优势植被藏沙蒿、裂叶独活和镰荚棘豆,分别测定分析3种植被叶片、根部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植被C、N、P含量及其比值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林下植被C含量整体下降;叶N含量呈上升趋势,根N含量随年限增长而下降;除藏沙蒿外,林下植被P含量变化不显著;C∶N变化范围为1.92~12.86;C∶P为29.18~196.88;不同年限高山柳林下植被N∶P间虽存在差异,但均表现出主要受到P限制,表明该区域植被生长主要受P限制,应注意P养分的适当补充。  相似文献   
107.
以紫花苜蓿幼苗为材料,用聚乙二醇(PEG-6000)作为渗透介质人工模拟干旱条件,外源喷施NO供体硝普钠(SNP)、钙信号试剂CaCl2、NO抑制剂亚甲基蓝(MB)和Ca2+通道阻断剂LaCl3,对紫花苜蓿幼苗光合特征、抗氧化酶活性及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图谱进行研究,探讨了渗透胁迫下NO介导的Ca2+信号对紫花苜蓿幼苗光合作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渗透胁迫条件下,施加SNP、CaCl2均能够有效缓解叶片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及总叶绿素含量降低,提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及气孔限制值(Ls),而对胞间CO2浓度(Ci)没有缓解作用。SNP、CaCl2及SNP+CaCl2处理提高了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其中共处理时效果最为显著,第4天 SOD、POD、CAT活性较PEG处理升高了39.29%、30.41%和56.24%,脯氨酸含量增加了45.59%,MDA含量降低了45.59%。POD同工酶图谱在第4天时酶谱带数最多,POD活性最强,且SNP+CaCl2共处理下出现新酶带。而添加外源NO的同时添加Ca2+通道阻断剂LaCl3,紫花苜蓿幼苗光合速率、抗氧化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均降低,丙二醛含量增加,添加Ca2+信号的同时施加NO抑制剂MB也具有相同的作用,说明Ca2+信号参与NO信号转导过程并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渗透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的生理应答响应。  相似文献   
108.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 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09.
旨在筛选出甘肃高山细毛羊后备母羊科学合理的补饲料,改变牧区由于营养供给不足导致甘肃高山细毛羊2.5岁才能配种的饲养方式。试验选择甘肃高山细毛羊(12月龄)48只,随机分为试验a(1号料)、b(2号料)、c(3号料)组和对照组(不补饲),进行90 d放牧补饲试验。结果表明,1)瘤胃pH试验a组和b组差异极显著(P<0.01)、c组显著(P<0.05)低于对照组,瘤胃氨态氮、蛋白氮、总氮浓度试验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总挥发性脂肪酸(VFA)试验a组和b组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组显著高于c组(P<0.05);乙酸和丙酸摩尔比a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和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丁酸摩尔比a组极显著高于c组(P<0.01);乙/丙b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瘤胃纤维降解菌和原虫数目试验组均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补饲均能正向影响甘肃高山细毛羊后备母羊瘤胃代谢参数及瘤胃微生物数量,以1号料补饲效果最优,2号料也能起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110.
低温胁迫对狗牙根生理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耐寒性差异较大的杂交狗牙根品种运动百慕大、天堂419和普通狗牙根品种保定狗牙根为试验材料,分析了昼夜温度为适温(30 ℃/25 ℃)、亚适温(18 ℃/12 ℃)、冷害(8 ℃/4 ℃)和冻害(4 ℃/-4 ℃)4种温度处理下,低温对狗牙根生长速率和草坪质量、MDA含量、叶绿素荧光(Fv/Fm)、光合作用(Pn、Gs、Ci、Tr)、H2O2O2·-含量、抗氧化酶活性(SOD、POD、CAT、APX)、抗氧化酶及耐寒相关基因(CBF1、COR、LE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狗牙根草坪质量、生长速率、Fv/Fm和光合作用显著下降,但在耐寒性强的运动百慕大中下降幅度较小;低温下叶片MDA和H2O2含量及O2·-产生速率显著升高,其中在耐寒性弱的保定狗牙根中升高程度更大;狗牙根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水平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而显著升高,其中在运动百慕大中更为明显;狗牙根CBF1、COR和LEA基因表达量随着温度的下降而显著升高,尤其是在耐寒狗牙根运动百慕大中更为显著。低温诱导的抗氧化酶和耐寒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增强了细胞内的抗氧化防御,有助于狗牙根植株维持较高的光合作用和细胞膜稳定性,延缓叶片的衰老,从而提高了狗牙根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