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0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1篇
林业   88篇
农学   175篇
基础科学   75篇
  66篇
综合类   287篇
农作物   85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121篇
园艺   79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2011-2013年在新城疫流行病学调查中分离到3株鸽源新城疫病毒(SDS,SD01和SD02),为了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规律,对3株病毒进行了测序和生物活性分析,并对分离株SDS对鸽的致病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毒株SDS基因组全长为15 192 bp,基因排列方式为3'-NP-P-M-F-HN-L-5'...  相似文献   
32.
温室环境下黄瓜采摘机器人信息获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研究基于近红外图像的黄瓜果实与茎叶的信息表达方法,有效实现了近色系生物信息的图像识别。分析了黄瓜采摘深度图像信息的特点,通过建立基于灰度相关与极线几何相结合的匹配策略实现了双目视觉下的黄瓜抓取点的立体匹配和三维重建。研究温室环境下不同时间光照强度变化特点,建立了光照分析模型,提高了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导航线提取的适应性。试验表明机器人视觉系统能有效识别、定位果实的空间位置,定位误差控制在±5mm以内。  相似文献   
33.
自1981年海南省屯昌县首次发现槟榔黄化病(yellow leaf disease of areca palm, YLD)以来,槟榔黄化问题日趋严重,现已成为制约中国槟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时,鉴于生产中除槟榔黄化病外,炭疽病、细菌性叶斑病、椰心叶甲、干旱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引起槟榔黄化,以及“槟榔黄化病”病原或病因认识上存在混淆的问题,学界暂用“槟榔黄化现象”的表述。近年来,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槟榔黄化病的发生及病原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另一种致黄关键新病害——由槟榔隐症病毒1(Areca palm velarivirus 1, APV1)引起的槟榔黄叶病毒病(areca palm leaf yellowing virus disease, ALYVD),以及其他2种新发现的病毒病害——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和槟榔坏死环斑病毒病的研究进展。对6个示范基地的病原检测结果表明,部分黄化植株被槟榔黄化植原体(areca palm yellow leaf phytoplasma, AYLP)或APV1单独感染,部分植株被AYLP和APV1复合感染。本文还探讨了槟榔黄化病研究中存在的病原分布不均、含量低引起的检测困难和田间诊断易混淆等问题,并对YLD、ALYVD、叶斑类病害、根腐病害、芽腐病、椰心叶甲、干旱、寒害、除草剂药害等9类因子引起的黄化症状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分析了YLD和ALYVD 防控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现阶段面临的紧迫形势,从防控策略和具体措施解读了《槟榔“黄化病“防控明白纸》,并指出了其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及防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最后,展望了YLD和ALYVD 2种致黄关键病害综合防控中亟待实施的措施。本文旨在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槟榔“黄化病”方面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34.
为探究航天诱变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航天诱变选育新品种浙鲜9号与其亲本台湾75在生育期、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浙鲜9号播种至采收生育期比亲本短2 d,株高矮7 cm,鲜百荚重高6.1 g,鲜百粒重低2.2 g,青荚色比亲本淡,两年区域试验平均鲜荚产量较亲本显著增加9.4%。浙鲜9号不仅保留了亲本口感甜糯的优良品质,而且对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抗性有大幅度提高。利用60对核心SSR引物对二者进行分析,在Satt184、Satt197、Sat-213等10个标记间发现多态性位点,引物多态性率为16.7%,Sat-213为大豆花叶病毒病抗性基因Rsc15相关分子标记,这从分子水平证实了浙鲜9号抗性的改良。采用100个SNP标记对二者进行分析,有5个SNP标记在二者之间存在差异。浙鲜9号与亲本主要特征特性和DNA分子标记的对比研究均充分证明了航天诱变育种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5.
黄瓜是设施主栽蔬菜,长期连作导致根结线虫病发生和危害加重;嫁接是提高黄瓜对根结线虫抗性的有效手段,但不同砧木品种间存在差异。为探明嫁接提高黄瓜抗根结线虫能力的机制,试验选用不同抗性的砧木品种‘云南黑籽南瓜’(低感)和‘甜砧南瓜’(高感),以‘新泰密刺’自根黄瓜为对照,采用人工接种,研究了黄瓜砧木对南方根结线虫生长和繁殖的影响,并探讨了根系分泌物与线虫卵孵化的关系。结果表明:线虫侵染初期,3个品种根内的二龄幼虫(J2)数差异显著,‘云南黑籽南瓜’最少,‘甜砧南瓜’次之,‘新泰密刺’最多;侵入根内的J2均能正常发育为成虫,根内线虫总数以‘云南黑籽南瓜’最少,‘新泰密刺’最多;根际J2数量以‘新泰密刺’最多,‘云南黑籽南瓜’最少;发生二次侵染前,根际卵粒数呈现出相同的特点。黄瓜及其砧木根系分泌物明显影响根结线虫卵的孵化,孵化率以‘云南黑籽南瓜’最低,‘甜砧南瓜’次之,‘新泰密刺’最高;接种根结线虫后,根系分泌物影响下的卵孵化率较未接种时明显增加,‘新泰密刺’增幅最大,‘云南黑籽南瓜’增幅最小;随着生育时间延长,三者根系分泌物对卵孵化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低感砧木根系分泌物对南方根结线虫卵孵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显著降低线虫在其根内及根际的发育,可能是抗线虫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6.
Deoxynivalenol (DON) is a toxic secondary metabolite produced by molds of the Fusarium genus and is known to cause a spectrum of diseases in animals such as vomiting and gastroenteritis. It is found in cereals and cereal products as most processing techniques lead only to a partial reduction of deoxynivalenol levels. One technique with a reported relatively high impact on deoxynivaleol decomposition is extrusion cooking. In the current work, systematic studies of a range of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such as temperature, moisture, compression, residence time in the extruder, pH value, and protein content, on their impact on deoxynivalenol decomposition during extrusion cooking were performed. The analysis of deoxynivalenol was made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 using a quick, easy, cheap, effective, rugged, and safe-based cleanup with 15-d(1)-deoxynivalenol as an internal standard. It could be shown that the reduction of deoxynivalenol levels is dependent on a set of parameters partially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Especially the moisture content and compression are key factors for the reduction of deoxynivalenol levels. A correlation between residence time of the mycotoxin in the extruder and deoxynivalenol degradation was also observed when screws without a compression factor were used. Generally, the reduction of deoxynivalenol levels was increased by the use of screws with a high compression factor. As known from cooking, deoxynivalenol could also be easily degraded by extrusion under alkaline conditions. Furthermore, an increase of the protein content of the starting material resulted in higher reduction rates of deoxynivalenol.  相似文献   
37.
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杏仁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该研究以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苦杏仁脂肪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超临界CO2萃取杏仁油的最佳工艺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50 ℃、CO2流量24 L/h、粒径60目、萃取时间2 h.各因素影响杏仁的得率的顺序为:粒径>时间>萃取压力>CO2流量>萃取温度.最佳工艺验证试验的杏仁油的得率为52.98%.本研究的结果为下一步综合、无毒、高效地开发利用苦杏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为了构建胸径生长估测模型,以便快速掌握行道树的生长状况,提高行道树调查效率。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收集了北京城区主要行道树白蜡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叶面积等生长指标,根据胸径等级进行分类,利用5种单因素变量模型构建胸径与多项生长指标的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北京市中径级的行道树白蜡分布最为广泛,占总数的63%以上;白蜡胸径与树高的相关性最高,其余依次为冠幅、叶面积、枝下高,其指数估测模型H=98.2399-28.0859D+2.8115D2-0.0743D3,相关系数达0.9967,系统误差为0.3299%,相对其他模型效果更优;而白蜡胸径与多生长因素的估测首选模型为:D=0.5595H2-9.6656H+2.0172h2-9.2454h-1.0413W2+12.4859W-0.0188S2+1.4996S+6.2011,其均方根误差只有1.0242,而精度高达95.61%。本研究建立的白蜡胸径生长估测模型具有良好的效果,适用于各年龄段的行道树白蜡调查,为北京市行道树白蜡的生长状况、景观质量和生态效益的监测提供快速调查与数据更新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9.
利用盆栽试验,对19份禾草种质材料进行苗期耐镉性研究,通过对存活率、株高、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等4个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对19份材料的耐镉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份材料的耐镉性强弱顺序为:L-4> F-1>L-3>L-2=E-3>F-4>L-1>D-4>A-3=D-2>F-2=E-1=E-4>F-3>D-3>B2>A-2>D-1>A-1.多年生黑麦草具有比较好的耐镉性.  相似文献   
40.
大豆连作土壤肥力变化与有害生物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5—2003年采用定点定期采样系统调查与室内测定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连作大豆土壤营养含量、病虫基数与植株体营养,生物学性状、病虫草发生及产量品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各相关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对指导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