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3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63篇
林业   105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40篇
  65篇
综合类   356篇
农作物   49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128篇
园艺   45篇
植物保护   4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调查了广德县林农复合经营现状,进一步分析了该县林农复合经营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几种值得推广的特色林农复合经营模式,并提出了相关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2.
为提高稳定同位素利用率和产物的化学纯度,对DDT的合成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浓硫酸及发烟硫酸混合催化的方法,直接使用水合三氯乙醛为原料,经低温长时间反应,半微量合成纯度高于98%的O,P-DDT。以碳酸钡计,DDT合成收率为17.1%。该方法可用于DDT的稳定同位素标记合成。  相似文献   
73.
接要:通过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研究了红棕象甲(Rhychophorus ferrugineus)在浙江丽水的生活史和适生性,结果表明:红棕象甲在浙江丽水1a发生1~2代,以成虫、幼虫、蛹在植株内部结茧越冬,翌年3月下旬成虫开始活动,第一、第二代卵4月上旬和8月上旬出现,成虫产卵期长,世代重叠严重,3-11月为危害期,12月上旬开始越冬;红棕象甲成虫、幼虫、蛹的过冷却点分别为(-7.44±2.971)℃、(-3.35±0.596)℃和(-2.74±1.483)℃,能适应丽水的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74.
以海南南渡江流域木麻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木麻黄人工林林分结构的特点及规律。运用Weibull分布函数和正态分布函数进行直径、树高拟合,并结合χ2检验方法对拟合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木麻黄人工林中、小径阶的林木数量居多,林分平均胸径为11.6cm,在3.421.3cm变动,林分平均树高为13.6m,在5.221.3cm变动,林分平均树高为13.6m,在5.223.5m变动;2种分布函数对木麻黄人工林的拟合效果均可,且Weibull分布函数的拟合精度略优于正态分布;木麻黄人工林林下植被组成简单,多样性较低,且草本层生长较灌木层茂盛。  相似文献   
75.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自行提取的16个湖南油茶籽样品、湖南本地的20家油茶籽油生产企业生产的油茶籽油进行脂肪酸组成测定,并对不同比例的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和油茶籽油组成的二元体系的样品进行了脂肪酸组成分析。通过分析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建立了应用气相色谱法快速、精准地检测油茶籽油中掺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菜籽油、米糠油、棕榈油含量的油茶籽油掺假判定方法。  相似文献   
76.
修剪对板栗生长与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对板栗树体的管理水平,了解多种修剪措施对板栗的增产效果,采用叶片调查、花期调查和果实调查法、通过开展对比试验,研究了抹芽、摘梢和除雄等修剪措施对板栗雌花花序数量的影响;并采取随机区组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程度的截枝处理(分别有处理Ⅰ即轻截,截枝1/4;处理Ⅱ即中截,截枝1/3;处理Ⅲ即重截,截枝1/2;处理Ⅳ(CK)即不截枝作对照)对板栗植株生长与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抹芽、摘梢、除雄能够促进板栗雌花分化,增加雌花序数量;截枝对板栗平均叶面积、平均叶质量、结果枝数、平均雌花序数、平均雄花枝数和坐蓬率都有明显的影响,轻短截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处理Ⅰ比处理Ⅳ(CK)增产1.5倍,处理Ⅱ比处理Ⅳ(CK)增产1.25倍;重短截具有明显的减产效果,处理Ⅲ的产量只有处理Ⅳ(CK)的75%。在湖北大悟山区进行的大面积板栗修剪生产实践证明,该套板栗综合修剪技术具有较高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7.
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选取2种坡度(15°,30°),2种降雨强度(92,119 mm/h)和6种砾石覆盖度(0,10%,20%,40%,60%,80%),探究砾石覆盖对海涂围垦区粉砂土坡面侵蚀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累积降雨量增加,土壤可蚀性参数先增大后减小,并趋于稳定.坡度对土壤可蚀性影响显著,坡度越陡,坡面土壤可蚀性越大.砾石覆盖度与土壤可蚀性参数并非呈单调关系.坡度较陡且低覆盖度时,砾石覆盖增加坡面侵蚀;而当高覆盖度时,砾石覆盖可降低坡面径流速率,增加入渗率,减小土壤侵蚀率.适当盖度砾石覆盖能够改变边坡表面粗糙程度,降低坡面土壤可蚀性.砾石覆盖坡面径流雷诺数与土壤可蚀性参数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通过径流雷诺数与土壤可蚀性参数线性关系定量分析能够较好反映坡面高钠盐土颗粒输移水动力学过程,对于构建盐碱土边坡泥沙输移预测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8.
基于小RNA深度测序技术鉴定侵染广东辣椒的病毒种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病毒病是广东省辣椒生产上主要病害之一,田间病株率一般为5%—30%,严重时可达100%。本研究旨在探明危害广东辣椒的病毒种类,为辣椒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6年,从广东省广州、佛山、惠州、江门、梅州、湛江、茂名和韶关8市辣椒主要种植区采集疑似病毒病辣椒样品125份,分别提取每份辣椒病样总RNA,对从茂名、梅州、韶关3市采集的病样按地点和症状混合成7份混合病样进行小RNA深度测序分析,根据小RNA深度测序分析结果,对每种病毒分别根据小RNA深度测序拼接的基因片段序列和GenBank数据库中与该拼接序列同源性最高的病毒基因组序列保守区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以小RNA深度测序的病样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根据扩增效果对引物进行筛选,进一步应用筛选出的引物,对采集于广东省的125份辣椒病样分别进行RT-PCR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明确危害广东辣椒的病毒种类。【结果】从采集于广东省8市的辣椒主要种植区的125份病样中检测到14种病毒,按照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V)(44.0%)、甜椒内源RNA病毒(Bell pepper endornavirus,BPEV)(32.8%)、烟草轻型绿花叶病毒(Tobacco mild green mosaic virus,TMGMV)(31.2%)、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ChiVMV)(29.6%)、辣椒黄脉病毒1(Pepper vein yellow virus 1,PeVYV-1)(26.4%)、甜椒斑驳病毒(Pepper veinal mottle virus,PVMV)(25.6%)、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18.4%)、辣椒环斑病毒(Chilli ringspot virus,ChiRSV)(16.8%)、辣椒黄脉病毒6(Pepper vein yellow virus 6,PeVYV-6)(16.8%)、马铃薯 Y 病毒(Potato virus Y,PVY)(15.2%)、辣椒褪绿病毒(Capsicum chlorosis virus,CaCV)(14.4%)、蚕豆萎蔫病毒2号(Broad bean wilt virus 2,BBWV-2)(9.6%)、辣椒隐症病毒1(Pepper cryptic virus 1,PCV1)(8.8%)、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4.0%)。其中,PMMoV、BPEV、TMGMV、ChiVMV、PeVYV-1和PVMV 6种病毒的检出率在25%以上,但PMMoV、ChiVMV和PVMV分布广泛,PMMoV除了茂名外,ChiVMV除了韶关外,其他7市辣椒产区均有分布;PVMV广泛分布于8市辣椒产区,根据检出率和分布范围,得出PMMoV、ChiVMV和PVMV是危害广东辣椒的优势病毒。同时发现,广东辣椒上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现象普遍,在本研究125份病样中病毒复合侵染率达到88.0%,其中2种、3种、4种、5种、6种、7种和8种病毒复合侵染检出率分别为28.0%、25.6%、12.0%、9.6%、6.4%、1.6%和2.4%,由此可知,2种和3种病毒复合侵染是主要侵染形式。【结论】危害广东辣椒的病毒有14种,其中PMMoV、ChiVMV和PVMV为优势病毒,且复合侵染普遍,2种和3种病毒复合侵染是主要侵染形式。  相似文献   
79.
以切花菊‘白扇’的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以次氯酸钠为表面消毒剂,确定最佳的消毒浓度及消毒时间;以山梨酸钾、次氯酸钠和代森锰锌为抑菌剂,确定开放式初代、继代和生根培养基中抑菌剂的最佳组合,建立开放式组培快繁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消毒条件为0.1%(V/V)次氯酸钠消毒15 min;在初代培养基中,抑菌剂最佳组合为50 mg/L代森锰锌、0.01%(V/V)次氯酸钠和5 mg/L山梨酸钾,该组合的污染率较低,为36.7%。开放式培养中芽的生长情况、诱导率均无显著差异;在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阶段,抑菌剂的最佳组合为40 mg/L代森锰锌、0.01%(V/V)次氯酸钠和5 mg/L山梨酸钾,芽的增殖系数和生根率较高,分别为5.93%、80.0%,芽生长良好,与常规组培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0.
添加木质素和生物炭对土壤氮、磷养分及水分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宋彬  孙茹茹  梁宏旭  胡玥  彭湃  佘雕 《水土保持学报》2019,33(6):227-232,241
研究添加木质素和生物炭对土壤氮、磷养分及水分损失的影响,降低土壤改良剂使用成本,增加造纸黑液中木质素的利用途径,促进木质素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试验选取生物炭改良剂与木质素作为对比,通过土柱淋溶和静态吸收法,研究不同添加量(质量分数为0,1%,2%,4%)的木质素和生物炭对土壤氮磷养分、水分、脲酶活性以及pH的影响。土壤中添加木质素和生物炭均能减缓pH变化程度;抑制土壤脲酶的活性,且在添加氮肥后的1~20天抑制效果明显,其抑制效果与添加量呈正相关。添加量为1%,2%,4%的木质素和生物炭与对照组相比,铵态氮挥发量分别显著减少8.29%,14.29%,14.86%和3.79%,11.65%,15.26%;全氮淋溶量分别显著减少32.37%,37.70%,42.49%和25.43%,30.70%,39.54%;全磷淋溶量分别显著减少23.68%,40.48%,48.12%和6.97%,22.88%,35.30%;水分淋溶量分别显著减少7.71%,15.82%,9.29%和9.91%,15.00%,16.06%。在本试验中,木质素、生物炭质量分数分别为2%和4%时对降低土壤氮、磷养分和水分损失的效果最佳。因此,可以说明木质素和生物炭在水肥保持上的效果相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生物炭改良剂在土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