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林业   3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5篇
  5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丁晋利  郑粉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088+1097-1088,1097
[目的]为了分析不同粒级土壤吸附7Be的能力。[方法]通过对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分析,分析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7Be的分布。[结果]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7Be的分布不同。[结论]7Be含量在不同粒级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为黏粒>粉砂粒>砂粒。  相似文献   
12.
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的节水增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河南省通许县节水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开展了滴灌和小白龙水肥一体化的对比研究,氮肥施用设置一次性底施、底施70%+拔节期追施30%、底施50%+拔节期追施50%、底施70%+灌浆期追施30%、底施50%+灌浆期追施50%和底施50%+拔节期追施30%+灌浆期追施20%,以期找出小麦-玉米周年节水增效措施。结果表明,滴灌水肥一体化更有利于改善水肥的协调供应,促进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与小白龙处理相比,滴灌处理小麦株高增加0.9~7.6 cm,穗长增加0.4~1.6 cm,小穗数增加1.1~2.8个,穗粒数增加0.6~5.2粒,不孕穗数减少1.1~3.3个,千粒质量增加0.1~1.4 g;玉米株高增加2.4~8.2 cm,叶片数增加0.2~0.8片,茎粗增加0.44~0.68 cm,穗行数增加0.2~1.2行,双行粒数增加0.8~7.3粒,有效穗长增加0.04~1.67 cm,穗周长增加0.39~1.40 cm,百粒质量增加0.2~2.1 g,总体上,小麦和玉米均以底施50%+灌浆期追施50%处理效果较好。与小白龙处理相比,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小麦显著增产14.29%~18.96%,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1.93~2.79 kg/m3;玉米显著增产21.79%~47.19%,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97~6.07 kg/m~3;小麦-玉米周年显著增产19.98%~33.37%,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26~4.43 kg/m~3,均以底施70%+灌浆期追施30%效果最佳。与一次性底施处理相比,滴灌水肥一体化处理小麦、玉米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均以底施50%+拔节期追施30%+灌浆期追施20%处理最高。由此可见,滴灌水肥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节水增效,氮肥适当后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郑州黄河湿地生物资源及保护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该区域的生物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探讨了湿地生态与生物资源保护的关系,并对湿地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SWAT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丁晋利  郑粉莉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4):128-130,156
SWAT模型是美国农业部开发的长时段的流域分布式水文模型。它能够利用GIS和RS提供的空间数据信息,模拟复杂大流域中多种不同的水文物理过程,包括水、沙、化学物质和杀虫剂的输移与转化过程。从SWAT模型的原理、结构、应用及评价等方面对该模型作一综合性评述,为我国水文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多核素联合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多核素联合示踪技术研究土壤侵蚀已成为水土保持、土壤等学科的国际前沿研究热点之一。在介绍核素137Cs、210Pb、7Be示踪土壤侵蚀原理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多核素联合示踪技术和稀土元素(REE)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应用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李长看  王威  马灿玲  丁晋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297-18299,18318
对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域的生物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探讨湿地生态与生物资源保护的关系,并对湿地存在的问题及保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7Be研究侵蚀性降雨前后坡面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野外调查方法,利用7Be示踪法研究了直形坡侵蚀性降雨发生前后坡面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侵蚀性降雨发生前,在20m坡长范围内,7Be在坡面不同部位分布的差异性不显著;而全年侵蚀性降雨结束后,7Be在坡面不同部位分布有显著差异。侵蚀性降雨发生后表层土壤中7Be含量及其侵蚀性降雨发生前后表层土壤7Be含量的差值皆随坡长的增加而减少,表明坡面土壤侵蚀随坡长增加呈增加趋势。坡面不同部位发生剥蚀或沉积过程有较大的差异,坡面上部距分水岭0~5m坡长范围内主要发生沉积现象;而在8~15m坡长范围内,土壤侵蚀以剥蚀过程为主,且土壤侵蚀最严重。  相似文献   
18.
7Be示踪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研究土壤侵蚀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7Be作为一种自然产生的,短寿命的(半衰期53.3d)放射性核素,具有特殊的示踪价值。介绍了^7Be的来源、散落特征及其在土壤颗粒中的存在形态,阐述了^7Be示踪技术现有的土壤侵蚀速率定量估算模型,提出了我国开展^7Be示踪土壤侵蚀过程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不同耕作与保墒措施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特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普通耕作、深松、秸秆覆盖、保水剂、有机肥等措施对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不同生育阶段均以秸秆覆盖和深松处理的保墒、储水效果较佳。在小麦整个生育期中,有机肥处理的耗水量最大,而深松和秸秆覆盖处理较少。在小麦拔节期前,有机肥处理更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在小麦拔节-孕穗期,以保水剂和深松处理积累的干物质量较高。孕穗期以后,秸秆覆盖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其他处理,且秸秆覆盖处理在小麦全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较高。除返青-拔节期和孕穗-扬花期外,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利用效率均以秸秆覆盖处理最高,且其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其产量较普通耕作提高了50.9%,水分生产效率提高了11.7 kg/(mm·hm~2)。综上所述,秸秆覆盖处理较其他措施更能有效地改善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环境,从而促进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利用河南省第7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分别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生物量回归模型法、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生物量进行了估算。经比较模型的适用范围,最终采用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估算值作为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生物量;中、幼林生物量占整个杨树人工林生物量总量的80.47%,表明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在各龄组中分布不均衡;河南省杨树人工林生物量总体质量不高,但具有较大发展空间,通过加强杨树人工林的抚育管理措施,对提升整个区域的杨树生物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