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0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6篇
林业   113篇
农学   76篇
基础科学   56篇
  61篇
综合类   435篇
农作物   58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295篇
园艺   68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明确不同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在大田条件下,以山东省主推的21个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0、120、180、240和300kg·hm~(-2)共5个氮肥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氮肥、品种及两者的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冬小麦籽粒产量、氮素利用率、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氮肥水平不同则品种间的氮效率差异程度不同。大部分供试品种的氮效率类型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聚类结果不一致,仅临麦4号、鲁原502、泰山28和山农25在各氮肥水平下的产量、氮素利用率均较高,可划为氮高效品种。氮高效品种达到高氮效率的途径不同,临麦4号通过高氮素吸收效率、泰山28通过高氮素利用效率、鲁原502和山农25通过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共同作用实现氮高效。由此可知,应在不同氮肥水平下对冬小麦品种进行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综合评价,以筛选出适应不同地力环境的品种和与品种特性相适应的施肥技术;在氮高效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中,应针对不同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和利用特性进行鉴别和调控,才能最大程度挖掘和利用其高产、高效潜力,实现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5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旁热式辐射与对流粮食干燥过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旁热式辐射与对流粮食干燥机的干燥特点,建立了一种粮食干燥机干燥过程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该模型采用了3层神经网络结构(8-10-1),模型输入为粮食干燥机的8个变量,模型输出为出口粮食水分比或干燥速率。通过编写Matlab建模程序,基于实际干燥实验的样本数据训练与测试网络,实现了红外辐射与对流联合干燥的动力学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模型数学表达式,模型预测的出口水分比与干燥速率的R2分别为0.998 9和0.998 0,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09和0.004 1,预测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拟合较好;另外,结合实验干燥条件对模型干燥性能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依据同样方法建立了顺逆流粮食干燥过程的出口粮食水分比预测模型,对比了2种干燥方式的干燥性能。仿真预测表明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模简单,具有自适应性、灵活性和自学习性等特点,相比于其他粮食干燥的经验数学模型,能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可为红外辐射与对流联合干燥过程提供一种新的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53.
为提高红壤区涌泉根灌水氮利用效率,通过室内肥液入渗试验,研究了不同肥液浓度(0,10,20,35,60 g/L)条件下涌泉根灌土壤的入渗能力、湿润锋运移距离、土壤水分分布以及铵态氮和硝态氮的运移特性,并建立了红壤涌泉根灌土壤累计入渗量及湿润锋在竖直向上、竖直向下和水平方向的运移距离与肥液浓度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土壤累计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以及湿润体内水分和氮素的分布均受到肥液浓度的影响。在同一入渗时刻,土壤累计入渗量及湿润锋运移距离随肥液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且与入渗历时均呈幂函数关系;在灌水结束时,相同土层深度内,肥液浓度越大,土壤含水率就越大,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浓度也越大,且与铵态氮相比,硝态氮的分布范围更广。随着肥液再分布的进行,土层内最大含水率位置逐渐下移,且土壤含水率的分布也更加均匀;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的变化趋势不同,浅层中铵态氮的浓度逐渐降低,而硝态氮的浓度先降低后增加;深层中铵态氮的浓度先增加后降低,而硝态氮的浓度逐渐增加。该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红壤区涌泉根灌肥液入渗氮素运移及转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4.
生物胺影响着蜜蜂的摄食与生殖行为。本研究测定了蜜蜂生物胺研究鲜少关注的雄蜂体内三种重要的生物胺(多巴胺DA、章鱼胺OA、色胺5-HT)及三者合成上游辅因子四氢生物蝶呤(BH4)在四种组织间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四种物质在雄蜂头部的含量最高,其中四氢生物蝶呤、多巴胺、色胺在雄蜂的头部、胸部、腹部、足四种组织中的含量依次降低,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章鱼胺在雄蜂各个组织间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SPSS相关性分析发现BH4、DA、5-HT三者之间显著相关,三者与OA都没有相关性。本研究表明蜜蜂BH4直接影响体内DA、TA的含量与分布,而对于5-HT的合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5.
为筛选适宜川东北地区种植的饲用油菜新品种,以6个双低油菜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刈割时期的生物产量、植物学特性、营养成分,及油菜农艺性状与营养品质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并对饲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初花期进行第1次刈割,各品系具较好再生性,整个生长季可实现2次刈割,刈割间隔为 35~37 天;2 次刈割时鲜草产量分别为 43.24~50.89、13.94~20.03 t/hm2,年鲜草产量为 57.40~70.46 t/hm2,年干草产量为 6.11~7.28 t/hm2,其中,‘中绵油 783’鲜草产量最高,为 70.46 t/hm2,显著高于(P<0.05)其他参试品系。(2)初次刈割时各品系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南油 714’株高显著高于(P<0.05)其他品系,达 162.11 cm;‘中绵油 783’叶片数最多,为 19.11 片;‘南油 658’茎叶比最低,为 0.91。(3)第1次刈割时‘南油12’粗蛋白含量为15.64%,显著高于(P<0.05)其他参试品系;...  相似文献   
56.
2004年4、8、10月及2005年1月调查结果显示,乌梁素海共有浮游植物7门58属,其中绿藻门最多,共有22属;硅藻门次之,为14属;蓝藻门也较多,达到了13属;裸藻门、隐藻门及金藻门数量很少,分别为4属、2属和2属;甲藻门最少,仅有1属.全年以绿藻、蓝藻及硅藻为优势种属.浮游植物全年平均密度为33.01×106 ind·L-1,平均生物量为26.33 mg·L-1.随着季节的变化,各藻类密度及生物量变化幅度很大,春夏高,秋冬低.另外,根据PCQ评价模型计算结果可知,乌梁素海水体处于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57.
王敏  高宗军  庞绪贵  代杰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6):20674-20676,20679
利用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基础数据,对沾化冬枣的品质进行统计分析,以生态地球化学的观点研究了冬枣主要成分与对应土壤中微量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了解微量元素的生态地球化学效应。结果表明,土壤B、Cr微量元素与冬枣的品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微量元素对冬枣的食品安全生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8.
样点数对县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东省阳西县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耕层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进行空间插值质量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变异系数的顺序为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全氮>pH,插值误差随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系数增大而增加。(2)插值精度随着插值样点数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土壤养分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逐渐增加。采样密度相同时,土壤养分的标准均方根误差(NRMSE)值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是速效钾>有效磷>全氮>有机质>pH值。(3)对阳西县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情况进行评价时,土壤pH值和全氮采样时应以30~60 hm2耕地为一个采样单元;土壤有机质采样时应以20~30 hm2耕地为一个采样单元;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采样时应最大以20 hm2耕地为一个采样单元。  相似文献   
59.
林麝化脓性疾病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麝化脓性疾病是圈养林麝的主要病害之一。从多年流行情况来看,患与化脓相关疾病的林麝在所有病麝中占50%以上;而在因病死亡的林麝中,与化脓有关的占总数的50%以上。由此可见,化脓性疾病对养麝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60.
为了制备牛结合珠蛋白主要抗原区重组蛋白(pir Bo Hp)单克隆抗体及对其进行辣根过氧化物标记。试验利用纯化的pir Bo Hp作为免疫原,免疫雌性BALB/c小鼠,然后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Bo Hp单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试验分析制备的Bo Hp单克隆抗体的免疫反应性;利用抗体亚型鉴定试剂盒,分析鉴定Bo Hp单克隆抗体的亚型和轻链型。利用改良过碘酸钠标记法,对制备的Bo Hp单克隆抗体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结果显示,试验成功制备了4株Bo Hp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1B3、6D6、6D3和6B7。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制备的4株Bo Hp单克隆抗体1B3、6D6、6D3和6B7能识别牛血浆中天然Bo Hp的α链。进一步抗体亚型鉴定结果表明,1B3、6D6、6D3和6B7抗体亚型均为Ig G1,轻链型为kappa链。利用改良过碘酸钠标记法,对纯化的Bo Hp单克隆抗体1B3、6D6、6D3和6B7成功进行了HRP标记。Bo Hpα链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HRP标记为Bo Hp特异性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