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4篇
  7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2年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基于ArcGIS的聊城市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掌握聊城市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耕地安全及其对粮食质量的影响,将聊城市耕地分为136个采样点,调查砷、镉、铬、铜、汞、镍、铅、锌等8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全新的综合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与内梅罗指数结合法进行污染评价.经综合指数分析,重金属污染的程度依次为汞>铜>镉>锌>铬>铅>砷>镍.基于ArcGIS,分别对各种污染物的综合指数进行污染空间分布研究,聊城市土壤各重金属污染分布不尽相同,各重金属在县市城区周边污染偏大,但总体上区域差异较小.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As与Cu、Ni、Zn,Cr与Ni,Ni与Zn等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2.
本研究测定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温度、pH条件下臭椿盘长孢刺盘孢(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菌株SQD-107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情况.该菌株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快、产孢最多;在供测碳源中病原菌对蔗糖、葡萄糖利用较好,供测氮源中对硝酸铵、氯化铵利用较好.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5℃;产生分生孢子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25~30℃;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5~35℃,最适25℃.在pH3~10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7~8;产生分生孢子最适pH为7.孢子萌发最适pH 6~8.孢子的致死温度为60℃,持续时间10 min.  相似文献   
43.
3种除草剂对苗期刺萼龙葵的防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化学除草剂[质量分数为72%2,4-D丁酯乳油、质量分数为20%的克草胺+20%的莠去津悬浮剂和质量分数为20%的百草枯水剂]、设9个剂量水平,对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的苗前期、子叶期幼苗、一叶期幼苗、二叶期幼苗、三叶期幼苗、四叶期幼苗进行室内防除试验.结果表明,72%2,4-D丁酯乳油...  相似文献   
44.
紫花苜蓿和向日葵对黄顶菊的替代控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顶菊是2001年新发现的外来入侵杂草,替代控制是控制其蔓延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探寻对黄顶菊有替代控制作用的植物,该研究通过室内和大田试验,分析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对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竞争效应.结果表明:黄顶菊水浸提液对2种植物的种子萌发无抑制作用;而紫花苜蓿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的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体积质量分数为0.1g/mL时,黄顶菊种子发芽率降低到32%;紫花苜蓿产生的化感物质主要抑制黄顶菊种子胚根的生长.向日葵水浸提液对黄顶菊种子萌发影响不明显.向日葵与低密度紫花苜蓿和黄顶菊混种,能够使黄顶菊株高、分枝数和生物量受到明显的抑制,并能使每平方米黄顶菊植株数量显著地降低.  相似文献   
45.
黄顶菊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的6种溶剂提取物对7种真菌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黄顶菊乙醇提取物对供试的小麦赤霉病原菌、玉米大斑病原菌、玉米小斑病原菌、稻瘟菌、番茄灰霉病原菌、香蕉枯萎病原菌1号小种和4号小种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小麦赤霉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最好,菌丝生长抑制率达到近40%。  相似文献   
46.
结合GPS采用网格法,对山东省聊城市耕地进行了136个样点11种重金属元素的测定.对各样点进行了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指数计算,并利用GIS中的空间插值法将重金属元素富集程度进行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聊城市土壤重金属元素富集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u>Hg>V>Zn>Ni>Cr>Co>As>Mn>Pb>Cd.As、Co、Hg、Cu、Ni、Mn的最大富集值及Cd、Zn、V的最小富集值都出现在东阿县.不同重金属元素在各县市的富集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47.
采用选择性培养基和rep-PCR聚类分析等手段,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入侵植物黄顶菊对土壤中磷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入侵后增加了土壤中无机磷和有机磷细菌的数量,入侵后其数量分别为入侵前的1.17倍和1.08倍。rep-PCR基因指纹分析结果显示,黄顶菊入侵前土壤磷细菌包含19个聚类群,其中无机磷细菌10个聚类群,有机磷细菌9个聚类群;入侵后土壤磷细菌包含22个聚类群,其中无机磷细菌11个聚类群,有机磷细菌11个聚类群。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黄顶菊入侵后土壤中无机磷细菌的丰富度指数、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和2.369,高于入侵前的10和2.303;有机磷细菌的丰富度指数、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和2.398,高于入侵前的9和2.197,而2种细菌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基本不变。本文从土壤微生态学的角度初步探讨了黄顶菊入侵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磷细菌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黄顶菊入侵的地下化感机制和竞争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8.
外来入侵植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入侵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选取河北宣化和吉林白城2个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 Dunal.)入侵典型地区,研究刺萼龙葵入侵对不同类型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每个地区分别选择4个生境作为样地,宣化地区生境包括荒地、路边、农田和林地,白城地区生境包括荒地、路边、农田和草原,其中宣化的林地和白城的草原为每个地区特有的生境。采用滴定法和比色法测定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结果表明,与未入侵样地(CK)相比,刺萼龙葵入侵显著提高了农田、林地和草原的土壤全氮含量(P0.05),其中宣化(灌淤土)农田和林地全氮含量比CK增加102.49%、79.02%,白城(淡黑钙土)农田和草原比CK增加44.04%、21.81%;刺萼龙葵入侵显著提高了农田和林地的土壤铵态氮含量(P0.05),其中宣化农田、林地中土壤铵态氮含量比CK增加137.59%、50.32%,白城农田中增加140.18%;刺萼龙葵入侵也提高了路边、林地、农田(白城)和荒地(宣化)的土壤硝态氮含量(P0.05),其中,宣化荒地、路边和林地土壤硝态氮含量较CK增加65.52%、32.96%和22.68%,白城路边和农田分别增加132.59%、153.96%。刺萼龙葵入侵显著提高了宣化地区及白城荒地和农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P0.05);降低了宣化荒地、农田和林地的土壤全磷含量(P0.05),土壤全磷分别比CK降低54.63%、70.81%和29.68%,白城路边和草原的土壤全磷含量分别较CK下降17.40%、14.69%(P0.05);刺萼龙葵入侵对2个地区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则无显著影响。刺萼龙葵入侵显著提高了荒地、农田、林地、草原和路边(宣化)的土壤脲酶活性(P0.05);宣化路边和白城荒地、草原的中性磷酸酶的活性,宣化荒地和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对白城过氧化氢酶则无显著影响。刺萼龙葵入侵对某些生境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可能与入侵生境的小气候、入侵时间长短等因素相关,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总之,刺萼龙葵入侵改变了2个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其可能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以创造对自身有利的土壤环境,从而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49.
利用水葫芦象甲和农达综合控制水葫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试验表明同时应用水葫芦象甲和农达控制水葫芦,可达到快速、持续的控制效果,但农达使用剂量应选择适当。药量4.5kg/hm的综防处理区中,由于农达的作用水葫芦植株在20~50d内大部分死亡,水葫芦象甲亦很快死亡,象甲很难发挥有效的作用;药量为0.45kg/hm的综防区中,水葫芦象甲和农达同时作用,对水葫芦的叶片数、繁殖量和生物量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与单独施用同样药量的化防区和只释放象甲的生防区有显著差异,而且象甲保持了一定的种群密度;而药量为0.045kg/hm的综防区与只放象甲的生防区控制水葫芦的效果一样。  相似文献   
50.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地区,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亦是受外来入侵物种威胁的重灾区之一。全面摸清外来入侵植物的发生种类及分布情况,可为外来入侵植物的预防预警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提升外来物种入侵防控能力。本研究以贵州省中部的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和中南部的惠水县为调查点,采用样方法对关岭县74个样点和惠水县64个样点进行实地调查,明确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统计发生生境及分布频数等分布格局信息,并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其原产地、生活型等特征。结果表明,两个县共发现24科56种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其中菊科物种占绝对优势(关岭占比29.55%,惠水占比33.33%),其次是苋科(关岭13.64%,惠水11.11%)、豆科(关岭6.82%,惠水6.67%)、茄科(关岭6.82%,惠水4.44%),并以一年生草本植物(关岭80.85%,惠水86.96%)为主。本研究首次在贵州省发现了逃逸至野外的柳叶马鞭草和粉绿狐尾藻自然繁殖种群,确证了其入侵特性。紫茎泽兰、三叶鬼针草、一年蓬、水花生、小飞蓬、野老鹳草、粗毛牛膝菊等广泛分布于调查样点,为两县的主要恶性外来入侵植物。农业外来入侵植物已适应当地的各种生态环境,并主要分布于荒地、农田、路边等人为干扰频繁生境,对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威胁。两县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多、分布范围广、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建议尽快系统性摸清贵州省的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种类及危害程度,并加强对恶性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和扩散动态趋势研究,为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的预防预警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