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科学   46篇
  8篇
综合类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控制排水条件下水稻产量影响指标敏感性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水稻扬粳4038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控制排水条件下水稻株高、叶面积指数、根冠比、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穗长、有效穗数和产量,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对产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和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R2的总贡献,建立了测量指标对产量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和有效穗数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指标,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有一致的变化趋势;自变量指标的减少对产量通径分析的影响发现,在考虑控制排水下水稻产量最优的目标时,要注意穗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先旱后涝胁迫下水稻的茎蘖和株高生长动态,采用测坑试验方法研究先旱后涝胁迫对水稻分蘖数和株高的影响,根据分蘖变化拟合分析了水稻茎蘖消长动力学模型,根据株高动态变化拟合了Logistic增长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先旱后涝胁迫过程在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均不同程度地抑制水稻分蘖;水稻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及抽穗开花期受涝可促进株高增长,在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及抽穗开花期受旱则抑制株高增长;茎蘖消长动力学模型较好地拟合了茎蘖消长的过程,具有实践意义;Logistic模型拟合株高动态变化拟合度也较高,且适用合理.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制定灌溉方案和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验证DRAINMOD模型的准确性,该文采用泗阳县运南灌区4次降雨后农田短系列排水过程实测数据与模拟数据进行评价分析,两系列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具有较好的相关性;Nash系数均在0.9以上,模型模拟效率较高,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生态防渗技术在灌区改造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备受关注。以渠底土工膜防渗+干垒块挡墙和渠底土工膜防渗+混凝土结合联锁块护坡2种生态防渗模式作为研究对象,以混凝土防渗和土渠作为对照。从防渗效果、生境变化、施工工艺、投资及管理机制5个方面对这4种渠道进行对比研究,建立起渠道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得出渠底土工膜防渗+干垒块挡墙和渠底土工膜防渗+混凝土结合联锁块护坡两种生态渠道的综合评价指标数值最高分别为72.55和72.30,其次是混凝土渠道为68.20,最低的为土渠是61.10。  相似文献   
15.
旱涝交替下控制灌溉对稻田节水及氮磷减排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该文研究控制灌排技术对稻田水氮磷动态变化及节水减排效应的影响。于2015年5—10月在河海大学江宁校区节水园,在有底侧坑内进行水稻栽培试验,于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乳熟期4个生育阶段进行控水试验,以常规控制灌溉为对照,测定稻田淹排水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总磷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旱转涝处理淹水初期稻田水中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总磷浓度显著高于涝转旱处理,这个时期地表和地下排水应该引起注意。控制灌排条件下灌水量减少7.4%~18.5%,排水量减少23.0%~43.5%,NH_4~+-N负荷减少18.5%~54.5%,NO_3~--N负荷减少16.8%~57.7%,总磷负荷减少34.2%~58.3%;其中拔节孕穗期和抽穗开花期在保证节水减排的同时,也能实现较高的产量;因此,控制灌排技术具有较好的节水减排效果,对南方稻作区灌排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水稻产量的形成是源库互作的过程,稻田水位的变化对水稻的源库关系有重要影响。该文使用2009、2010年,2年水位调控试验数据,通过计算水位调控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和冠层总光合量,选取水稻群体质量因子(最大LAI、根冠比、株高、茎质量)和产量构成因子(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综合分析了水位调控水稻需水量、光合量与群体质量及产量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位调控水稻总需水量对各因子总效果大小(绝对值)的前三位依次为:千粒重(0.717)、有效穗数(0.650)、每穗粒数(0.459)。冠层总光合量对各因子总效果大小(绝对值)的前三位依次为:茎重(0.613)、最大LAI(0.437)、株高(0.437)。说明总需水量对产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冠层光合侧重于影响水稻群体发育状况。水位调控水稻"源-库"间相关系数为0.44,呈中度正相关关系。总需水量与冠层总光合量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效果值均为正值,总需水量对产量的总效果值(0.552)大于冠层总光合量(0.201),且这种影响主要来自间接作用(0.492),即对产量构成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麦田塑料暗管排水的埋深和间距优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从经济的角度探讨了南方圩区麦田塑料暗管排不埋深和间距的优化,建立了以单位面积工程费用最小为目标函数的塑料暗管间距和埋深的数学模型,不同生态类型圩区的计算结果表明符合田间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8.
渠道防渗是灌区充分利用水资源、扩大灌溉面积的关键性措施之一。目前主要采用土料防渗、水泥土防渗、砌石防渗、混凝土防渗、膜料防渗等形式进行渠道防渗,不同防渗形式的技术原理、技术要点、适用条件、效果及推广条件差异明显。以宿迁市船行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为案例,分析表明,渠道防渗后,显著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节约了投资和运行费用,年节水效益达191.72万元,并结合生态防渗技术的推广,渠道防渗生态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9.
小麦拔节孕穗期受渍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而排水则显著提高籽粒产量,有利于麦株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矿质营养,对改善小麦籽粒的品质亦有较大作用。发展农田暗管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对南方多雨地区小麦增产及改善品质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沿海新垦区灌水和降雨条件下暗管排水洗盐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沿海新垦区土壤快速脱盐的途径,设计了3种间距(10m、15m、20m)和3种埋深(0.6m、0.9m、1.2m)的暗管排水组合处理,在灌水洗盐和降雨洗盐2种方式下,开展了暗管排水效果以及排水含盐量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埋深相同,暗管间距越小,排水量占灌(降)水量的比例越大,地下水降落速度也越快;间距相同,暗管埋深越大,排水量占灌(降)水量的比例越大,地下水降落速度也越快;暗管埋深对暗管初始排水的盐度、电导率也有一定的影响,间距相同,暗管埋深越大,初始排水的盐度、电导率也越大。该研究为江苏沿海滩涂新垦区利用暗管排水技术改良盐渍土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