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0篇
  21篇
综合类   47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探究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环境中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适宜的养殖密度,在伊乐藻覆盖率约为60%的环境中,采用不同养殖密度(10、15、20、25、30尾/m2)养殖初始体质量为(4.35±0.95)g的克氏原螯虾45 d,比较了各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食源贡献度及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结果显示: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的终末体质量、终末体长及增重率最高,其余各组间无显著差异,当养殖密度高于15尾/m2时小规格虾(10~15 g)的占比明显增多;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平均食源贡献度范围为12.8%~26.9%,且对大规格虾(20~25 g)的食源贡献度高于小规格虾;各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的活性均无明显差异,仅10尾/m2密度组的克氏原螯虾丙二醛(MDA)的含量显著低于其他4组,说明保障一定的伊乐藻覆盖度能有效降低密度带来的胁迫,并且摄食伊乐藻对克氏原螯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具有积极作用。综上表明,伊乐藻(约60%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122.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根据施氮量不同分为7个处理(对照组不施氮肥)组。施肥组比对照组产鲜草量提高。以施尿素300kg/hm2及施碳铵821.4kg/hm2较佳,产鲜草分别提高8.25%、13.44%,粗蛋白质和可溶性糖产量亦佳,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23.
白鹤芋胚性细胞悬浮培养和高效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白鹤芋(Spathiphyllum cannifolium)试管苗叶柄为外植体诱导获得胚性愈伤组织,建立了胚性细胞悬浮培养系并高频率再生出植株。结果表明,最优的悬浮培养条件为:装有20 mL液体培养基的100 mL三角瓶中接种0.3 g胚性细胞团,悬浮培养基为MS + 0.5 mg ? L-1 TDZ + 1.0 mg ? L-1 2,4-D + 30 g ? L-1蔗糖或麦芽糖,pH 5.8;继代间隔14 d;每个继代周期,胚性细胞团可增殖至接种量的5倍以上;植株再生最优的分化培养基为1/2MS + 0.3 mg ? L-1 6-BA + 30 g ? L-1蔗糖 + 8.0 g ? L-1琼脂粉,pH 5.8,平均每个胚性细胞团可分化再生出25.1株小植株;胚性细胞的快速增殖和高频率植株再生的状态可保持24周。  相似文献   
124.
【目的】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以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等优点,成为基因表达分析的主要工具,而选择适合不同条件下工作的内参是qRT-PCR分析的前提。筛选得到适用于杜鹃红山茶不同器官、不同时期花瓣的qRT-PCR分析的内参基因,为后续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提供可用的内参基因。【方法】选择转录延伸因子编码基因(EF1α)、α-tubulin(TUA)、β-tubulin(TUB)、Ubiquitin(UBQ)、肌动蛋白(Actin)和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6个看家基因,使用2种不同的计算程序GeNorm和NormFinder评估了6个基因表达的稳定性。进一步通过CaGASA3基因的表达模式验证了所选内参基因的适用性。【结果】在不同器官中通过GeNorm和NormFinder筛选出稳定性最好的基因,排名前2位的均为TUA和GAPDH,GAPDH基因在两种计算程序评估中稳定性均最佳。而在不同时期花瓣中,通过2种程序得出排名前2位的内参基因均为TUB和UBQ;UBQ基因在GeNorm程序评估中稳定性最好,TUB基因在NormFinder程序的评估中稳定性最佳。【结论】杜鹃红山茶不同器官中最佳内参基因为TUA和GAPDH,不同时期花瓣中最适内参基因为TUB和UBQ。  相似文献   
125.
隔沟调亏灌溉对冬小麦旗叶生理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垄栽模式下隔沟调亏灌溉对冬小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产量形成过程的影响及其机理,在移动式防雨棚测坑内进行了试验。试验设置5个处理,即T1(常规畦灌):全生育期计划湿润层土壤含水率控制在65%~75%田间持水率(FC); T2(隔沟交替灌溉,AFI):全生育期1/2交替灌,当土壤含水率下降至(55%~65%) FC区间内,即灌水至95%FC; T3、T4、T5为隔沟调亏灌溉处理:分别在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抽穗-灌浆期将土壤含水率控制在(55%~65%) FC,其余生育阶段按T2处理控制土壤含水率。测定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指标、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构成等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常规畦灌方式下冬小麦旗叶具有最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但隔沟交替灌溉处理和隔沟调亏灌溉方式下的各个处理表现出较高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其中T3在开花期和灌浆期的日均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为各处理中的最大值。各处理的籽粒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T1、T2、T3、T4、T5,与T1相比,T2与T3分别减产1. 98%(P 0. 05)和5. 68%(P 0. 05),但分别节水10. 01%(P 0. 01)和16. 91%(P 0. 01),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9. 04%(P 0. 05)和15. 82%(P 0. 01)。本试验条件下,隔沟调亏灌溉方式在返青-拔节期施加适当的水分调亏((55%~65%) FC)是兼顾节水、稳产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26.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添加与去除对土壤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未来气候变化过程中森林生产力增加的背景下,凋落物增加如何影响土壤碳氮过程,本研究在杉木人工林中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凋落物添加(Litter addition)(一倍)与去除(Litter exclusion)对土壤中碳氮、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微生物量碳氮(MBC、MBN)、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添加后导致土壤中氮获得酶(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上升,加速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获取氮素,这可能是由于凋落物添加后导致植物细根生物量增加,增强了植物吸收氮素的能力,从而使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DON)、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下降,迫使微生物分泌更多的氮获得酶去获取氮素;凋落物添加与去除处理对土壤碳的影响较小,土壤中SOC、DOC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土壤中δ13C丰度与凋落物处理之间未呈现出相关规律性,而δ15N丰度在凋落物添加处理后显著上升。这些结果说明,凋落物处理对杉木林土壤中氮的影响较为敏感,对土壤碳的影响较小。因此,未来气候变化导致森林生产力提高、凋落物输入增加,可能会导致土壤中氮素的损失,迫使土壤微生物分泌更多的氮获得酶同植物竞争土壤氮,最终可能会造成土壤碳氮循环的不平衡,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27.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土壤环境和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常规管理茶园(清耕茶园)为对照,通过连续4a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稻草覆盖与间作白三叶草对亚热带丘陵幼龄茶园土壤环境及茶叶品质、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物措施均降低了土壤容重,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了土壤养分的供应状况,提高了土壤关键层次(0~20 cm)和关键时期(4~6月)的水分含量,获得了不同观察时刻、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多种调控效果,延缓和缩短了高温和干旱时间,促进了茶树生长,改善了茶叶品质,显著增加了茶叶产量,其名优绿茶酚氨比分别下降了0.68%和28.14%,产量提高了26.19%和32.65%,间作白三叶草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8.
3种植物生长延缓剂对盆栽海南三七的矮化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海南三七的组培苗为材料,使用不同浓度的多效唑、矮壮素和丁酰肼浇灌植株基部,探究其矮化效果及对观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100、300和500 mg/L多效唑各浇灌1次,可使海南三七的株高变矮46.6%~65.6%,株幅变少22.5%~32.9%,主芽基茎增粗10.1%~14.1%,而且植株紧凑、叶色亮丽,观赏价值高;而使用100、300、500 mg/L多效唑浇灌2次,植株生长严重受阻;使用100、300、500 mg/L丁酰肼和矮壮素浇灌1次和2次,均不能矮化海南三七。  相似文献   
129.
采用室内培养法,比较分析了福建三明地区米槠次生林皆伐后火烧、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的影响,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和土壤初始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可溶性有机碳的关系。结果表明,火烧、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6个月和18个月后,火烧处理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处理分别下降了6.0%和1.9%,保留采伐物处理土壤表层有机碳增加了15.6%和25.0%。两次培养中,火烧处理各土层累积矿化量显著低于对照和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火烧6个月后,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各土层累积矿化量显著低于对照,18个月后10~20和20~40 cm土层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对照处理。火烧18个月后,保留采伐剩余物处理各土层累积矿化量显著高于1年前的累积矿化量,分别高57.0%、112.0%和49.9%;火烧和对照处理前后两次培养各土层累积矿化量变化并无明显规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土壤初始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呈显著地线性相关关系(p0.05)。营林活动初期,皆伐后保留采伐剩余物措施较火烧能够增加土壤有机碳库,对土壤肥力及后期林木生长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0.
本文介绍了耕地供需平衡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提出耕地供需平衡预警模型的工作方法,对平衡判断以及预警结构的各个流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的预警体系结构。应用组件式GIS的开发流程实现了耕地供需平衡预警系统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