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46篇
  25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玉米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对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究不同程度水分亏缺条件下,东北地区玉米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盆栽方式,在玉米拔节初期(A)、拔节后期(B)、抽雄期(C)、灌浆期(G)分别设计亏水1 d、亏水3 d、亏水5 d、亏水7 d的处理和1个对照试验(充分供水,CK),研究了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对玉米气孔导度、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1)随着亏水程度增加,叶片气孔导度也随之降低,其中C5、C7处理降低最为显著,4个生育期内亏水1、3 d的处理与CK差异较小。当土壤含水率低于0.15 cm3/cm3时,气孔导度一般低于50 mmol/(m2·s)。(2)亏水条件下作物的耗水量小于充分供水条件下作物的耗水量,其中4个生育期亏水1 d的处理变化均不明显,C3处理略微降低,4个生育期亏水5、7 d的处理与CK相比降低明显。土壤含水率小于0.15 cm3/cm3时,作物耗水量仅为正常条件下的1/3;复水后其耗水量也不能恢复到充分供水的水平。(3)整体上,玉米产量及产量性状随着亏水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严重亏水使产量平均降低了49.1%。抽雄期亏水对产量影响最明显,各处理产量及产量性状差异性显著,秃尖长的增加是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结论】轻度亏水处理(亏水1、3 d)对玉米生理生态指标及产量影响较小,从C3处理开始水分亏缺对其影响表现明显。抽雄期水分亏缺对玉米产量的形成不利,基于气孔导度、耗水量和产量变化,土壤体积含水率0.15 cm3/cm3可以作为判断玉米受到水分胁迫的阈值下限,抽雄期充分供水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72.
基于灌溉制度优化和种植结构调整的用水总量控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该文以农业耗水总量及灌溉取水总量为约束条件,采用优化灌溉制度和种植结构调整措施下京郊农业发展面积阈值。结果表明:1)采用优化灌溉制度措施能显著降低研究区农业耗水量与灌溉量,使区域农业耗水总量低于耗水总量控制指标及其使农业灌溉量取水总量低于其多年实际平均水平,但是农业灌溉取水总量仍超过其控制指标;2)在北京市大兴区减少耗水量高的露地蔬菜与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灌溉量少且耗水较低的夏玉米种植面积,同时进一步发展农业用水效率较高的设施农业面积,能够满足农业灌溉取水总量与耗水量总量控制指标,且符合国家规划稳定粮食产量与提高蔬菜产量的要求;3)满足灌溉取水总量控制下农业发展面积阈值为4.60?104~7.42?104 hm2,而满足耗水总量控制下农业发展面积阈值为6.72?104~9.48?104 hm2,而同时满足2种约束条件下农业发展面积阈值为7.42?104 hm2;4)在维持用水总量不变情况下,随着设施农业发展面积扩大,传统农业发展面积相应减少,但因用水总量约束值差异设施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发展阈值并不完全一致。可见,为维持区域水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确保区域农业健康发展,势必采用优化灌溉制度与种植结构调整等节水措施,控制农业发展阈值在合理范围内,才能使区域农业用水总量不能突破灌溉取水总量与耗水总量的控制指标。研究对类似京郊资源性缺水地区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3.
我省采育企业在采伐生产定额的测设中,使用的“林场等级”一词,来自东北林区。这里所谓的“林场”,实际是指一片具体的林地。某一具体林地的“林场等级”,是与别的具体林地相比较而言的,而比较的标准主要是每公顷出材量和平均每木材积。所以采伐定额“林场等级”,可以简要的表述为是指林子好坏的程度和生产力的高低。划分林场等级,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能表明不同等级林地的生产能力,为我  相似文献   
74.
夏玉米茎流和茎直径变化规律及其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夏玉米生育期的茎直径微变化和茎流变化过程的监测,分析了茎直径微变化、茎流随土壤含水率和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并对茎流与茎直径微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茎直径微变化的日变化过程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收缩,夜间复原;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随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可将其作为诊断作物水分状况的一个指标。茎流同样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茎流逐渐增大,在13:30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减小。茎直径微变化、茎流的变化均受到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风速的影响。茎直径微变化与主要气象因子均呈负相关,茎流与其均为正相关关系。茎直径微变化与茎流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很好。  相似文献   
75.
当今农业水管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与50年前有着显著差别。当前发展农业水管理的目的是在水资源稀缺状况下,在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食物需求的同时,达到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减少贫困、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等。为此,应从跨学科、跨部门的角度出发,审视和改善与农业水管理发展相关的策略与对策,其中包括加快发展节水农业、维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大灌溉投入、提升雨养农业、提高农业水分生产率、减少农业贫困人口、减轻或预防土地和水环境质量下降、降低废水灌溉风险、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等。改善农业水管理、增加农业生产力的各  相似文献   
76.
刘钰 《新农业》2024,(2):63-64
<正>2023年,我省蔬菜市场行情呈现“震荡”季节性变化规律。蔬菜总体价格较2022年同期偏低,同时,从年初开始价格逐月下降,并没有延续历年的2月价格最高规律,并在7月末价格开始上涨,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77.
石斛是中国名贵兰花,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为充分评价和利用石斛资源,现已广泛应用分子技术对石斛基因层面开展研究,其中SSR分子标记由于具有共显性、高多态性和数量丰富等特点在石斛研究中应用广泛,但在基因定位和分子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研究简要概括了石斛SSR分子标记的开发方法及其在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QTL定位,DNA指纹图谱构建和杂种鉴定等方面的应用。重点总结了石斛高多态性引物和QTL定位,以期为今后石斛重要性状的关联基因定位、功能分析和分子定向育种等提供理论基础及借鉴。  相似文献   
78.
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烤烟在水氮耦合条件下棵间蒸发量及其所占耗水量的比值的差异,探讨了棵间蒸发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日均棵间蒸发量与土壤温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表层土壤含水率呈E=0.058e0.048θ(R2=0.717)指数函数关系。棵间蒸发量与耗水量的比值与叶面积指数呈E/ET=0.201LAI-0.912(R2=0.658)幂函数关系。在6 g/株施氮处理下伸根期、旺长期及成熟期灌水量和灌水频率分别为4.5 kg和9次、18 kg和18次、13 kg和26次对减小烤烟棵间蒸发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9.
80.
硅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抵御逆境等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解不同浓度硅元素对苗期甜菜生长的影响,为后续利用外源硅调节植物生长奠定理论基础。以KWS1176甜菜品种为研究对象,在培养液中含有适合甜菜生长的3 mmol·L-1 Na+的条件下,设置0、0.3、0.6、1.2、2.4和4.8 mmol·L-1 6个浓度梯度硅酸钠溶液施加至培养液中,测定不同处理对甜菜幼苗形态特征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硅对甜菜幼苗的生长起到明显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加甜菜幼苗的株高并使叶片较对照直立。同时,适宜浓度的硅酸钠能降低甜菜植株丙二醛(MDA)含量,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以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CAT活性降低最为显著。此外,硅能够促进甜菜叶片光合作用,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净光合速率(Pn)在硅酸钠的作用下均有所提高,而胞间CO2浓度(Ci)则呈递减趋势。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干重、鲜重以及脯氨酸含量等6个指标,可作为指示性指标用于评价硅酸钠对甜菜幼苗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的强弱。计算不同浓度下甜菜叶片和根系的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排名,最终得到当硅浓度为2.4 mmol·L-1时,甜菜根系和叶片的生长及生理指标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