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5篇
  6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针对宁夏设施土壤连作障碍发生严重、设施土壤碱化度高等问题,以连作10年的设施黄瓜连作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糠醛和醋糟为改良剂主料,通过调酸调节改良剂pH为2,采用盆栽试验,设置667m2施200(T1)、400(T2)、600(T3)、800(T4)、1 000(T5)、1 300(T6)、1 600kg(T7)的7个处理,以不添加改良剂为对照(CK),系统研究了不同改良剂用量对土壤养分、盐分离子、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盛果期土壤pH和EC值均随改良剂施用量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其中T7降低pH效果最显著,降低4.29%,T5降低土壤EC值最显著,降低37.72%;T6和T7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CK,分别增加42.11%和48.54%;667m~2施800kg以上用量改良剂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T1、T2、T4和T5处理相对CK分别显著增加20.00%、20.00%、23.33%和26.67%的土壤全磷;T4处理Ca~(2+)和Cl~-下降最为显著,Na~+、K~+和HCO_3-在T3下降最为显著。T4细菌数和放线菌的增长最显著,且真菌数降低最为显著,缓苗期T3放线菌增长最显著。综合分析得出,667m~2施用量600kg为该复合型有机酸性土壤改良剂的最佳施用量。  相似文献   
22.
曾涛  刘馨 《技术与市场》2007,(10):71-73
随着中国流通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快递业出现经营多元化与提高其服务质量水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CIT的民企快递服务质量的模糊评价方法,采用关键事件技术(CIT)的评价要素,结合模糊论分析法,设计了质量评价问卷表,提出了服务质量水平的模糊评价矩阵与定量评价指标.最后,针对某民企快递业务,给出了其服务质量水平评价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3.
随着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产品的大量出现,以微电子、计算机技术、音像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教育革命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发展。目前,教学信息的数字化、教学媒体的交互式、教材编制的软件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教学传播的网络化已使我国教育的发展搭上了时代发展的高速列车。  相似文献   
24.
2013年7月24日,重庆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重庆市动物防疫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重庆市出台的第一部为全面提高动物防疫工作水平,切实规范动物卫生监督体系,有效促进养殖业健康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地方性法规,标志着重庆市动物防疫法制建设工作迈上破瓶颈、明权责、重实效、促发展的新台阶。  相似文献   
25.
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筛选及其酸碱调节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能够改良土壤酸碱性的微生物群体, 以混合堆放牛粪、鸡粪的储粪池外围土样为材料, 采用限制培养技术筛选了一组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 并对该菌群在不同初始pH下的适应能力和纤维材料的分解能力及其耐盐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以不同碳源(滤纸、玉米秸秆、稻草秸秆和小麦秸秆)制作不同初始pH(5.0~11.0)的培养基, 接种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后培养基pH均迅速向中性变化, 第3 d集中至8.0左右, 6 d后稳定至7.8~8.6; 7 d内滤纸、玉米秸秆、稻草秸秆和小麦秸秆失重率分别超过93.15%、50.53%、44.29%和42.60%; 以滤纸为惟一碳源、NaCl浓度2.0%的培养基接种, 7 d滤纸失重率达84.82%。木质纤维素分解菌群具有较强的适应及调节pH能力, 且能够高效分解木质纤维材料, 并具有一定的耐盐特性, 可见该菌群在酸碱土壤酸碱性改良领域具有一定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6.
金露梅嫩枝扦插生产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主要介绍了金露梅大田嫩枝扦插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地块选择、整地、土壤处理、嫩枝选择、嫩枝处理、扦插及插后管理等内容,对指导金露梅嫩枝扦插育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7.
米象Sitophilus oryzae(L.)是重要的储粮害虫,如何有效防控仍是世界性的研究难题.应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米象成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证实了米象触角上仅分布3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及锥形感器;采用嗅觉行为仪测定了米象对5种粮食的取食偏好性,结果表明:粮食对米象的引诱由强至弱依次为:燕麦湖北丁优大米黑米莲子薏米;同时观察了5种粮食对米象F1代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发现在莲子中米象F1代发育历期最长,米象F1代种群数量在供试粮食中由多到少依次为:黑米燕麦薏米湖北丁优大米莲子.研究其触角感器与取食偏好可为探索米象防治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
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是学校管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分析和总结都市农业背景下青岛农业大学主动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九系统"闭环式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实践证明,该体系改善了学生培养质量,满足了都市农业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9.
针对宁夏设施土壤盐渍化严重,作物盐害加剧等问题,以嫁接黄瓜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100 mmol·L~(-1)NaCl处理下,施用不同浓度CaCl_2对嫁接黄瓜幼苗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不同钙离子浓度处理下黄瓜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均降低,蒸腾速率(Tr)、胞间CO_2浓度(Ci)先下降后升高,10 mmol·L~(-1)Ca~(2+)处理显著增加了植株的水分利用率;处理第11天,除10 mmol·L~(-1)Ca~(2+)处理外,其他处理初始荧光均呈上升趋势,10 mmol·L~(-1)Ca~(2+)处理的Fo值最低,仅为787.4,最大荧光(Fm)较高,仅次于CK,施入10mmol·L~(-1)Ca~(2+)可显著增加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分别为其他5个Ca~(2+)浓度处理的17.69、1.33、1.66、2.82倍与1.22倍;当处理第11天,各处理qP值均出现上升的趋势,10 mmol·L~(-1)Ca~(2+)处理的q P为0.677且接近于CK,经不同浓度CaCl_2处理后,各处理间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差异不显著,10 mmol·L~(-1)Ca~(2+)处理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施用10 mmol·L~(-1)Ca~(2+)可显著缓解盐分对黄瓜幼苗的伤害,提高其耐盐性。  相似文献   
30.
为解决宁夏设施土壤连作障碍、碱化度高等问题,以连作黄瓜10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施用鸡粪(CK)、鸡粪+有机酸性改良剂(T1)、含氮量与鸡粪相等的柠条堆肥(T2)、含氮量相当于鸡粪75%的柠条堆肥(T3)、含氮量相当于鸡粪50%的柠条堆肥(T4)、含氮量与鸡粪相等的柠条堆肥+有机酸性改良剂(T5)、含氮量相当于鸡粪75%的柠条堆肥+有机酸性改良剂(T6)、含氮量相当于鸡粪50%的柠条堆肥+有机酸性改良剂(T7)对连作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添加有机酸性改良剂可降低土壤pH值,提高土壤EC及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缓苗期,T1、T5、T6处理土壤pH值较CK显著下降;T1、T7处理土壤EC较CK显著提高;T6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较CK显著增加106.61%,T5处理次之;T6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较CK显著提高42.78%,T7处理次之;T7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较CK显著增加103.54%,T1、T6处理次之;T6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CK显著增加;T6、T7处理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均较高,均显著高于CK;T7和T1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CK;T5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最多,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7处理放线菌数量最高,T2、T6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1处理土壤真菌数量最多,T7、T6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盛果期,T6处理土壤pH值最低,T7处理次之,均显著低于CK;T6处理土壤EC最高,T1、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7处理土壤全氮、速效氮含量均最高,T6处理较高,均显著高于CK;T6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1和T7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最高,T6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7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较高,T6和T7处理土壤磷酸酶活性最高,均显著高于CK;T6处理土壤放线菌数量最高,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6处理土壤真菌数量最高,T5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最高,T6、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拉秧期,T5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7和T3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较高,均显著高于CK;土壤蔗糖酶活性以T1处理最高,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6和T7处理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与CK差异不显著;T7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最高,T6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真菌数量T6处理最高,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放线菌数量T5和T7处理较高,T6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综上,柠条堆肥和有机酸性改良剂配合施用的T6和T7处理可以有效调节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综合成本考虑,以T7处理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