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10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15篇
  16篇
综合类   152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甜玉米株高的多世代遗传分析与QTL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甜玉米株高的遗传模式和QTL定位,为玉米高产、耐密和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株高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14和T4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F1、B1、B2和F2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株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以330个F2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和群体分离分析法(BSA法),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株高QTL。【结果】玉米株高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在各个分离世代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F2群体中,检测到的3个QTL位于第1染色体,2个QTL位于第5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7.8%~28.8%;在F2:3家系中,检测到的4个QTL位于第1染色体,4个QTL位于第5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4.8%~27.4%。【结论】在F2和F2:3家系中检测到的株高QTL都集中在第1和第5染色体上,形成了2个明显的株高QTL簇,这一结果与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相吻合。  相似文献   
22.
为了给平菇遮阳保湿,采用畦埂种菜、畦内种菇。菇床宽80厘米、深30厘米,菜埂宽1~1.2米、高20~25厘米,一埂种植两行蔓型瓜、豆。采用人字形棚架。在葡萄架下、丝瓜棚内种平菇,畦宽一般1.6米左右,可用一半面积种平菇,另一半面积作为丝瓜、葡萄生产的作业区。菇畦宽60~80厘米,畦深10~15厘米,菇畦边沿可做成宽10厘米、高5厘米的土埂,畦底采用埂式。棚架采用直立平顶棚。  相似文献   
23.
道路栏杆的人工清洗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为了实现一款经济实用的道路栏杆清洗机器人的运动试验与校核,在ADAMS中建立了该机器人的虚拟样机模型,并对模型各部件添加了约束和驱动,进行了运动仿真,结果显示该机器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4.
甜玉米小斑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与主效QTL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培育抗病品种,利用抗小斑病甜玉米自交系T14和感小斑病自交系T18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对玉米抗小斑病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和抗病基因分子标记定位,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和P1、P2、F1、B1、B2、F2 6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单位叶面积病斑数量进行遗传分析,并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抗小斑病QTL。结果表明,单位叶面积病斑数量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控制,自交系T14的抗病性在各个分离世代都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在第4染色体上检测到4个相互连锁的小斑病抗性QTL,解释表型变异的7.7%、30.9%、14.8%和11.5%;在第6染色体上定位了1个抗病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37.7%。检测到的小斑病抗性主效QTL位于第4和第6染色体的特征与2对主基因的遗传模型相吻合。  相似文献   
25.
以撂荒地作为对照,通过野外采样、定点观测、室内试验,研究了山西省太谷县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生态效应是不同的,刺槐+山桃>刺槐>山桃林>撂荒地;刺槐+山桃、刺槐、山桃林负氧离子浓度分别为2019、1893、1738个/cm^3,是撂荒地的1.86倍;负氧离子寿命分别为17.35、16.28、14.94 min,是撂荒地的1.96倍;PM2.5浓度分别为59.07、65.77、73.36μg/m^3,是撂荒地的0.65倍;土壤容重分别为1.15、1.17、1.19 g/cm^3,是撂荒地的0.80倍;土壤总孔隙度分别为49.60%、48.94%、47.57%,是撂荒地的1.24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7.16%、6.77%、6.17%,是撂荒地的1.43倍;土壤有机质分别为2.93%、2.71%、2.53%,是撂荒地的1.42倍,土壤表层日较差分别为11.63、11.77、11.85℃,是撂荒地的0.80倍。  相似文献   
26.
27.
氮胁迫与非胁迫条件下玉米叶形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叶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也是蒸腾作用和抗逆的主要器官。在施氮 (N+) 与不施氮 (N–) 条件下鉴定玉米叶片相关性状的QTL,为高光效玉米新品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玉米骨干系综3为供体,许178为受体,通过杂交、回交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方法,构建了一套以许178为背景的综3单片段代换系 (SSSLs) 群体,其中包含160个单片段代换系。以这套SSSLs以及许178为材料,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通过一年三点 (贵州贵阳、德江和云南罗平) 的表型评价,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穗下绿叶数3个叶片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结果】在基因组范围内,两种氮处理条件下共检测到42个主要叶片相关性状QTLs,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N+条件下,在3个地点共检测出8个叶面积的QTLs,5个穗下绿叶数的QTLs,8个叶绿素QTLs。其中,qLAI1b在3个环境中同时被检测到;qLAI1b在德江、贵阳和罗平点对叶面积的贡献率分别为14.41%、14.47%和16.38%,来自于综3的等位基因起增效作用。同时,穗下绿叶数QTL (qLN7a和qLN7b) 在3个环境中均被检测到。在氮胁迫 (N–) 条件下,3个环境中共检测出9个叶面积QTLs,7个穗下绿叶数QTLs,8个叶绿素QTLs;其中,位于bin3.08的叶面积QTL qLAI3b,片段大小为120.48 cM,在德江、贵阳和罗平的贡献率分别为20.4%、12.8%和13.2%,来自于许178的等位基因起增效作用;玉米穗下绿叶数QTL,位于bin9.01区的穗下绿叶数QTL qLN9 (umc1957~umc1867~umc2078),片段大小为62.7 cM。位于bin4.08的叶绿素含量QTL qCHL4a,片段大小为18.69 cM,在德江、贵阳和罗平点对叶绿素含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7.6%、10.6%和11.4%,且来自于亲本综3的等位基因起减效作用。【结论】不同氮素处理下,检测出一些共有的玉米氮响应的主效 QTLs,如qLAI3b (umc1844~umc1320~bnlg1182)、qLN7a (umc1642~umc2160~umc1929)、qLN7b (phi328175)。这些区段可能在玉米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下一步精细定位和图位克隆玉米叶片相关基因的重要候选区域。  相似文献   
28.
介绍了设计液压辅助进料碎木机的背景,分析了应用液压辅助进料碎木机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液压辅助进料碎木机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指出液压辅助进料碎木机的开发,可使用液压系统辅助进行树木、原木的进料和退料,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大大地减少了碎木机的故障率,提高了作业效率,延长了碎木机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9.
工业产品设计(CAD)技能大赛是近年随着CAD/CAM/CAE技术在生产技术领域逐步发展并日趋成熟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对于技能大赛前参赛学生的培养无疑是在比赛中角逐一个好名次的关键因素,本文依据实际经验对学生的技能和心态培养提出了一些方案。  相似文献   
30.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黑土区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2016年6—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试验区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松(SS)、免耕(MG)及常规耕作(CK),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土样,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土壤渗透速率及土壤孔隙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及含水量均表现为SS>CK>MG;土壤入渗特征表现为初始入渗率>平均渗透率>稳定入渗率;土壤入渗速率及累计入渗量表现为SS>CK>MG;土壤孔隙度以SS处理下最高且随着月份的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初始入渗速率和渗透总量对不同耕作方式最为敏感,可以作为考察东北黑土区农田耕作效应与缓解黑土地退化的评价指标。由综合得分可知,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性能优劣表现为SS>MG>CK。综上,深松耕作可以有效的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土壤渗透能力;免耕更有利于水分的保持,降低土壤的无效蒸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