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10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15篇
  16篇
综合类   152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4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甜玉米果皮厚度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甜玉米果皮厚度的遗传模式,为甜玉米品质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果皮厚度有显著差异的甜玉米自交系T4和T19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及P1、P2、F1、B1、B2和F2共6个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甜玉米果皮厚度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果皮厚度的最适遗传模型为D-2,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大于相应分离世代的多基因遗传率,B1、B2、F2群体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9.65%,55.17%和65.24%,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37.84%,41.40%和32.65%,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27.186 4,多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0.289 5,显性效应值为5.742 3。【结论】甜玉米果皮厚度以主基因遗传为主,育种中既要重视利用主基因,也要考虑多基因对性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西瓜种子带菌检测及杀菌剂消毒处理效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离体平皿法对来自新疆等4个省区的14个西瓜品种进行种子带菌检测、分离纯化和鉴定,并测定了7种杀菌剂和1种种衣剂对种子带菌的消毒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种子表面携带的优势菌群主要为青霉属Penicillium spp.、根霉属Rhizopus spp.、曲霉属Aspergillus spp.、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p.和镰孢属Fusarium spp.;种子内部寄藏真菌主要为青霉属、根霉属和曲霉属;不同品种之间种子表面携带真菌种类差异较大,种子内部寄藏真菌种类差异不明显;种壳带菌率一般高于种仁带菌率。15% FDDF ·霜·福悬浮种衣剂、福美双和代森锰锌对种子带菌消毒效果优于多菌灵、敌磺钠、 FDDF 霉灵、拌种灵和甲霜灵。  相似文献   
53.
玉米农艺性状是影响植株个体发育状况及群体生产效能的重要因素。本试验以甜玉米T8(♀)和T33(♂)为亲本,组配杂交组合,F2代乳熟期调查各单株主要农艺性状,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茎粗的最佳遗传模型符合A-3模型,即2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穗位高的最适遗传模型为B-6,即2对等显性基因遗传;穗位叶夹角最适遗传模型为B-1,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遗传,两对基因都以加性效应为主;雄穗分枝数最适遗传模型为B-4,即2对等加性基因控制,以主基因遗传为主。本试验结果可为甜玉米育种实践及农艺性状遗传改良和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4.
仲甜 15 号是以自交系 M39 为母本、自交系 M246 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甜玉米杂交种,具有优产、早熟、风味佳等特点,每 667m2 平均鲜果穗产量为 702.0kg,较对照华珍增产 4.7% ;抗大斑病、小斑病,田间接种无高感病虫害,抗倒伏性较强;籽粒饱满,商品性佳,品质评价汇总评分 84.2 分;于 2022 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广西鲜食玉米类型区春、 秋季种植。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甜玉米根系相关性状的QTL,为甜玉米耐密、抗倒伏和抗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以甜玉米组合T49×T56的F2为作图群体,测定F2∶3家系的根长、根干质量和节根层数,并进行QTL定位。【结果】甜玉米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53个SSR位点,图谱全长1 199.1 cM,平均间距7.83 cM。检测到2个与根长相关的QTL位于第2、8染色体上,贡献率分别为19.70%和18.20%;5个与根干质量相关的QTL位于第3、4、8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5.28%~17.24%的表型变异;3个与节根层数相关的QTL位于第3、8染色体上,单个QTL贡献率为9.38%~21.13%。第8染色体检测到1个同时控制根长和根干质量的QTL位于bin8.02 区域,且与1个bin8.02-8.03区域控制节根层数的QTL紧密连锁,可分别解释18.20%,17.24%和21.13%的表型变异;1个同时控制根干质量和节根层数的QTL位于bin8.03区域,贡献率分别为17.13%和18.82%。【结论】第8染色体上在同一区域内出现控制不同性状的QTL。育种实践中,可利用根长、根干质量和根层数3个性状共同检测到的主效QTL及QTL富集区,进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56.
钱塘江西湖段鱼类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6—2018年对钱塘江西湖段鱼类进行分季节采样调查,共采集到鱼类31种,隶属7目9科27属,其中鲤科(Cyprinidae)鱼类最多,有21种,占总物种数的67.74%;按生态类群划分则以淡水定居性、中下层、杂食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刀鲚(Coilia nas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与历史记录相比,鱼类资源衰退较为明显,仅江海洄游性鱼类及河口性鱼类就减少了16种,且存在资源小型化、物种单一化的问题。Jaccard相似性系数显示任意两年之间的鱼类物种组成均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ABC曲线也显示2016和2018年鱼类群落较稳定而2017年处于受干扰状态。鲢、鲫和鳙为该江段目前最主要的鱼类资源,分别占渔获物总质量的49.65%、20.14%和16.19%,其中鲢和鳙完全依靠增殖放流补充。绝大多数钱塘江传统土著经济鱼类虽有长期增殖放流的补充,但未在该江段形成优势种群。鱼类多样性指数虽有一定的季节及年际波动,但其变化未达到显著水平,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则与鱼类自身生活习性及水域内水文地理特征均有一定程度的关系。建议对钱塘江河口段持续开展全面的鱼类群落及鱼类生境调查,为制定细化的鱼类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7.
玉米小斑病是是中国温暖潮湿玉米产区的重要叶部病害,并有逐渐加重趋势,损失严重.笔者从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采集了4个有代表性的小斑病标样,分离提纯病原菌,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玉米小斑病菌的孢子,并结合病菌生物学特性,对分离出的4个甜玉米小斑病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4个甜玉米小斑病病原菌的孢子形态和生物学特性完全一致,孢子表面褶皱较多,孢子萌发方式大多数均由一端萌发.结合崔洋、刘克明等对玉米小斑病3个生理小种扫描电镜观察,4个标样菌株孢子符合O小种特征,因此,认为广东省甜玉米主产区的小斑病病原菌是同一生理小种类型(O型).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析欠发达地区失地农民生计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推进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为精准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提供政策参考.[方法]以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失地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及实地调查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及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人力资本和政策性因素对失地农民生计方式选择影响的边际效应.[结果]BP神经网络检验分类预测准确率达92.44%,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分类预测准确率为78.15%,且BP神经网络的AUC值显著高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BP神经网络具有更好的拟合性能,能更有效地分析失地农民生计资本对其转移就业选择的影响及边际效应.因征地补偿所获得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失地农民转移就业率;年龄对转移就业概率的边际效应呈倒U形,35岁以上失地农民的转移就业概率显著低于35岁以下群体,45岁以上失地农民的转移就业概率已低至0.5以下;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仍是影响非农就业水平的关键因子,且高中以上教育水平对就业概率提升的影响显著.[建议]提高人力资本存量,增强职业技能培训;选取更合理的征地补偿措施,正确引导失地农民合理分配使用货币性补偿;完善失地农民劳动力市场体系,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就业扶持及保障措施,缓解失地农民提前退出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相似文献   
59.
为探讨耕作方式对黑土区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2016年6—9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试验区设置3种耕作方式深松(SS)、免耕(MG)及常规耕作(CK),分别采集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土样,对土壤容重、含水量、土壤渗透速率及土壤孔隙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土壤容重及含水量均表现为SS>CK>MG;土壤入渗特征表现为初始入渗率>平均渗透率>稳定入渗率;土壤入渗速率及累计入渗量表现为SS>CK>MG;土壤孔隙度以SS处理下最高且随着月份的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主成分分析表明,初始入渗速率和渗透总量对不同耕作方式最为敏感,可以作为考察东北黑土区农田耕作效应与缓解黑土地退化的评价指标。由综合得分可知,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性能优劣表现为SS>MG>CK。综上,深松耕作可以有效的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含水量,促进土壤渗透能力;免耕更有利于水分的保持,降低土壤的无效蒸发。  相似文献   
60.
为选育抗倒伏玉米品种,挖掘甜玉米茎秆强度相关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应用复合区间作图法以甜玉米组合T49×T56的F2为作图群体,通过测定F2:3家系的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抗压强度和茎秆弯折性能3个性状进行相关性状的QTL定位。结果表明,遗传连锁图谱包含153个SSR标记位点,覆盖玉米基因组1 199.1 cM,平均图距7.83 cM。3个性状共检测到10个QTL,其中与茎秆穿刺强度相关的2个QTL位于第3、7染色体上,解释11.81%和22.15%的表型变异,与茎秆抗压强度相关的4个QTL位于第1、3、7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3.68%~33.26%的表型变异,与茎秆弯折性能相关的4个QTL位于第3、6、8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3.55%~18.58%的表型变异。第7染色体检测到1个同时控制茎秆穿刺强度和茎秆抗压强度2个性状的QTL,位于umc1015~umc1987标记区间,分别可解释11.81%和33.26%的表型变异,第3染色体检测到1个同时控制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抗压强度、茎秆弯折性能3个性状的QTL,位于umc1400~dupssr23标记区间,分别可解释22.15%、13.27%和18.58%的表型变异。3个茎秆强度性状共同检测到的主效QTL,可在育种实践中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倒伏玉米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