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3篇
农学   46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以玉米B73基因组DNA为模板, 通过特异PCR扩增, 克隆出玉米启动子ZmPR4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该启动子与AJ969166序列同源性为100%。构建了ZmPR4或玉米泛素基因(Ubiquitin)启动子控制的报告基因GUS的表达载体。通过基因枪介导法转化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瞬间表达实验表明, 在小麦幼胚愈伤组织中, 玉米ZmPR4启动子的本底表达活性明显比Ubi启动子的低, 但经纹枯病菌诱导后, ZmPR4 启动子控制的GUS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强。PCR检测结果证实ZmPR4 启动子在小麦愈伤组织中具有表达活性, 能够驱动GUS基因的表达。因此, 玉米ZmPR4启动子在小麦抗病基因工程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2.
小麦亚硝酸还原酶基因及调控序列克隆、定位和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n silico及反向PCR技术, 从小麦中克隆了亚硝酸还原酶编码基因及其调控序列, 进一步利用原核诱导表达、半定量RT-PCR、AS-PCR及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克隆的新基因进行鉴定及染色体定位分析。开放阅读框预测结合测序结果表明, 该基因gDNA长2 881 bp, 包含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 cDNA长1 830 bp, 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FJ555239和FJ527909, 预测编码产物大小约为65.7 kD, 与NCBI已公布的亚硝酸还原酶基因编码产物同源性达60%以上, 其中与其他单子叶谷类作物同源性达80%以上。IPCR技术延伸该基因5′端侧翼序列至-2 924 bp (以ATG起始计算), 经1 mmol L-1 IPTG诱导后可表达大小约为70 kD的蛋白(含约3.8 kD的组氨酸标签)。RT-PCR结果显示, 30 mmol L-1 KNO3处理小麦幼苗1 h, 亚硝酸还原酶基因表达量最高。酶活性测定表明, 随着KNO3处理时间延长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AS-PCR检测发现, 该基因在普通小麦6A及6B染色体上至少各存在1个拷贝。  相似文献   
83.
【目的】 探究从前苏联引进的簇毛麦No.1026(Dv#4)的EST-SSR序列特征及其在染色体的分布,分析它们在不同簇毛麦间及与小麦间的多态性,为其进一步的研究与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获得No.1026植株的转录组序列,利用MISA软件分析转录组SSR序列及特征,采用Primer 3设计SSR引物,随机合成238对引物,对小麦中国春与簇毛麦Dv#4和引自英国剑桥的簇毛麦Dv#2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在琼脂糖凝胶上分离评价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并利用一套小麦-簇毛麦异染色体系进行扩增分析。【结果】 检测了No.1026总长62.76 Mb的转录组序列,发现10 497个SSR位点,它们分布于8 735条Unigene上。在1—6个核苷酸的重复单元中,单、双、三碱基的重复占95.85%,其中三核苷酸串联重复数量最多,占SSR总数的50.33%,而CCG/CGG基序的重复占三核苷酸串联重复的41.66%;单核苷酸重复是第二大类型,出现频率为27.13%,其中A/T重复占单核苷酸重复的74.58%。二核苷酸重复类型的数量位列第三,占SSR总数的18.39%。在238对EST-SSR引物中,88对在中国春与簇毛麦(包括Dv#2和Dv#4)之间的扩增产物显示多态性;8对只在簇毛麦和单一异染色体系扩增;4对可在簇毛麦和多个异染色体系中特异扩增;但多数可在簇毛麦中清晰扩增的引物不能在任何异染色体系中扩增,推测可能与簇毛麦基因组及染色体导入小麦过程中的变异有关;47对(19.74%)在2份不同来源的簇毛麦Dv#2和Dv#4之间的扩增产物呈现多态性。利用1对EST-SSR引物和1个EST-PCR标记检测48个簇毛麦植株,证明多态性的SSR引物可有效用于检测簇毛麦的异质性。【结果】 簇毛麦No.1026(Dv#4)的转录组中存在丰富的SSR序列,其中CCG/CGG、A/T和AG/CT等三核苷酸、单核苷酸和二核苷酸是其最主要的串联重复基序。部分EST-SSR的侧翼保守序列与单一或若干外源染色体特异相关联,据此开发特异的分子标记,可用于跟踪检测小麦背景中特异的簇毛麦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Dv#4与Dv#2间的部分EST-SSR具有多态性,提示2份不同来源簇毛麦的表达序列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因此,簇毛麦Dv#4值得进一步的发掘研究。  相似文献   
84.
宁春50号(原代号H5366)是由宁夏农林科学院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联合培育的高产优质春小麦新品种,2010年通过宁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宁麦审2010001号)。该品种采用宁夏主栽品种宁春4号为母本,法国硬粒小麦卡姆(ChamI)为父本人工杂交,杂交后代又选株再与农艺亲本宁春4号回交2次,其回交后代又经花药培养,再以系谱法选择,经过北育南繁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85.
赵佩  王轲  张伟  杜丽璞  叶兴国 《中国农业科学》2014,47(13):2504-2518
农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土壤病原细菌,携带具有天然转基因功能的Ti质粒或Ri质粒,能将一部分遗传物质插入到寄主植物的染色体上,使其稳定遗传和表达,赋予植物新的性状。所以农杆菌作为最有效的转化媒介,已被广泛应用于多数双子叶植物和部分单子叶植物转基因研究。虽然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转基因沉默几率小,插入基因拷贝数少等优点,但农杆菌介导植物遗传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学过程,需要一系列农杆菌蛋白和植物蛋白相互作用,共同完成外源基因的转入和整合。植物相关蛋白在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阿拉伯半乳聚糖蛋白(AGP)、植物根钙粘附蛋白和类玻连蛋白等参与农杆菌附着于植物细胞表面的过程;鸟苷三磷酸腺苷酶(GTPase)和BTI蛋白协助T-DNA和Vir效应蛋白进入植物细胞;actin、GIP、VIP等蛋白参与T-DNA复合体在细胞质中的运输的过程;与Vir效应蛋白互作的VIP1、VIP2、KAPa、PP2C、Roc等蛋白协助T-DNA定位于植物细胞核;组蛋白、VIP1和VIP2等引导T-DNA在植物基因组上的整合。由于植物种类间存在巨大差异,上述一些植物蛋白基因的过表达虽能提高农杆菌转化某些植物的转化效率,但不能提高另一些植物的转化效率。在容易被农杆菌遗传转化的植物如拟南芥、水稻中的研究表明,VIP1、VIP2、AGP、H2A等蛋白与农杆菌转化关系密切,但这些蛋白在利用农杆菌转化较难的作物如小麦、玉米中的功能还不明确,因而需要在不同植物中继续筛选和鉴定与T-DNA转化相关重要蛋白的编码基因。目前,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有2个显著特点,一是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拟南芥、水稻等模式植物的技术日渐成熟,二是农杆菌介导转化小麦、玉米、大豆等重要作物的技术仍然没有本质突破,植物相关蛋白在T-DNA转运、整合等过程中的作用还需要深入研究和进一步明确。文章主要对参与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植物整个过程中相关植物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提高农杆菌转化顽拗型作物的转化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
87.
通过常规回交转育技术,将带有GP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的转基因小麦材料与宁夏育成的春小麦进行杂交、回交,其后代材料F1代在农艺性状和子粒饱满度上表现与亲本差异不大,回交BC2代在农艺性状上与亲本差异不大,但穗粒重和子粒饱满度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差异,穗粒数、单穗粒重呈累加正向杂种优势,农艺亲本/GPP//农艺亲本BC2代平均穗粒数41.8~45.3粒、单穗粒重1.51~2.34g.通过PCR技术对亲本及其后代材料进行遗传背景的标记分析,GPP/宁春32号//宁春32号、GPP/宁春39号//宁春39号与亲本多态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88.
转Bcl和Rip基因小麦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转Bcl、Rip基因小麦的T1、T2和T3代植株进行了分子检测和抗病性鉴定,并根据检测结果对其遗传行为做了探讨与分析。T1代检测结果表明,选择标记基因nptⅡ的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功能基因Rip的分离比2.62∶1,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功能基因Bcl的分离比为4.50∶1,偏离了孟德尔遗传规律。T1代植株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功能基因Bcl和Rip已经稳定整合到小麦基因组上,多数植株为单拷贝整合。T2代纯合稳定植株South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功能基因Bcl和Rip在小麦染色体上多为双拷贝整合。白粉病和全蚀病鉴定结果表明,功能基因对白粉病和全蚀病均有一定的抗性。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除了株高外转基因植株其它农艺性状与受体品种一致。  相似文献   
89.
叶兴国  樊路  韩敬花 《作物学报》1992,18(6):447-452
利用中国春ph1b、ph2a、ph2b基因系及对照中国春分别与甘肃黑麦杂交,结实率分别为94.0%、87.9%、93.8%和90.8%,其F_1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交叉数分别为9.748、2.968、5.000和1.376,ph1b、ph2a、ph2b基因诱导小麦与黑麦F_1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顺序是ph1b>ph2b>ph2a。用中国春回交F_1取得了成功,回交结实率分别为1.06%  相似文献   
90.
宁春42号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合作,利用细胞工程育种技术,通过穿梭育种途径培育的春小麦新品种.2006年2月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宁春42号产量高、抗病、抗逆、优质.适应性较强,稳产性较好,适于在宁夏灌区、南部川水区和周边内蒙河套平原、甘肃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新疆等西北春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